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异国,心在祖国,死在异国,魂归中国-张纯如


张纯如参加普林斯顿大学展览会

她,36岁,出生在新泽西州的第二代美国华裔。

她,很普通,一个弱女子,完成了国内人一直在想,却一直完成不了的事情,她最引人注目在于,她的心很细腻,善用很新颖独特的手法描述华人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一直全力揭示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和美国华人史的重要史料,其代表作有《钱学森传》《南京大屠杀》《华人在美国》等作品,尤其是那时候网络远没有如今2023年发达,人们的信息都记录在有权人才能杜撰的报纸上。

童年时期

她,很弱小,却很有力量,一个人硬生生的抵抗所有压力,每天都在噩梦中睡不好,每晚不断的失眠痛苦无助,成千上万的冤魂一直在惊醒她,她很怕,从小都怕,然而她毅然决然的选择奋不顾身的在1997年份

香港回归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结束了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这个历史性事件标志着香港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南京大屠杀

出版了《南京大屠杀》描写了日军在中国南京实施长达40个小时杀害中国平民三十余万,强奸、虐待、杀害,其手段令人发指,一个活口都没有,人,家畜,到处尸横遍野,彻底的把南京变成了人间地狱,被纽约时报列为推荐读物,被书评称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


她的家庭

张父张母,在美国定居,但他们的心始终都在中国,他们希望女儿也能牢牢记住南京大屠杀,那是中国人的屈辱和血泪,是每一个中国人绝对不能忘记的历史,这造成了“南京大屠杀”,成为张纯如童年最可怕的阴影噩梦,每当噩梦结束,尚是孩童的她泪流满面,一个本是童年纯真浪漫的年纪,一直承受着本不是她这个年纪该承受的痛苦,她很怕这个世界,很怕中国,很怕南京,更怕历史,上学后,她寻遍了当地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去寻找哪怕有一丁点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但是一无所有,为什么明明发生的历史,却一直找不到,甚至都不存在,她很不解,既然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极其野蛮的暴行之一,为什么没有人将它写出来呢?

少年时期

不过这个困惑很快被张纯如抛开,还是个孩子的她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

此后大概过了近20年,南京大屠杀再次以不经意的姿态,闯入张纯如的世界,20年前的噩梦和历史仿佛就在眼前,无数的冤魂哀嚎着。

那时,她的朋友是做电影制作人的,有一天向她抱怨道,自己都已经完成《南京大屠杀题材》的记录片了,可苦于没有资金发行,相当是白做一场空。

张纯如

她听后,脑袋瞬间清醒,20年前的疑问,迫不及待的想要去看看纪录片,那些事情是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在异国没有任何的事迹,寻找一个内心深处的答案。她开始联系朋友口中的制片人,并通过他们认识了一群有着中国血液的外籍华人———他们要让全世界人都牢牢记住南京大屠杀,将之公布与众,让那些30万的死难同胞们得到日本的忏悔和赔偿。

她曾说过“无论发生在南京的种种暴行多么令人难以理解,它们都不应该被遗忘——至少不能让遗忘危及文明自身。”

她用纸张和笔作为她的武器,无数死难的同胞作为她的精神支柱,在异国他乡,处处充满了危险的地方,完成并成为了“促进南京大屠杀真相公之于世的草根运动”的参与者之一。

1994年12月,她参加了一次纪念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会议,这次会议对她的人生再一次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震撼这个女人。

大屠杀油画

她在会议大厅,看到了许多流落在异国特地修复和放大成海报大小的南京大屠杀真实照片打印物,那一张张,一件件,眼泪不自觉流满面庞,泪水模糊了视线,却让那些残肢断臂的死难同胞,那些用无数的尸体堆积成山的地狱,妇孺身无片缕,残破的身体上残留了铁一般的罪证,黑白的图像,清晰,真实,让她忍不住颤抖甚至眩晕,其撕开了张纯如印象中对那场浩劫仅存不多的遮丑布,原来都是真实的,原来父母没有骗我,原来那些噩梦的冤魂是这么 的悲惨,活着的时候被战争用地狱般的手段折磨到死,死着的时候被人遗忘。

大屠杀电影片段

她曾说“不仅生命易逝,人类对待生命的历史经验同样不堪一击。”

同时她悲切地发现,当今的社会大多数人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导致了57年前的南京大屠杀失去了真实感,更多人的不相信南京大屠杀,因为没有任何的资料可以证明这件事情,他们甚至将其贬抑为“没有价值的历史插曲”。

她曾说“浩劫中成千上万的生命由于他人的一时恶念闪现而陨落,到第二天,他们的死亡竟然变得毫无意义。”

有次,她从会议上得知,已经有两本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小说(《天堂树》和《橙雾帐篷》)被列入出版计划后,作为专业作家的她格外关注此事。很快她发现,没有人尝试着用英语撰写南京大屠杀长篇纪实类专著,她通过深入夜以继日地专研此事,注意到并非是因为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太少,在异国,很多的传教士,曾在中国的记者,曾在中国的军人,都以电影、照片、等物品各种形式,记录下南京大屠杀,但是南京大屠杀依然不为人所知,得不到足够的关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受害者一直保持沉默”中国人将这刻骨的伤痕深深埋藏,没有像犹太人对纳粹的战争行径痛诉,也没有像日本人对”小男孩“卖可怜博取同情。

认识到这一点后,她下定决心写一部真实记述南京大屠杀的英文长篇专著,要让世界人的人都知道这段历史。

她花费大量时间,收集了各种国家语言写成的文献资料,借助同志向的华人圈人脉,获取各种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以及政府报告等,每天陪伴她的就是这些来之不易的珍贵资料,同时联系多名二战日本老兵,认真的查阅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

过程中她还多次联系朱成山,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馆长,朱成山了解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事情,向她推荐了很多战争幸存的老人。

他回忆她特地来南京拜访自己时表示:

她在收集资料

“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

通过近3年日日夜夜的努力,终于在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由张纯如撰写的《南京大屠杀》在美国出版。

日文版大屠杀书籍

这本书问世后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研讨会因为《南京大屠杀》,在美国哈佛及斯坦福等大学举行,美国新闻媒介也开始用大量篇幅,报道南京大屠杀。(善良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占的比例是最多的)

中国现代史教授威廉·柯比在《南京大屠杀》的《序言》中郑重写道:

“南京的暴行在西方已几乎被人们遗忘,所以,这本书的问世尤为重要。张小姐把它称作‘被遗忘的大屠杀’,将二战期间在欧洲和亚洲发生的,对数百万无辜者的屠杀联系在一起。”

《南京大屠杀》是“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它出版后多年时间里,再版十余次,给全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思考。

当然,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本身,张纯如在创作过程中,还找到了约翰·拉贝先生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让中国人民寻得了拉贝先生这位“中国的辛德勒”。

此外张纯如还寻找到和《拉贝日记》不相上下的珍贵史料——《魏特琳日记》。这两部日记和张纯如创作的《南京大屠杀》,成为向世界人民昭示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

左边张纯如

张纯如所从事的事业在美国,在西方世界,都是一项孤独者的工作。她接触到的是血淋淋的史实,在《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张纯如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她面对的是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是一部酷刑百科全书,这些她都要具体面对,还要叙述出来:砍头、活焚、活埋、在粪池中溺淹、挖心、分尸(这些画面触目惊心,看都难以启齿更别说是讲述了)……

她在人间留下短暂的足迹

书成后,她又得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她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这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曾经对朋友说,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由于她又开始准备写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在菲律宾受日军虐待的历史,接触到的残酷史实又一次触发她的病痛,引发了她的忧郁病症,而且张纯如还患有偏头痛,这是忧郁症的表征,巨大的病痛揪割着她,她的忧郁症不断加深。

网友做的泥雕塑

2004年11月9日,曾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她,将自己的白色轿车停在美国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然后掏出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死前遗言不后悔,这该是多么大的毅力)

每年都有人去看望她,告诉她,我们都在你不会孤单

如今她化作雕像一直在守护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一个生平总是忙碌最后才能得到安详的人

#张纯如让全世界知道了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80年祭#​#我们不该忘记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中国   死难   冤魂   暴行   南京   日本   美国   噩梦   异国   祖国   历史   资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