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时,刘文辉为何不直接炸桥而是拆除木板?

1935年,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之下,调集大量的军队围剿红军。红军虽然冲过了几道封锁,但仍旧处于极度的危险当中。

至于红军下一步的行动,国共双方都已经明白,他们要经过泸定桥实现转移。如何将红军挡在对岸,成为围剿红军是否成功的关键。


既然都已经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那么国共双方便开始针对这一座桥排兵布阵,一场矛与盾的较量开始展开。

蒋介石依旧延续他“微操大师”的风格,开始直接指挥当地的国民党部队。当时镇守泸定桥的是川军的地方军阀刘文辉。

蒋介石曾直接致电刘文辉,要求刘文辉务必要将泸定桥炸毁,这样将会确保红军渡桥计划失败。

但是刘文辉却异常镇定,他并没有执行蒋介石的指令,回复蒋介石要:审时度势。尽管蒋介石一再催促,刘文辉也仅仅是下令将泸定桥上面的木板拆走,一直到了红军前来抢夺,刘文辉也没有下达炸毁泸定桥的命令。

那么,问题来了,刘文辉为何不直接炸毁泸定桥,而是选择仅仅拆除上面的木板?

其实这个情况很简单,那就是刘文辉在留路,在为之后留路。刘文辉是地方军阀,曾被称为西康王,即便是川军被列入国民党军队的行列,但是川军明白,他们永远不会成为蒋介石的嫡系。


蒋介石派地方军队参与围剿红军的行动,一方面是为了围堵红军,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则是借助围堵红军,消耗地方军阀的力量。

刘文辉何尝不知道蒋介石的意图,这种把戏蒋介石不止利用了一次了。而且蒋介石也答应,只要是刘文辉拦住了红军,占领的新领地就会留给刘文辉来占领。

这个饼画的着实不小,但是刘文辉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炸桥。因为这座桥是连接川藏区沿岸唯一的一座桥梁,始建于康熙年间。

康熙建这座铁索桥,历时一年之久,在那个年代,要想连接运河两岸,并且建好一座大跨度的桥,要花费相当大的力气。也就意味着花费大量的银元,当时的川藏地区很穷,他要是将这座桥炸了,那在短时间内,想必再也无法修复,也没有资金修复。

这场战争过后,影响最大的就是刘文辉,泸定桥在他管辖的地盘上,相当于炸毁了一座经济动脉,炸毁泸定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但红军能不能被顺利剿灭,对于刘文辉的影响却不大。所谓“狡兔死走狗烹”,红军不被消灭,刘文辉反而更加安全。红军被消灭了,刘文辉铁索桥没了,他的日子过得将会更加艰难。

因此,刘文辉一直到最后都没有炸毁铁索桥。除了这一层面的原因,那就是刘文辉认为,单纯的几根铁索,被攻破的概率不大,他忽略了红军的战斗力。

所以,刘文辉权衡利弊,一直坚持不炸毁泸定桥。


即便是刘文辉在泸定桥被攻破的瞬间,他都没有下令炸桥,毕竟,围堵红军还有其他的办法,但是炸了泸定桥将再也无法挽回损失。

因此,泸定桥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成为了一处红色教育的经典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泸定桥   西康   木板   铁索桥   川军   国共   军阀   红军   蒋介石   地方   刘文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