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三座山两道坎的事,它们抑制了整个经济活力

「最能存钱的民族人均负债14万元,钱都去哪里了」,今天一个客户在我讲完2024的分析后问我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不是逻辑讲不清而是因为说的多了我又会被关小黑屋,说的浅了大家不一定能听明白。今天给大家讲三个故事,也会有三个问题,至于答案是什么大家思考。

2020年我在做宏观分析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新三座大山」的观点,即房子、医疗和教育这三项上不封顶的支出消耗了「家庭的现金流」,甚至超前的杠杆消费。导致家庭原本幸福的日子变成了鸡飞狗跳。



韩国的房地产市场

我们知道我们的邻居韩国地方就巴掌大,人均还挺富裕。作为一个「小国」它的经济局限性也很明显,其经济增长和贸易额也受到其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状况和政策变化的影响。再简单点讲,韩国的竞争力就集中在那几个企业和几个市场,如果受到影响就波及全国。国内需求的服务业也都不咋地,所以房地产是韩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蓄水池。

首先,为了提振经济韩国会打开印钞机放水。前文说过国内服务业不咋地,你放水流入市场就是作死。于是,韩国需要一个控制流通性的蓄水池,这个池子就是房地产。韩国的保持房价的增长,将印出来的钱以房贷的形式放给老百姓,这样一来水就会以房贷的形式缓缓的进入企业,企业则可以雇佣人上班、盖房子。

这个游戏还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就在于房价不能只涨不跌,这样一来只能让国内的「二手房」价格持续跳水。反正房子买到手就是你的资产,你亏损和国家和企业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一种收割中产反哺上层的经济逻辑。所以韩国的年轻人选择吃吃喝喝的花光工资,然后借钱租房子住,过着「三无生活」。

于是房子又导致生育率继续降低,年轻人卷不动躺不平,一个奋斗的「四小龙」消失了,留下了一个被财阀和国外资本瓜分的半岛国家。政府无力改变,民众无法反抗,直到被榨干最后一滴「油水」后,民众苦不堪言,终于引发了革命重建秩序,然后把上面的故事重新再演绎一遍。

在这个故事里,房子对于老百姓就是一个财富的抽水机,它持续上涨的价格就是压死人们美好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人们被迫参与到财阀的「房贷-工作-收入」这一循环里,无法跳出。第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买房子,为什么要加杠杆买房子,不买房子可以吗?



用价格判断医疗的好坏

三个获得诺贝尔的经济学家研究贫穷的时候,阐述过一个观察的概念:穷人更愿意去私立医院。医学本身是有门槛的,「百度神医」也不能替代真正的医生。人们对于自己不认知的事情会本能的从价格判断商品的好坏。「4元的维生素C就是没有100元的好」,你问他为什么,他会告诉你一万种他自己相信的理由,但没有一个和真相有关。

吃药和注射那个更有效?大部分人会告诉你打进血液里效果更好,而医生只会告诉你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当你的意见和医生发生冲突的时候你会怎么办?你会要求医生把感冒药换成点滴,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解决同样的问题。我的爷爷医生告诉全家感冒吃个5毛钱的「感冒灵」缓解症状就行,结果当孩子们生病后都是去「看急诊打点滴」。当关心和真相在自己的知识盲区产生冲突的时候,你会本能的选择常识认知。比如,贵的比便宜的好,注射比吃药好。

曾经的莆田系生殖医学医院客群主要是城市周边的乡村群体,它们一方面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另一方面被广告中的「免费」吸引。最后花了大价钱也没有解决问题,吃个哑巴亏还无从「伸冤」。不是他们人傻钱多,而是在能接受到的知识范围内莆田医院「最权威」。所以去私立医院看病,反而是他们的认知中,理性的最优选择。我再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认为大部分常规疾病连去医院的必要都没有。我的大女儿只去过两次医院,其中一次是发烧反复了7天,全家人逼迫下的妥协,最后医嘱仍是个感冒;另一次是去耳鼻喉找医生「掏丁零」,医生判断没事还没有给处理。吃过最多的药是「美林」,购物记录不超过5瓶,而且只是在发烧到没有精神后服用。

这就是我认知带来的理性最优选择。结果是,七年来给我们节省的钱不用提,你知道省下了多少时间吗。儿童医院感冒高发期急诊排队5小时,常规8小时以上。至少需要大人拿出一天时间陪着去,如果要打三天吊针一个礼拜就这么过去了。孩子病本没有什么,去医院找医生更多解决的反而是「父母的焦虑」的问题。因为焦虑所以用最好的药,去最贵的医院,住最好的病房,结果就是受最多的苦。第二个问题,你从哪里获得医院知识,你自己病了会怎么处理,孩子、父母病了你会焦虑吗?



小农经济与经济学

一个人问放羊娃:你放羊是为了什么?为了赚钱。赚了钱以后呢?娶媳妇生孩子。生了孩子干嘛?继续放羊。这个故事都被讲烂、听烂了,这个故事教育孩子的统一观点就是「思维局限」,认为贫穷限制了人的眼界和智商,反过来低下的智商又让人继续贫困,于是陷入了无休止的循环之中所以,那时的家长这样教育孩子:你要好好读书,不然以后跟地个放羊娃一样

那么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出现了:你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赚钱。赚了钱以后呢?娶媳妇生孩子。生了孩子干嘛?继续读书。第三个版本,你赚钱是为了什么?为了买房。买了房以后呢?娶媳妇生孩子。生了孩子干嘛?继续赚钱还房贷我承认认知是有局限的,读书的人教育放羊的孩子要读书,否则你就只能放羊,那你读书人未尝不是只在读书吗

经济的循环本质没有改变,或者说放羊孩子给予了你经济的真相:生产-交易-消费-继续生产,循环起来。不论你是小农经济的放羊、种田,还是市场经济的生产、上班,你都没有跳出生产的环节,甚至某些层面来说,你被辞退了就失去了循环资格,而小农经济的短循环反而更稳定。

孩子为什么好好学习上大学?如果我的孩子梦想就是成为一名面包师,我送她上北大还是西电的区别是什么,此时已经没有毕业敲门砖和学业的因素了。我认同蔡元培先生关于教育的观点「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这其中就包括:社会能力,直面挫折的能力,以及兼容并包的思想自由,和追逐梦想的敢想敢做。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之下,这些大部分来源于家庭的教育,或者说来源于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在这个故事里,教育本应是父母的事情,学校它给予孩子的是知识和社交实践,你孩子的独立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是在家庭的持续影响下形成的,这和孩子上什么大学或者专业没有任何关系。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买上大学,在12年的教育中孩子失去了什么,大学毕业后的人生是什么样?



最后的话

房子、医疗和教育的钱是必须要花的,但是它并不是「无预算」的支出,反而是在你的认知提升之后可以做减法。就像兴趣班,富人滑雪、马术和高尔夫;中产钢琴,编程;穷人画画、奥数。这仅仅是钱的问题吗?不止,这里面都透着认知不足。富人的滑雪和高尔夫如果成绩较好就可以被保送进哈佛;中产的钢琴和编程都透着服务上层建筑的决心;穷人的画画、奥数,进可应试加分,退可街头卖艺、家教。穷人倾其所有学了马术,就算拿过金牌也可能白辛苦,你缺的信息差可不是一个比赛的问题。

房子不是家,我前几年也疯狂的计划了因为二宝要换个大房子的事。当我权衡完得失之后,我放弃了。我坚信钱花在「家」这件事上比「房」更重要。小时候我被寄宿在爷爷家,50多平的2室一厅住了6个人。大家很开心,我也常怀念那样的日子。大房子当然舒服,可是你要明白你要的是舒服还是家。

常规疾病的处理本身就不贵,重大疾病反而靠的是保险和预防。换句话说得病是件概率问题,常见病100%的概率区别仅仅是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你可以通过自律去降低这几率;重大疾病是小概率,治病的钱可以通过保险解决,但是重疾的心态建设只能靠你自己的思维去调整。

孩子的成长是伴随着得到和失去的,失去一生中最青春的12年,通过彻夜苦读、应试换来一纸文凭的得失我想应该是不划算的。况且你在他/她的12年教育中,零存整取进去的投入你也可以给他买到一张大学的「入场券」。如果你认为大学和职业没有那么强的联系,那么请正视教育而非学习。

我并不是恬着大脸在这里说教,我就是这么操作的。我最值钱的是时间,我会拿出时间陪伴孩子和家庭,通过他们身边的事给她们讲经济学和认知。不要觉得孩子听不懂,我姑娘7+6还要掰指头算的时候,已经可以和她妈聊「沉没成本」了。孩子需要的是引导,而非给她脑中留下她早晚就会的东西。对于普通人「认知差」才是PK之间的破局点和胜负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中产   小农经济   经济   韩国   认知   抑制   活力   房子   医生   孩子   家庭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