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了销量,也会请明星代言自己的产品?

文 | 青橘罐头

编辑 | 青橘罐头

广告作为商业活动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是否能够畅销,因此一个好的广告,是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技手段的发达,广告的传播媒介也非常宽泛,它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不知不觉的进入到我们的视野。

但如果你对我国古代历史有所了解的话,你就会发现,如今的很多广告手段,早已经是古人们玩剩下的了。

其中最令人诧异的就是,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明星代言”的广告手段。

在古代,无论是交通还是通讯都比较落后,因此商品的流动也就相对缓慢,人们想要采购物品,只能前往附近的集市。

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这些集市就会异常火爆,类似于现在农村的过年赶大集,久而久之,这些特定的时间节点,就成为了古代人的“购物节”。

只不过古人将之称之为“集期”,将集期前往购物的行为叫做“赶集”。

随着封建王朝的不断更替,古代的商业模式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比方说“早市”、“夜市”、“庙会”等等。

到了唐朝时,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社会经济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市的规模也变的空前庞大。

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唐朝还专门设置了“市令官”,负责对集市秩序和交易进行管理。

在集市规模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商人们的营销手段也在进步,毕竟商人重利,可古代社会偏偏重农轻商,所以古代商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卖出自己的商品。

那么,在古代社会中,常见的营商手段都有哪些呢?

广告二字顾名思义就是广而告知,商品想要卖的出去,就需要有足够的人知道商品的存在,因此古代广告的出现时间,可能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师望在肆,鼓刀扬声”。

这是在《楚辞·天问》中,一段关于姜子牙卖肉场景的描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集市场卖肉时,使劲的用刀敲打从而发出声音,使人们知道卖肉的来了,有点类似于吆喝的意思。

这样的看的话,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最简单的广告。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开始在吆喝中加入内容,比方说宣传自己的商品特性,描述自己的商品形象,亦或者是高喊“大甩卖”“大清仓”等等。

这一点与现在的商店很是相似,从中还可以看出一点带货的影子,只不过那个时候并没有网络,这些卖货郎只能游街串巷的宣传自己的商品。

之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商人的营销手段也越来越细化,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则有不同的广告方式。

而根据不同的商人群体,人们又将其分为“行商”和“坐贾”,两者合起来则称为“商贾”。

所谓“行商”,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行走的商人,也就是前面所说游街串巷的卖货郎,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地推”。

而“坐贾”则指的是那些有固定店铺的商人,亦或者是“摆地摊”。

因为经商的方式不同,所以广告手段也存在不小的差异,行商往往需要吆喝,而且需要在吆喝的“内容”上下功夫。

这一点,在清代史书《燕市货声》中就有详细的描写:

津透了,化透了,桂花的元……宵!

这里的“津”是滋润的意思,而“化”则值得是自己的汤圆入口即化,只有这种通俗易懂,且生动形象的吆喝,才真正能招来生意。

毕竟古代可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大多数老百姓可能连大字都不认得几个。

至于拥有摊位的“坐贾”,为了吸引路人的眼球,往往会将自己的所有商品都陈列出来,但光是陈列还不够,商人们经常是多种营销手段一起使用。

我们在看古代史的影视剧时也会发现,每次出现热闹的市场,小贩们叫卖的声音就会不绝于耳。

如果更高级一点,商人会将叫卖与音乐进行融合,产生一种全新的广告方式“吟唱”。

吟唱可以让叫卖变得更吸引人,也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仅是这两种广告手段,还不足以让商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古人也很聪明,他们选择了给自己的商品打上特殊的“标记”,与他人区分开来。

这一点与现在的“门头”和“品牌”非常相似,但在古代这被称为“幌子”。

虽然如今提到幌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打幌子”这样的负面词语,但这的确是古代的一种广告方式。

所谓“幌子”的起源很早,相传最初是卖酒小店的布招牌,他们会制作一块布,写上“酒”字等,再用串上竹竿挂起来悬在门口,告诉路人这里有酒可以买。

到后来幌子便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不仅商铺会使用,走街串巷的商人同样会用,其中令我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那些算命先生了。

幌子在古代的发展很快,这一点从《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略知一二,画中“幌子”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而且内容繁杂,可见当时的汴梁是多么的繁华。

当然除了幌子以外,商人还会制造以文字为主的招牌,一来展示自家店的名字,而来言简意赅的表明自己的主营业务。

一些商人为了生意更好,也会选择进行豪华装修,因为外表看着越豪华,往往也就更容易招揽客人。

但以上的广告方式对于古人来说,还是太过普通,基本上每一个商人都会这样去做,没有什么新颖的地方。

一些有头脑有能力的商人,就会选择和现在一样的影响方式,找明星代言。

在当代社会,我们吃穿的用的很多品牌,都有专门的明星代言,因为明星效应的缘故,厂家可以卖的出更多的商品,而代言明星也会收到一笔不菲的广告费。

尤其是当直播带货行业兴起以后,更是有大把明星投入其中,希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赚上一笔。

但是你知道吗,早在古代这些营销手段就已经出现了。

而且人家的手段更加高明,可以说是一劳永逸,有些影响力甚至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大诗人杜牧,简简单单14个字,并没有提到酒的任何特点,却让杏花村的美名流传了一千多年。

还有诗仙李白所写的“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虽然并没有对黄鹤楼做过多的描写,却让所有人都紧紧记住了这三个字。

直到如今,黄鹤楼依然是武汉的著名景区和标志性建筑之一。

另外在《史记》中,也记载了一个关于使用名人效应的经典“案例”,卓文君家境贫寒,可却娶到了官家子女司马相如。

于是他便让妻子亲自揽客,自己则负责店铺的整体运营。

因为古代官民的地位差距悬殊,官家子女亲自揽客自然是个稀罕事,所以大家都慕名而至,酒店的生意也就越发好了起来。

不过一些小一点的店铺,如果没有能力请到名人的话,还可以找一些有诗词才艺的人,通过吹奏的表演方式来吸引客人。

这样的方法虽然比名人效应要差一点,但绝对比吆喝要强得多。

别看古代信息不发达,交通不方便,但该有的营销手段一个也没有落下。

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无穷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行商   这一点   销量   幌子   集市   古人   商人   手段   古代   方式   明星   商品   广告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