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传递希望之光,朝阳医院来了一群盲童志愿者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牛伟坤 和冠欣

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候诊室里,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志愿者:红白相间的“光盲计划”小志愿者马甲下面,是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校服。是的,他们都是视障人群。作为学校民乐团的成员,音乐曾为他们的生活照进了一束光。如今,他们在医院里奏响手中的乐器,将这希望之光传递出去,为候诊的人们送上抚慰和关怀。

缘起:

为视障青少年提供更多融入社会的机会

北京市盲人学校与“光盲计划”的缘分要从几年前说起。

2021年初,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联合医学、公益、媒介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共同发起了“光盲计划”,旨在通过不断延伸医疗半径,让“医学更有温度”。一方面,该计划通过医学科普、精准筛查、手术费援助等手段,致力于减少因病因贫导致的失明;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化的公益计划,为因病或意外导致的中途失明人士及低视力盲童,提供心理自洽辅导、生活重建训练、教育成长关爱和就业帮扶等一系列的帮助,让他们在走出医院之时,仍能心怀希望,重启人生。

其中的公益项目之一“盲校录音棚小主播培训项目”首个试点单位便选在了北京市盲人学校。该项目通过整合优质的文本版权,为盲校学生开展音频主播培训,让他们在校学习期间,享受声音世界里的大舞台,帮助他们探索更多的职业可能,拥有更光明的未来。也因此,陶勇开始与这里的孩子们走得越来越近。

与此同时,陶勇还带领团队定期为北京市盲人学校的学生们义诊。随着与这些孩子们交流的增多,他越来越感觉到,这里的孩子们其实很多才多艺,性格乐观开朗。当听说社会上有很多志愿者在医院帮助就医患者时,孩子们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于是,陶勇便萌发了邀请视障学生做志愿者的想法。

与学校沟通后,双方一拍即合。当时,北京市盲人学校正在推广校社融合项目,致力于打通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以往的公益活动都是把社会的力量汇集起来送到盲校,送到孩子们身边;其实,孩子们也可以去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回馈社会。这个活动恰恰给了孩子们这样一个机会。”“光盲计划”公益项目经理佘兴源回忆。

于是,今年11月8日,“光盲小志愿者”公益项目正式在北京市盲人学校启动。根据设想,该校民乐社团孩子们将利用周末或平时没课的时间,走进北京朝阳医院,通过为就医患者提供音乐表演等,助力营造轻松、舒适的就医氛围,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

在佘兴源看来,这样的活动是视障学生与公众的“双向奔赴”:依托北京朝阳医院提供的平台,小志愿者们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能,向社会回馈温暖与爱,提高了自己的社交能力,有助于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这也增进了社会公众对视障人士的了解,看到他们身上闪光的一面。

“成立‘光盲小志愿者’团队,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无论是否有残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贡献。”北京市盲人学校校长陈彦舟说,未来学校将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多类似的平台,让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成长为有自尊自信、能自立自强、对社会有用的人。

试水:

“我很自豪用音乐安慰到了别人”

12月1日,“光盲小志愿者”们在北京朝阳医院开启了自己的首秀:伴随着掌声,丁绪容以一曲葫芦丝经典曲目《月光下的凤尾竹》开场;马明弹奏的《琵琶语》如歌如泣,掀起演出的小高潮;闫文博气势磅礴的二胡曲目《赛马》为演出画上圆满句号……不过1个小时左右的演出,观众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北京市盲人学校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茹甜子坐在台下,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表情,她的心放了下来。“最开始听到要找我们民乐团的孩子去做志愿者的时候,我内心的疑惑和担心还是很多的。”茹甜子说,当时她的大脑里不断冒出各种问号:全然陌生的“舞台”,孩子们能适应吗?就诊的嘈杂环境里会有人好好听吗?

第一次演出结束,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

其实,早在演出之前,学生们的态度就已经给茹甜子吃了一颗“定心丸”。为了向孩子们解释清楚这是一个怎样的“舞台”,茹甜子用了“音乐治疗”的表述,“你们要做的就是,拿起你们的乐器,缓解患者和家属在候诊时间里的焦虑情绪。观众不是固定的,来往的人群被你们吸引了,就成了你们的观众。 ”没想到,孩子们听了之后,并不像茹甜子想象得那样充满了不安,反而表现出了无比的期待。

闫文博还专门找到茹甜子,询问老师听自己演奏的观众大概是什么年纪。茹甜子一愣,“你问这个干什么?”闫文博腼腆一笑,“我希望自己准备的曲子能更有针对性,能让观众与我的曲子产生共鸣。”茹甜子心里一暖,“孩子们是真的把这个事儿放在心上了。”

在第一批演出的志愿者中,丁绪容的年纪最小,性格也最活跃。“我一点儿都没紧张。”为了这次演出,她提前半个月左右就开始了准备。“平时不敢在家里练,怕吵到别人。趁着周末或者有空的时候,我就会到楼下运动场插空练一会儿,手都冻红了。”丁绪容一点儿没觉得辛苦,“我很自豪能用音乐为别人带去安慰,这种安慰比语言更有力量。”

年龄略大一些的马明和闫文博却没有丁绪容这么淡定,“弹完第一首曲子,我的手都是冰凉的。”马明笑着回忆,“但听到掌声,我就觉得特别开心,感觉没有白紧张,还是帮助到了大家,让大家感受到了一丝放松。”闫文博也深有同感,“熟悉的旋律响起来,我立马就投入到演奏中,也就顾不上紧张了。”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学生都是在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次用自己的力量为别人带来了一点帮助,他们都觉得很自豪。”茹甜子说。

回顾:

“音乐是我们的朋友

对于视障人群来说,音乐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生命中的光。

马明现在还记得,小学二年级第一次听到琵琶声响起时,自己内心的沉醉。清脆悦耳的声音直抵心底,触动着她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弹出这么好听的音乐该多好啊。”梦想的种子自此种下。

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

“手真的是一层层地脱皮,每一个月左右就要经历磨出茧子、磨掉茧子的轮回。”马明大方地伸出左手,“您看我这左手的食指是不是跟右手长得不太一样?虽然刚刚磨掉茧子,摸起来也软软的,但还是跟从没有长过茧子的右手不一样。”

对于马明这样的全盲人群来说,最难的还是靠语言和手指去领会琵琶技法中的微妙。

“指甲入弦的深浅以及触弦时与弦所交叉的角度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揉弦与滑弦更是通过指尖透出臂、腕的力量。”学校民乐团老师张晶近年来见证着马明的成长和进步。她描述了马明学琴的“四部曲”:先听老师做示范;然后听老师用语言做技术讲解;再上手感受老师演奏时手指的颤动和力量;最后根据自己的体会反复练习,由老师手把手纠正。

虽然困难,但马明乐在其中。她这样诗意地描述琵琶给她带来的改变:“琵琶带我去过古老的中国看大唐盛世,也带我感受现代的浪漫。它可以抚慰我的情绪,带我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

丁绪容最初选择葫芦丝是因为“简单”。但她慢慢发现,要把这简单的乐器吹好也并不容易。“我现在刚开始开窍了,慢慢觉得自己吹出来的音乐是有感情的,不像之前那么生硬。”音乐让她的生活充满了趣味。对于闫文博来说,二胡是他熟悉的老朋友,无时无刻的陪伴让他觉得十分安心。

茹甜子常常情不自禁地为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天分和灵性感到赞叹。在她看来,音乐架起了视障学生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感知美的渠道,为他们暗淡的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志愿者   医院   茧子   朝阳   音乐   北京市   盲人   琵琶   演出   学校   社会   盲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