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的下一句是什么?我们都被罗贯中骗了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作者:追史探今

编辑:追史探今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在被许贡门的门客射伤后中毒而亡,在临终前他特意将江东之主的位置让给弟弟孙权,并托孤张昭等文武大将。

在三国演义中,孙策的托孤之言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但史书中的记载却并非如此。

孙策只是托孤了张昭一人,而且在:“内事不决问张昭”后跟着的话是,“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1]。

孙策为何把自己的好兄弟周瑜排除出托孤的人群当中呢?

又为何对张昭说出“君便自取之”的话呢?

孙策托孤过程仓促,身边重臣仅有张昭

托孤在我国古代并不少见,因为我国古代礼法的嫡长子继承制;

因此少主临朝的情况非常常见,为了帮助少主平稳度过政治交接期。

很多君主在临终前都会选择一些信任的大臣托孤,任命他们辅佐幼主直到成年,三国时期就出现了多次托孤的情况。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孙策和刘备的托孤,而且根据史书记载:两人的托孤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都嘱咐继承人要听取托孤大臣的意见,也都说了如果少主没能力承担责任,托孤大臣可以取而代之。

史书中孙策明明托孤时只提到了张昭一人,但为什么《三国演义》中却说他将周瑜当作托孤对象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一向尊刘贬曹,认为刘备的蜀汉才是正统王朝,刘备的形象也一直都非常正面。

如果刘备白帝城托孤的言论和孙策托孤之言几乎相差不多,这显然不足以体现“尊刘贬曹”的主旨,因此罗贯中就对孙策的托孤言论进行了改编。

可孙策为何会对张昭如此青睐,反倒把自己的好兄弟周瑜给踢出了托孤大臣之列呢?

孙策遇刺时年仅26岁,此时的他还没有考虑自己的接班人问题。

如果不是外出游猎遭遇许贡门人的暗杀,中了毒箭导致他命不久矣,他也不会如此仓促托孤。

也正因为事发突然,他完全没有来得及做任何准备就仓促托孤了,此时身边的大臣只有张昭一人。

从他面部中箭到毒发身亡不过短短一天,在外练兵的周瑜是无论如何都赶不回来的。

而张昭这些年的表现让孙策非常满意,因此也只能将孙权托孤给他。

更何况当时的孙策也不敢贸然调回周瑜,因为当时孙吴集团对江东的控制权非常薄弱。

尽管孙策经过数年的作战已经占领江东地区,但也只是通过武力手段暂时取得了江东的控制权,还没有获得当地士族的支持和信赖,不少势力也在蠢蠢欲动造反。

如果他此时将统兵在外的周瑜也调回身边,很可能导致外边的叛乱四起,让周瑜在外坐镇也能起到震慑当地士族的作用。

其实孙策把周瑜排除出托孤大臣,还暗含了帝王心术在其中,这一招唐朝时的李世民也用过。

把重用周瑜的机会留给孙权,更好收服他

孙策和周瑜之间的关系非常要好,两人不仅从小一起读书习武,长大后还成了连襟,关系之密切不亚于亲兄弟。

但孙策清楚如果自己真的托孤给周瑜,他虽然会尽全力辅佐孙权,但会对孙权生出怠慢之心,长久以往必然会让君臣之间离心离德,甚至造成孙吴集团内部产生裂痕。

可如果把重用周瑜的机会留给弟弟孙权,则情况就会有很大不同。

只要孙权重用周瑜,就是有大恩于周瑜,也能让周瑜死心塌地地追随孙权。

其实这样故意冷落重臣,然后让继位之人重用的做法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唐朝时唐太宗也曾这么做过,李世民在驾崩前贬李绩出京,然后告诉李治如果他不走就立刻杀了他,因为这证明他有二心。

如果李绩服从命令出京,李治就让他担任仆射,这时李治有恩于他,他也会效死命辅佐。

孙策当时应该也抱着这样的想法,毕竟孙权在接班前并无战功以服众,很多将领对他都有轻看之意;

可只要孙权施恩于周瑜,就很容易收服其他武将。

孙权读懂了哥哥的意思,在孙策去世后第一时间就召回了周瑜,并且命他做中护军,也就是武将之首。

这样的重用让周瑜非常受用,因此在之后的相处中对孙权非常恭敬和服从,为东吴的稳定发展和扩张势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孙权对于周瑜也一直都非常信任,甚至登基后还不由地感慨:没有周瑜,自己都当不上这个皇帝。

虽然孙策碍于当时情况和背景只能托孤给张昭,可也不至于对张昭说出:“君便自取之”这样的话,孙策说出这句话又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呢?

通过托孤张昭,向江东士族释放和解信号

孙策和江东士族一直都有着很深的矛盾,他当初奉袁术命令进攻陆康,历经两年攻破陆康镇守的庐江,还杀了陆家一半人口。

这一举动就使得孙策站在了江东士族的对立面。

后来孙策代表袁术进攻江东士族代表刘繇,尽管他的雷霆手段很快就消灭了刘繇,占据整个江东地区。

但此时江东士族却并没有人服气他的统治,甚至将他视为外来入侵者对其严加防范,再加上他这一路征战过程中先后杀掉了陆康、许贡等江东士族代表[2]。

这一系列事件让他和江东士族的关系几乎势同水火,他被许贡门人射杀的结果几乎是注定的。

而在临终前他意识到自己和江东士族之间的关系过于僵硬,这对于孙氏集团长久统治非常不利,因此需要有人帮忙修补和江东士族的关系。

尽管张昭是因为躲避战乱来到江东的,但这些年他和江东士族的关系非常融洽。

孙策通过托孤于他,也是在向江东士族传递和解信号。

尤其是那句“君便自取之”,足见孙策对通过张昭修补孙氏集团和江东士族关系的渴望程度。

这点也可以从他对弟弟孙权的评价中不难看出:“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 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策是希望以自己为例,劝告弟弟要处理好内部关系,才能保证孙吴的长治久安。

周瑜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毕竟周瑜是淮泗将领集团的代表,同样被江东士族视为入侵者。

周瑜也看不上江东士族,赤壁之战中江东士族都主张降曹,唯有周瑜、鲁肃等人坚持抗曹,因此双方之间的关系并不好。

对于当时急需稳固江东统治地位的孙策来说,显然由张昭担任这唯一的托孤大臣,更能向江东士族表达自己的诚意。

结语

孙策的英年早逝让人唏嘘不已,毕竟就他的胆识和谋略,如果能活到三国争霸时期,他或许会成就一番比弟弟孙权更宏伟的霸业。

通过托孤张昭这件事就不难发现,他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统治江东,靠的真不是一身武力。

在计谋和心术方面同样是顶级的,通过托孤这一件事帮助弟弟孙权解决了两大麻烦,让张昭出面缓解和江东士族的关系,稳固孙吴集团在江东的统治。

另一方面让孙权施恩于周瑜,保证武将集团对孙权百分百尊敬和忠诚,帮助孙权平稳渡过权力交接时的动荡期。

同时他为了孙吴集团的稳定主动将孙吴大权交给弟弟孙权,而不是自己年幼的儿子,这样的魄力同样值得钦佩。


[1] 论刘备与孙策托孤之异同;杨耀庆.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Ⅱ辑

[2] 士族与孙吴统治者冲突研究;贾国栋.哲学与人文科学·中国古代史;


原创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究

#文章首发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孙吴   士族   武将   遗言   在外   临终   仓促   大臣   弟弟   关系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