日本社畜的凄惨生活:发明蓝光LED获诺奖,公司只发了1000元奖金

#文章首发挑战赛#

一颗小小的LED灯泡,让人类研究了32年3名日本科研人员,凭借研发出蓝光LED,一举斩获诺贝尔奖!蓝光LED有何特殊之处?竟能值得颁发诺奖呢?

自从人类学会用火,黑夜就不再成为阻碍,但人类寻找更好光源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电力普及后,研究更亮更耐用的灯泡,成为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目标。从灯泡到节能灯,再到现在的LED灯,光线越来越亮,寿命越来越长。不过,LED研发过程充满曲折,蓝光LED研发更是困难。研发成功后,发明者一举夺得诺贝尔奖,蓝光LED研发到底有何难度?真的值一个诺奖吗?

照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科学史

现在,LED已经随处可见,从照明灯到手机再到平板、电视、广告牌等等,一切发光的电子设备,几乎都离不开LED。不过在LED之前,人类使用的照明设备却不尽如人意。

远古人类的活动,全靠自然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来发现了火,人类制造出各种工具用来照明,延长了活动的时间,让黑夜也变得更加热闹。

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电力普及以来,寻找更好的光源,成为很多科学家奋斗的目标,这时候就不得不提爱迪生,发明了灯泡,让夜晚的亮度大幅提升。

这时候,钨丝灯泡(白炽灯)成为最主流的照明设备。虽然它被称为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这是一种转换效率很低的照明灯具

它通过电流加热钨丝来发光,大量电能变成了热能,只有大约10%的能量转化成光。更重要的是,因为持续加热,钨丝寿命很短,大概只能使用1000小时,使用过程中很容易损坏。

再后来,人类发明了节能灯(荧光灯),这种灯通过高电压,让灯管里的水银蒸汽发生电离,进而激发出紫外光

紫外光再激发涂抹在灯管内壁上的荧光粉,从而发出白色的可见光。这样的工作方式,使节能灯比钨丝灯泡效率提升了3倍

不过节能灯含有有毒的汞,频繁开关会使灯管快速老化。使用时间过久的节能灯,灯管两头会产生黑色的印记,还会频繁闪烁,这就是节能灯老化的表现。

在效率和使用寿命上,节能灯虽然比之前的灯泡有所进步,但依然不是非常理想的照明工具。

20世纪下半叶,科学家从亮度、能耗比和耐用性方面着手,致力于研发一种新型的光源。

时间来到1961年,德州仪器的两名员工加里·皮特曼和詹姆斯·比亚德,在制造激光二极管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发光二极管,从此开启了人类照明光源的新纪元

LED诞生记

人类发明史上,很多有用的东西,都是意外所得,用作照明的发光二极管也是如此。

皮特曼和比亚德在实验中意外发现,在砷化镓基板上的隧道二极管,会发出900纳米的近红外光。

电流从一种导体流向另一种导体时,半导体内部的电子和空穴会复合,这个过程中,电力会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在两种导体的过渡层上,这种特殊的半导体就是LED。

最初的LED,发出的人眼不可见的红外光,虽然是不可见光,但依然有重要作用,那就是在遥控领域大显身手

现在我们家中使用的遥控器,不管是电视还是空调或其他家用电器,几乎都是红外LED在发挥作用。

1962年,通用电气研究院尼克·霍伦亚克改进了红外二极管,LED终于可以发出红光,使用范围也突破遥控领域,开始在显示领域初露锋芒。因为红光显眼,而且LED省电且经久耐用,很多电器的指示灯,都开始采用红色LED。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红光LED也没有摆脱事物发展规律,最开始上市时价格昂贵,一颗小小的显示灯就需要200美元,贵到超乎现象。

此后十多年间,从红色LED开始,橙色、黄色、绿色LED被先后研发出来,直到蓝色LED,科学家遇到了困难。

为何会出现困难呢?因为之前几种颜色,波长较长携带的能量较少,不需要二极管有太大的功率,就可以轻松激发出来。但蓝色光源波长短携带能量大,普通的二极管不足以产生蓝色光源。

不过,蓝色光源又是LED必须攻克的难关,因为红色、蓝色和绿色被称作三原色,三者混合才能产生白光。

人眼最适应的光线就是太阳光,而太阳光就是一种全光谱的白光,LED想成为照明光源,必须集齐红、绿、蓝三种颜色,然后召唤出白光。

红光绿光此前已经攻克,谁能攻克蓝光,就能将LED的使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无数科学家为之奋斗,不过最后成功研发出蓝光LED,竟是一个最底层的日本研究员。

日本底层研究员的坚持

最早开发出蓝色LED的是美国无线电公司实验室的材料学博士赫伯特·马鲁斯卡,他采用氮化镓和镁元素,制作出蓝色LED光源,不过这种方法制作出的LED亮度太低,完全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后来贝尔实验室和松下也加入蓝光LED的研发,他们同样采用氮化镓来制作蓝色LED,不过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因为氮化镓本身很难在实验室生长,再加工成正负极那就更困难了。

这两个实验室根据过往的实验得出结论,氮化镓基本不太可能制作出可用的蓝色LED。直到80年代末,距离发明出红色LED过去快30年了,蓝色LED依然只存在设想中,并没有突破可用性限制。

1986年,名古屋大学的赤崎勇和学生天野浩,在蓝宝石衬底上涂上一层氮化铝材料,并在上边生长出氮化镓晶体。

此后,两位科学家注意到,再用到面电镜观察时,晶体的发光强度似乎增强了。两人通过高能电子束照射晶体,成功制作出发蓝光的氮化镓结晶。

在实验室中虽然造出了蓝色LED,但整个制作过程非常复杂且成本高昂,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价值,不过这一研究,又让氮化物的研究有了新希望。

直到1993年,日本一个叫日亚化学的小公司里,研究员中村修二最终成功研制出蓝色LED。此时,中村修二还是这家小公司里最不受尊重的底层研究员,他的主要职责是给公司研发新产品。

当时,同行业的公司都在使用成熟的商用设备来制作LED,但日亚公司规模小预算少,中村也只能自己动手,从头开始制作红色和红外LED。从搭建仪器设备到焊管子吹玻璃,全靠中村自己一手完成。

中村的实验室,在公司内部很出名,因为每个月至少都会发生一次爆炸。每次听到爆炸声,同事们就知道中村加工石英管又失败了。

秉承着日本人的固执,中村始终坚持用氮化镓来研究蓝色LED,虽然其他同行都认为这个研究思路就是一条死胡同,但中村始终不为所动。

研发成功斩获诺奖

为了支持自己的研究,中村充分发挥自己的洪荒之力,说服公司拿出5亿日元采购生产氮化镓的设备,自己还跑到美国进修1年,只为了更好进行研究。

事实证明这钱没白花,也许是国外进修让他开了窍,也许是为了对得起公司斥巨资购买的设备,中村在赤崎勇和天野浩的制备方式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

在前两个人的实验中,扫描电镜在观测氮化镓时,不可避免地会对样品进行加热。中村猜测,也许正是因为温度升高,才让氮化镓呈现出更明显的蓝色。

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想下去,中村改进了晶体制备方式,将原来的高能电子束替换成热退火方式,又在氮化镓中掺入了铝和铟。

经过不断实验,在1993年时,中村发明了双流式MOVCD,这是一种全新的用于制备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化学气相沉积技术,能制备出发射高亮度蓝光的氮化镓。

中村对外发布了他制作的蓝色LED,这颗小颗粒比过去的蓝光LED要亮100倍,颜色也非常纯正。

靠着中村的发明,日亚公司开始量产蓝光LED。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蓝光技术的LED,日亚公司赚得盆满钵盈,从一家小企业迅速发展成业内的领头羊,连苹果都成了它的客户。

中村的这次成功,让他顺利取得了博士学位。2014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将该年度的物理学奖颁发给中村修二、赤崎勇和天野浩,表彰他们在突破蓝光LED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不过讽刺的是,虽然中村获得大奖,蓝光LED也为日亚公司赚了几千亿日元,但公司对中村的奖励,只有区区两万日元奖金,折合人民币大约1000多元。

苦逼社畜逆袭成诺奖得主,日剧都不敢想的桥段,在现实中真实发生,本以为可以就此翻身,结果却是没有升职加薪,中村还在原来的实验室自己一个人做实验。

后来,实在忍受不了公司苛刻条件的中村,转战美国当起了大学教授,不想再在祖国继续当社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诺贝尔奖   红光   钨丝   氮化   公司   灯管   日本   凄惨   光源   灯泡   奖金   人类   蓝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