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前冬月,甘肃发生一场8.5级特大地震,民国政府却反应冷漠

#文章首发挑战赛#

1920年12月16日,对于甘肃固原县和海原县的人来说,是一个灾难的日子,在这一天的晚间20时5分,一场足有里氏8.5级的特大地震猛然来袭。

这次地震,震中位置位于海原县县城以西,因此被称作“海原大地震”。

而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此次地震是中国20世纪初最大的一次地震,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能称得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仅仅是余震,就持续了三年之久。

如此强烈的地震,在当时造成的伤亡情况又是如何呢?此外,当时的民国政府对于灾区又有什么救助措施呢?下面我们详细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事实上,在海原大地震发生之前,是有不少震前预兆的。

根据《海原县志》中的记载,早在地震发生之前,当地就有人家家中的井水“强半而能汲水”,具体的意思就是说,原本绳子需要伸进去比如10米才能打到水,在那一段只需要伸进去5米就可以。

原本,这家人以为是“水旺”,事后回想才知道是地震前兆。

还有,诸如鸡犬不安、牛羊等家畜炸圈、天空出现异常白光、井水以及河水或升或降等情况,在当时也都有出现。

当然,在一些民间流传的野史中,自然少不了奇奇怪怪的传说,其中有一个就说,在地震发生之前,海原县曾出现过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一手拿枣一手拿桃,见人就高声呼喊“枣(早)桃(逃)”。

类似于这样的传说还有不少,总之在海原大地震发生之前,官方和民间的各种特殊记载与传说比比皆是。

而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也就是1920年的12月16日,则有明文记载的异常现象出现。

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的谢家荣先生,在地震发生后曾亲自前往灾区进行考察,并著有一本名为《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谢家荣先生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新中国成立还进入了中国社科院工作,因此作为一名专业人士,他写的报告是极具可信度的。

而在这份报告中,谢家荣先生就记载道,在地震发生当天的晚间7时,也就是地震发生前的一个小时,“突见大风黑雾,并见红光”,而在地震发生后,除了“地如船簸,人不能立”之外,震中多处平地均生裂缝,且裂缝中涌出大量水,颜色则“或绿或黑”。


至于这场地震的破坏力究竟有多强,就不说现场的惨烈情况,单从鲁迅先生日记中的记载就能感受到。

这一天,鲁迅先生远在北京,而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就记载了“夜地震约一分时止”。

要知道,甘肃距离北京足有千里之遥,而鲁迅先生居然还能感受到地震的余波,可想而知身在地震中心的人会是什么状况。

不止是北京,包括西安、太原、上海、广州、汕头、香港乃至大洋彼岸的美国,都不同程度的对此次地震有感应,其中距离甘肃较近的西安,还出现了数百间房屋倒塌,造成了部分人员的伤亡。

而当时美国的地震仪上,也出现了异常的地震波,除美国外,全球有96个国家均有类似的记录。

而这也足以说明,这场发生在103年前的甘肃海原大地震有多强。

由于当时正值冬月(当天为农历十一月初七),甘肃这边的天气已经非常寒冷,而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更让当地的百姓遭了殃。

先说在地震发生之际造成的伤亡情况,根据谢家荣先生以及其他几位参与调查的人统计,仅处在震中核心的海原县,死亡人数就有73064人,占海原县总人口的59%,换句话说,一个县一半以上的人都没了。

而紧挨着海原县的固原县,死亡人数则为39068人。

除了这两个县之外,附近周边的五个县,即会宁、隆德、通渭、靖远、静宁,每个县的死亡人数也达到了万人以上,注意,是每个县均死亡了万人以上,五个县加在一起,至少就有五万人。

总体的死亡人数,大约在23万之多(后根据多方资料整理,一般认为死亡总人数约在27万以上)。

此外,各地因地震死亡的牲畜、倒塌的房屋建筑更是不计其数。

而在12月16日的大地震发生后,当地的余震则持续了足足三年之久,期间又多次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情况出现。

不仅如此,地震后当地的天气也随之变得极为异常,据记载,就在地震发生的C次日,也就是当年的12月17日,当地刮起了大风,风力之强“亘古所仅见”。

大风陡起,自然带来了急剧降温,同时大雪也随之而来,大雪覆盖了海原和固原等县。

在这种情况下,刚刚从地震中侥幸逃生的当地百姓,迅速面临着更为难熬的痛苦,由于房屋基本倒塌,导致百姓连个避寒的地方都没有,所以最终,因为急剧降温而被冻死的人同样相当之多。


那么,当时的民国政府对受灾地区和百姓又是如何作为的呢?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态度冷漠加行动迟缓。

灾情发生后,民国政府面对这场灾难的态度极为冷淡,压根就没有以政府层面组织什么像样的赈灾活动,同样也没有具体的赈灾措施颁布。

当然,也不能说当时的民国政府没有丝毫政府方面的作为,时任总统的徐世昌以个人的名义向灾区捐出了一万大洋。

而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政府力量出手援助灾区。

实际上,民国政府对于灾区无动于衷也是有原因的,那个时候中国正值军阀混战时期,而吴佩孚等人则刚刚把段祺瑞赶下去,这些人正忙着稳定地位,哪里会关心远在甘肃的百姓?

再者说,就算是当时的民国政府真组织了赈灾措施或者行动,但对灾区也不会没太大帮助,毕竟民国政府内部贪腐成风是在历史上出了名的,因此假如真的有赈灾款,未必就能真正用于救灾。

由于民国政府的冷漠和无动于衷,直接造成了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无衣、无食、无住,流离失所”等惨状比比皆是,加上天气严寒,人们更为难熬,“不待饿孚,亦将僵毙”的情况随处可见。

其实说白了,哪怕是造成数十万百姓死亡的严重灾情,在当时的民国政府眼里,也并不是什么大事,这种把百姓视为草芥,压根儿不关心百姓死活的态度,就是民国政府的真实样子。

如今,居然还有一部分人天天幻想着回到民国,真不知道他们究竟向往些什么。


与民国政府冷漠的态度相反的是,当时的各方媒体在对民众了解甘肃海原大地震以及呼吁救助同胞方面,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地震发生后,因民国政府的漠视,加上甘肃通讯设备的落后,让很多人都不知道海原发生了地震,更不知道地震的具体情况。

而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大公报》、《申报》等多家媒体的记者第一时间亲自去往灾区,做了详细的实地调查以及报道,并且速度相当之快,16日发生地震,最早在20日就已经有相关的报道。

此外,当时还有电影工作者用胶片的形势现场拍摄了受灾地区,而这些胶片电影以及各个媒体的报道,让全国上下知道了甘肃海原等地的受灾情况。

之后,本着救助同胞等宗旨,有不少人纷纷行动起来,在北京,不仅有甘肃震灾救济会,还有类似的多个救灾组织。

这些组织群策群力,向全国同胞以及海外的侨胞号召捐款,在这些组织的号召下,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为救助甘肃同胞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而这也是我国在近代历史上,首次于地震灾害发生后,非官方组织的全国范围的募捐活动。

能达到这个效果,与当时媒体工作者的报道有很大关系,正是他们的报道以及不断呼吁,才让全国上下对甘肃受灾情况得以了解,并伸出援手。

根据记载,仅当时的北京义赈会,就募来了14万元款,并且这14万元,有13.5万真正用到了灾区救灾上面。

不过,仅凭这些民间的救灾组织,力量自然是杯水车薪,毕竟受灾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像海原大地震这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出手,才能最大程度减少百姓们的苦难。

但在当时,这个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生活在当时那个社会的普通百姓,无论如何都不敢奢望会有政府来救他们。

而如今,这种奢望照进了现实。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也遭受过多次严重的自然灾害,而这些旧时百姓认为只能听天由命的灾害,如今变得不再那么可怕。

因为,我们有一群特殊的“天兵天将”,而他们的名字,叫做中国人民解放军。


每当发生灾情,中国人只要看到解放军的身影,听到“解放军来了”这句话,就如同吃了定心丸一样安心。

滔滔洪水中,地震后的废墟前,正是人民子弟兵的奋不顾身,才最大限度的拯救了老百姓的生命与财产,而这,也只有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才能做到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甘肃   固原   民国   海原县   海原   发生   冬月   政府   灾区   大地震   冷漠   年前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