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其实他的行为比和珅更可恨

前言

何为“好官”?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因人而异。在我们评判一个官员的时候,最重要的尺度应该是“以民为天”——究竟为百姓做了什么实事。

如果一个官员勤政爱民,廉洁奉公,那自然是好官。但是,如果他功績的背后暗藏着血腥文字狱,生活奢靡挥霍百姓血汗,那该如何定论呢?在解读清朝官场人物刘墉的生平时,我们就需要审视他是否配得上“好官”的美名。

少年老成的二代官僚

刘墉生于清朝乾隆四十年,祖籍山东诸城。他的父亲刘统勋是军机大臣,深受乾隆皇帝信任,有“真宰相”之誉。在父辈影响下,刘墉从小就展现出聪颖好学的天性。

刘家讲究教育,为刘墉请来多位先生严格督导。刘墉性情老成持重,十岁能吟诗作对,颇有文人风骨。他善书法,楷书遒劲,草书飘逸灵秀。他也涉猎历史典籍,可以随时为皇室撰写祝贺表文。这些早期经历积累了他在文学与学政方面的深厚造诣。

17岁那年,刘墉意识到在重视血统的封建王朝只有通过科举才能实现仕途梦。从此刻苦攻读,终于在32岁一举高中进士。为了锻炼,父亲刘统勋放手让刘墉自己选择去向。刘墉毅然选择回到故乡山东任职,开始了他的清官生涯。

明升暗降,多舛官途

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打破了刘墉的清官习气,也让他第一次尝到了沉沦的滋味。 up父亲刘统勋因触怒圣驾被革职。愤懑难平的刘统勋将怒火发泄在儿子刘墉身上。刘墉身心俱疲,再也提不起做官的兴致。

他迫切需要一个机会重回仕途。终于,在一堆案卷中,他找到了希望——一位仓颉式难缠读书人阎大镛涉嫌在私文中诋毁朝廷的案子。这起案子原本不足为奇,涉案县令也并未追究。但是刘墉却敏锐嗅觉到其中翻身的希望。

他收买阎家远亲,获取了原文抄本。随后他添油加醋,将阎大镛的文字极度歪曲,上奏朝廷。结果阎大镛全族被诛,县令也被斩首。换来的,是刘墉一跃成为知府,继续在仕途中浮沉。

但是,和坤这个新的政敌出现,让刘墉再一次陷入低谷。在政敌面前,他竭尽心机也无济于事,渐渐地,他放任自己一蹶不振。

消极怠工,平步青云

中年的刘墉在官场上遇到了最大的政敌——和珅。面对这个新贵的竞争对手,刘墉自知非敌,渐渐产生了工作消极情绪。此时的刘墉身心俱疲,对权力的渴望也逐步消失。他放任自己不再积极治绩,甚至对下属的违法乱纪视而不见。 沉浸在自己的失败情结中,他度日如年,只想快点退休,不再过问朝堂事务。

曾经勤勉公正的青天大老爷变成了一个渐渐庸碌的官僚。连曾经宠信他的乾隆皇帝,也在一次巡视中责问他长期不来上书房执教皇子。

刘墉面对皇帝的申斥,默不作声。他的内心早已麻木,只想等到退休的时候安安静静的度过余生。如果没有人打扰,他会这样一直混到最后。然而,天无绝人之路,他的仕途生涯还有最后一个转折。

晚景凄凉,死而后已

乾隆驾崩后,刘墉在嘉庆即位伊始重新得到重用,但此时72岁的他渴望权力更甚于担当。 晚年的刘墉面色肝斑,神采奄奄。他力不从心,几年下来没有什么突出政绩。 在权力的最后时光里,他空有跃跃欲试之心,而实际所作所为都已是历历在目。

1805年,这位渡过平平淡淡一生的刘墉,在吏部侍郎任上去世,享年85岁。 丧子之痛让刘墉的内心完全冰封。临终前他面无表情,最终形销骨立,魂不守舍间永逝。

白莲之上,是否隐藏污点

在刘墉的生平中,我们看到一个少年老成、仕途顺遂的二代官僚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封建官场中沉浮。评价这样一个官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首先是刘墉的功绩。他有不俗的政绩。早年间勤政爱民,后期也曾清理贪官,为百姓解忧。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

但是相对而言,刘墉谋权时不择手段。中年利用文字狱陷害他人,晚年又公然懒政怠公。这无疑染指了他的清白。 甚至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也隐藏着冷酷无情的权力欲望。

再有,刘墉在权力得失面前表现软弱。他无法承受打击,也难以恢复。这与常民期许的威武不能屈,恃义持重的好官确实有些格格不入。简而言之,这个官场人物也许有才华,却远不够格当一个高风亮节的“好官”。

他只不过是这个时代大环境的牺牲品。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他身不由己,从中汲取历史经验,但很难苛求一个在动荡年代摸爬滚打的普通人有怎样高尚的品质。

结语

虽然清廷曾给予他高度的褒奖,然而实际上,他为了追求升官进阶,竟然大兴文字狱,将许多无辜之人置于囹圄之中。在不受重用后,他的日子显得庸碌而平淡,与他曾经的辉煌形成鲜明的对比。与此同时,相较之下,他的同僚和坤却是以实际行动造福百姓,为之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这个官员在清廷眼中或许有过光辉的一刻,但他的升迁之路却充满了伪善和权谋。为了个人私利,他竟然大肆操纵文字狱,将许多无辜之人牵连其中,这种行为既有悖于仁爱之道,也违背了官员为民众谋福祉的初衷。

尽管他曾因为一时的功绩而得到清廷的奖励,但事实上,他并未真正为百姓做过实事。在升官的道路上,他或许凭借一些华丽的辞藻和巧妙的权谋,获得了一时的显赫,然而这种虚有其表的光辉又有何真实的价值呢?

相较之下,与他并肩而立的官员和坤却以实事取信,真正为人民谋福祉。他并非依赖文字狱和权谋获取声望,而是通过切实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在人们心目中,他成为了一个好官的楷模,因为他的善行超越了口头的华丽辞藻,更触及了千家万户的实际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刘墉   政敌   文字狱   清廷   权谋   仕途   官场   可恨   清朝   官员   权力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