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于疯狂采砂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半年是草原,修大坝惹争议

文/编辑 香冷

前言

鄱阳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长江中下游的璀璨明珠,如今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炎炎夏日,阳光猛烈地炙烤着这个广袤的湖泊,高温达到了四十多摄氏度

曾几何时,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白帆点点,渔船徜徉,鸥鹭成群,而此刻,一眼望去,湖水仅剩1000多平方公里,露出了干涸的湖床,上面长满了参差的绿色野草。

要知道草原,这是塞外的壮美,然而此时此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竟出现在南方这片本该波光粼粼的湿地上。

面对这样的景象,江西省节决定在此处修建大坝,然而,当提议一经被提出,便直接被驳回,这究竟是为何?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它对于整个长江流域的水文平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就像一个大型的调节池,在汛期为长江上游蓄洪,在旱期为长江下游补水,起着水源涵养和水量调节的双重功能。

此外,鄱阳湖本身也是一个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每年有超过100万只候鸟会在这里停歇、觅食和越冬。

同时这里也生存着许多珍稀水生动植物,可以说,鄱阳湖保护区是长江生态环境中一朵璀璨的明珠。

这里风景优美,是不少人旅游的首选之地,来到鄱阳湖不仅可以欣赏到落日晚霞,同时还可以一睹草原湖泊之美,这样极具特色的景点实在令人陶醉。

不仅如此,鄱阳湖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正常情况下,湖区的面积有3150平方公里,但据资料显示在2008年时,鄱阳湖的面积达到4070平方公里,水位线升至22.59米。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截至今年九月份,从卫星检测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鄱阳湖的湖水面积仅剩1400平方公里左右。

这种情况往年也会出现,但在近年愈演愈烈,时间也从原来的冬春季提前到了夏秋季。

此时的鄱阳湖生态环境面临严重退化的风险,那么,造成这样一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造成湖水位异常的原因

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水,是生命之源”,现如今,鄱阳湖周边102万居民正在面临生活用水不足的严峻考验。

高温和干旱导致湖面大量蒸发,河流补给不足,许多村庄的自来水断流,老百姓只能凿井打水维持渴求的生活。

野生动物更是遭殃,湖底干裂开土地,湖中的小型底栖生物死亡殆尽,候鸟的食物来源急剧减少。

这些迁徙于南北两地的候鸟,只得另外觅食他处,甚至原本估计的十几万只候鸟,这次到访鄱阳湖的只有几千只,这说明它们也许去了别的湿地。

旱季湖水干涸的景象,曾经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当入冬,鄱阳湖水位会因为河水补给减少而大幅下降,部分湖床和湿地外露,绿草遍布其上。

然而,这样严重的干旱和高温天气,却远远早于往年,今年枯水期不仅比往年提早了好几个月,而且水位下降的速度和幅度都在刷新历史记录。

一夜之间,这么广袤的湖面竟然“缩水”了60%以上!而水位低于6米的时间持续增长,难以想象鄱阳湖还能支撑多久。

专家们表示,鄱阳湖正以可怕的速度在萎缩,通过对近30年的卫星图像分析,其湖面积至少已经缩小了24.3%。

更令人震惊的是,自2001年开始,鄱阳湖萎缩的趋势在不断加剧,平均每年就减少了35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湖泊的整体面积。

一时间,鄱阳湖干涸草原的景象引发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人们纷纷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对政府的质疑和批评

与此同时,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在这次大干旱中集中爆发,成为推波助澜的关键因素。

多年漠视生态,一时疏于管治,如今鄱阳湖陷入了空前的生存危机当中,采砂、占地、修坝……

这些行为已经严重的影响影响到鄱阳湖的生态环境的发展,2002年以后,政府严格控制了长江中下游河道的采砂行为。

于是,大量采砂船涌入了鄱阳湖,为城市建设提供原料。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10年时间里鄱阳湖被采空了近20亿吨沙石,远远超过了其200年的自然淤积量。

被采空的湖床不再能蓄水,导致了湖泊萎缩、地下河道增加,水资源流失殆尽。

除此之外,鄱阳湖周边县市为了发展经济,也纷纷围湖造田、填湖造地,严重占用了湿地资源。

草木取代了原本的湖水栖息地,加速了鄱阳湖的老化,近年来,南水北调让长江中下游的水资源日益紧缺,鄱阳湖这一重要的水系调节器承担了更多功能。

可是灌溉、生活、工业用水的增加也让湖水补给吃紧,湖面萎缩速度不断加快,今年高温少雨的反常天气更是雪上加霜,导致了鄱阳湖面临空前危机。

为了挽救垂死的鄱阳湖,江西省拟投入巨资,在鄱阳湖下游长江入海口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利用人工水坝调节湖水,防止向外泄流。

然而,此举却在专家学者中引发了轩然大波,坝体工程破坏生态环境,这样的举措会导致鄱阳湖变更成一潭死水。

如果真的按着这样的决策走下去,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是鄱阳湖的局面加剧恶化,何况长江中下游本就在经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鄱阳湖的囤积势必会让下游土地更加干旱。

鄱阳湖草原之变引发了全国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高度重视,那么,面对如此困境,我们该如何应对?

面对困境做出改变

面对鄱阳湖生态环境持续退化的局面,有效的治理与保护势在必行。

这首先就是要坚决禁止鄱阳湖流域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所有破坏环境的开发利用行为,这其中最典型的如围湖造田、盲目采砂、滥垦湿地等,都必须严禁。

开发方式为了眼前利益,牺牲了鄱阳湖蓄水调节的能力,他们既破坏了湿地生态,又加重了水土流失,最终导致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和水位下降。

所以,必须坚决制止这些行为,恢复鄱阳湖的自然湖泊属性,使其水量调节功能的发挥不再受阻,这是治理鄱阳湖生态退化的先决条件

另外,合理配置水资源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配置鄱阳湖及其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既要满足流域内的用水需求,也要保证鄱阳湖本身的水量。

可以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规定不同阶段的用水指标和规模,并设置红线控制。

严禁过度开发水资源以及各类浪费用水行为,还要加强水资源监测预警,及时反映鄱阳湖水位变化,作为调控水资源利用的依据。

通过科学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既能满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能确保鄱阳湖水量,实现优化配置。

充分运用遥感监测、生态模型模拟、大数据分析等高新技术,及时、准确、全面地监测鄱阳湖及其流域的水文、水质、湿地等生态状况。

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鄱阳湖流域开发指标评估、水资源调度模拟、生态修复方案评估等工作,为鄱阳湖流域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还要组织开展针对性的科研课题,深入研究鄱阳湖生态水文的变化规律、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等,不断提高保护鄱阳湖的科技含量。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加强环境保护理念宣传,增强全社会尤其是鄱阳湖流域民众的环境意识。

要使他们认识到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形成节约用水、杜绝污染的良好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从全社会层面营造一个重视生态环境、珍惜水资源的良好氛围,使鄱阳湖得到持续有效的保护。

结语

百年鄱阳湖,曾经那么湍流澎湃、波澜壮阔的湖水如今竟面临水位异常,这预示着人类可能正在面临更大的生存危机。

我们究竟该拿鄱阳湖怎么办?继续围堰、蓄水,人为调控这个脆弱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还是顺应天时地利,保持其“过水型”湖泊的本质属性?

这场关乎千里江山生命脉络的“建坝之争”,恐怕任重而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鄱阳湖   淡水湖   中下游   长江   水位   大坝   湿地   水资源   流域   湖泊   生态环境   湖水   中国   草原   半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