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达效应:你尽管往后喷,起飞的事交给我

自从飞机,尤其是包括客机在内的运输类飞机出现以来,飞机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一直是设计师头疼的问题。

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了发动机被吊在机翼下,甚至认为它本就应该在这。

然而,上年纪的人可记着呢。发动机曾经被包在机身

或者蜗居机尾,甚至出现过这种尾吊四发的妖孽。

有的飞机比较浪漫,和发动机玩儿起了举高高的游戏。

西德的设计师曾经剑走偏锋,把两个发动机装在了机翼上方,给航空业留下了不实用的宝贵遗产。

在美苏冷战期间,设计师把脑洞开到了最大,冒着全家被地勤问候的风险,搞出了发动机肩扛式布局的飞机,安72。

发动机和机翼连接,但不在机翼上,也不在机翼下,而是卡在了中间。就好像在发动机屁股中间开了一条缝,机翼刚刚好塞进去。

这种丑得不可饶恕的设计,却让an-72有了一个巨大优势:短距起降。

最大起飞重量34吨,但起飞距离只需要620米。同级别的飞机,滑行1000米都不见得够。

起飞这么快,不是靠发动机大力出奇迹。而是利用了空气动力学上的一个经典现象:康达效应。

说到康达效应,不得不讲到飞机起飞的核心,机翼升力的来源。

人们迄今为止已经研制了不知道多少种飞机,现在你扛着麻袋出门打工,可能都是飞着去的。

那我如果告诉你,现在人们还没彻底搞明白飞机为什么能飞,以及机翼升力的来源。你坐在飞机里,会不会菊花一紧?

事实上,在理科生眼里,升力的来源,确实还是一笔糊涂账。

因为机翼的升力是空气动力学的最经典应用,而空气动力学又是流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在流体力学,有一个描述流体运动的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也就是N-S方程,很多人的噩梦。

N-S方程是一组非线性的偏微分方程,方程的解,还是人类的未解之谜。如果你能搞定,你的大照片肯定会出现在世界各地,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没跑了。

刚才说这些是在理科生眼里,但是在咱们工科生看来,世界就简单很多了。

我们只需要知道,机翼在空气中运动,它能产生升力,能够产生多大升力,以及哪种机翼的升力更大。

至于这个升力咋来的,我管它呢。领导急着让我交图,甲方急着让我交飞机,哪有闲工夫操那个心。

所以据我所知,很多工科生,甚至都不相信“机翼升力的来源解释不清”这句话。也没毛病,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其实,对于升力来源最纯真的解释,就是咱们初中物理学的牛顿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机翼把大量的空气往下抛,那反过来,这些空气就会给机翼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也就是升力。

那机翼为什么能往下抛空气呢?因为机翼上表面是向上凸起的,空气流经这种凸起表面时,会倾向于向表面靠近,并沿着它流动。

这个现象,就是著名的康达效应,或者叫附壁效应。

我用我们国产的热流体仿真软件AICFD做了个简单的模拟。一股水平流动的空气,经过一个凸面时,神奇地变弯了,开始贴着这个壁面流动。

这个计算机模拟出的流动,就是基于我们前面提到的N-S方程。虽然这方程没有理论解,但它有数值解。

计算流体力学,因此成为流体力学领域目前最活跃的分支,也推荐你去下载试一下。

附壁效应的首次应用,来自1910年罗马尼亚空气动力学家康达,这也是康达效应的名字来源。

由于康达效应,空气会贴着机翼表面,而机翼又是向下弯曲的,所以空气就顺道流了下去,然后被抛出。

飞机上吓人的失速,就是因为机翼的倾角太大,导致空气不再贴着机翼表面流动了,发生了流动分离,于是升力消失了。

注意,这个失速,英文名叫stall,翻译的很不好,容易和汽车EV动力受限导致的失速搞混。现在我听到失速这个词,可能和飞行员一样紧张。

咱扯远了,回来。现在明白了飞机机翼的升力,来自往下抛空气。那很显然,在一定时间内往下抛的空气越多,升力也就越大。

你可以让机翼的面积更大,可以让机翼变得更弯,还可以让飞机飞得更快。

于是,人们刚开始给飞机设计了两层甚至三层机翼。

后来又设计了高升力系统,在起飞和下降阶段让机翼更弯。

飞机在起飞离地之前,还要滑行很远,来给自己增大速度。

后来,甲方还是不满意,说飞机的滑行距离太长,打仗时候没这么长的跑道。

飞机设计师绞尽脑汁,边抓头发边想,我们原来的设计都是让流过来的空气尽量往下偏,但空气流量并没有明显变化。那我能不能想办法增加这个流量呢?

他看着发动机往后喷出的高温热气,总感觉它们的能量还没有被榨干。

于是一拍大腿,这种肩扛式布局的飞机诞生了。发动机卡在机翼上面,喷出的高速空气因为康达效应而紧贴机翼表面,然后被狠狠地扔下去,突然间凭空白嫖了很多升力。

这玩意儿,发动机使点劲儿说不定能让固定翼飞机垂直起降。

这种设计,最早出现在美国。波音设计的YC-14运输机,可惜没能量产。

一年后的1977年,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首飞成功并量产了类似设计的安-72运输机。

为了减小发动机高温尾气对机翼的影响,减少地勤兄弟本已繁重的工作量,飞机用了和机身尺寸很不相称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搞的这飞机就像李云龙的周边。

在这基础上,还给被喷到的机翼表面用了更加耐高温的钛合金。

最后提一个,你说这基于康达效应的飞机,能白嫖升力,为啥后面就绝后了呢?成了个冷门品种。具体原因,就留给评论区的大神去补充吧。

好了,关于康达效应的介绍,咱今天就到这。别忘了点个赞,分享文章到相亲相爱一家人家庭群,下期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效应   升力   流体力学   机翼   方程   发动机   表面   空气   飞机   来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