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川藏上的司机,总要点根烟扔出窗外?其实扔烟的都是聪明人

不论是支持与理解,还是不同见解,请先关注后一起参与评论探讨,感谢支持!

文丨陈住气

编辑丨陈住气


蜿蜒曲折的川藏线,见证了无数司机的奋斗史,其中有一种特殊的“点烟”仪式,原本只有少部分司机进行,但逐渐被更多人效仿,这一看似不懂规矩的举动,背后隐藏着动人的故事

但凡在这条路上行驶的司机,都会点起一支香烟,然后将其扔出车窗外任风吹灭,这一举动似乎颇为奇特,但当听闻其背后真相时,不禁潸然泪下

川藏线上的司机,为何会如出一辙有着“点烟”举动?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川藏线的历程

蜿蜒在青藏高原上的一条大动脉,连接着中国西部的四川盆地和西藏高原,这条大动脉,就是川藏线,四川盆地和西藏高原之所以被连通在一起,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治和经济考量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西藏还未完全纳入国家版图,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联系和管控,“天路”的建设就被提上了日程。

1950年,"康藏公路"的修建任务下达,起点定在四川雅安,终点为西藏拉萨,解放军一边进军一边开路,披荆斩棘千辛万苦,这条近2000公里的路耗时8年,终于在1958年全线贯通。

与此同时,从四川成都出发的另一条国道也在积极建设,这条南北两线共2146公里的道路,也在1958年全线通车,川藏线北线和南线的贯通,标志着中国内陆交通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1958年,拉萨终于迎来了外界汽车的轰鸣声,数代达赖在布达拉宫中展开画卷,望向遥远的天际线,自古以来,西藏与内地只有迂回蜿蜒的马路,险象环生。

入藏最便捷的通道无非二三,不是翻越唐古拉,便是走青海!"天路"贯通的消息,无疑在这片山河草原上掀起了惊涛骇浪,藏民们开始期待新的商机和生活机会

而对于拥有雄心壮志者,这条天路更是最后的敲门砖,1959年,一场风波突如其来,西藏政局的变化亦借助这条交通大动脉加速完成。

十年间,一批又一批青壮年从内地大跃进的潮流中赶到,增添了天路两旁无数的故事与传说,宗教朝圣之外,更多人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前行。

遗失的,还有许许多多不复存在的风俗,在这条路的两端渐行渐远,要让车轮留下印记,绝非易事,青藏高原上的水土地势,以及气候环境,对建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首先海拔之高,川藏线最高达5014米,要翻越十余座常年覆冠冰雪的高山,高原反应、缺氧等生理问题,严重影响着修路人员的体力。

此外,冰雪融化水对山体稳定性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工程地质专家为此进行了大量勘察,谨慎选择道路路径,致力于规避危险区域。

其次,气候变化大,高原多雨雪,气候多变,暴雨、冰雹随时可能降临,对施工安全威胁极大,为减轻灾害风险,工程师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尽可能避开恶劣天气。

与此同时,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也为工地提供了及时的天气预警,再次,地势复杂,区内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千变万化的地形地貌,要求道路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以确保运行安全。

正是这些艰巨的自然条件,把一条看似平常的公路,锻造成了一条举世罕见的“天路”,历经磨难,川藏线在1958年全线贯通,架起了中国内陆东西方的桥梁,实现了几千年来的梦想。

这条大动脉,注入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活力,开启了当地人民新的生活篇章,它串联起千家万户,覆盖着他们乘坐汽车,远足新天地的喜悦与期盼。

时至今日,这条蜿蜒曲折的天路,仍在坚定不移地履行着它的使命,每年春节将至,大量外地打工者会提前订票返乡,绵绵队伍在天路两旁拖出长长的车流。

人们或开心或惆怅,带着一年的收获与失落奔赴故乡,城市灯红酒绿的喧嚣渐行渐远,司机们在路上相互打着远光灯,点亮前行的方向。

每当钟声悠扬,虔诚的信徒们也会自发组队,沿途朝圣,踏上西行之路,转山路难,对他们而言信仰永在,圣地胜于康庄大道,千里祈祷,笃信的心最终抵达世界之巅。

这条大动脉滋养了多少遥远的连接,它就像一位老者,斑驳沧桑,却也伟岸凛然,开拓性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奋斗者的足迹永远闪光。

川藏线上的一缕香烟

绵延数千公里的川藏公路,连接着中国东西两端的文明,然而,这条被称为“天路”的交通大动脉,却是建立在无数人的牺牲之上的。

每当司机们在峻峭险要的山路上行驶,便有抛出香烟的习俗缅怀建设者们的贡献与牺牲,无数建设者们,在经济困难的环境下,只凭经验和猜测勘测出了这条适合西藏的交通线路。

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完全没有先例可以借鉴,西藏地区复杂的地质地形,给测绘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工程师们只能通过实地勘察,慢慢推进路线确定的工作。

他们日夜兼程,有时为了确认一个拐点,徒步爬上陡峭的山峰,有时为了避开地质敏感区域,深入荒无人烟的峡谷,在珠峰大本营,他们测量了当时全球最高的路标——海拔5200米

路线定后,建设工作依然艰难,地质地形复杂多变,风化作用、地震等频发,工人们每天拿着简陋的工具,在悬崖峭壁上敲敲挖挖,进行路基建设。

而西藏的气候给施工带来了另一个难题,酷寒的气温让水泥难以凝固,大雪又常常覆盖工地,建设者们必须在短暂的夏秋季节完成绝大部分工作量

更为严峻的是,在资金和技术都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他们面临巨大的安全压力,仅北线建设期间,就有两千多人牺牲,多是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丧生。

为感激建设者们的付出,西藏本地群众自发组织了后勤运输队,第一批就送来了六千多头牦牛,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这条公路仍存在安全隐患。

1979至1984年间,川藏公路全线就有164天处于短期中断状态,1985年国家又增持资金补修隧道,提高了安全系数,但对于行驶于其上的司机而言,这仍是一条充满无数艰险的路。

此时,司机们便有了一个习俗——点燃香烟,任其随风飞散,这被认为是一种祈福仪式,也是对建设者们的缅怀,烟雾传达着他们的希望,也连接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这一习俗已成为川藏线独特的文化风景,世代相承,而随着西藏旅游的兴起,这一习俗也成为许多游客模仿的对象。

然而,这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文化展示,而蕴含着中国人民深沉的历史记忆,正如那烟雾随风飘散,我们也应当缅怀,那些为建设和平生活付出一切的先人们。

无畏奉献

1950年初,为改善西藏交通条件,加强中央政府联系,中央政府做出开辟一条连接内地和西藏的公路的关键决定,这条连接两地的生命线被后世称为“天路”的川藏公路。

执行这一伟大工程的是一支11万名官兵和民工组成的建设大军,他们义无反顾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程,豪情壮志要用双手开辟出一条通天之路。

然而,西藏的地理环境极为复杂,蕴藏着无数自然难关,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海拔高达4000-5000米,增添了修建难度。

稀薄的空气使人压力过大,许多建设者刚到此地就频繁头晕呕吐,严重的高原反应影响工作,白天和夜间温差过大,建设者们手脚冻疮不断,疼痛难忍,失眠夜不能寐。

由于西藏本身没有道路运输网,大量物资需依靠畜力运输,进度缓慢,建设者们常抱怨粮食和生活物资紧缺,然而面对“天路”的召唤,他们奋身忍饥挨饿,只为多开凿几米路基

最难缠的还是西藏的复杂地形地貌,陡峭的山体、湍急的河流对开路提出极高要求,像二郎山这样的路段被称为“天堑”,随时有生命垂危之感。

建设者们只能在峭壁绝壁上缒绳扎卡,小心翼翼凿山开路,在如此艰难环境下,许多英勇建设者为修路壮烈牺牲,用鲜血濡染这片路基。

4年过后,这条2413公里的天路成功贯通跨越14座大山和8大断层,将内地和西藏紧密相连,它见证了中国军民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如今,每逢国庆和元旦假期,成千上万游客驱车前来川藏公路游览,缅怀建设者付出的宝贵血汗,当载客汽车经过修建牺牲最惨痛的二郎山路段时,司机会习惯性地点燃一根香烟,然后迅速抛出车窗,以示对先烈的悼念与敬意。

这一行为从建成之初就成为一种不成文的传统,后来考虑到环境保护和个人安全,司机们改为按喇叭鸣笛表达哀思,简单的举手之劳,承载了无尽沉重与缅怀,更体现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

祖国的山河路远,要畅通通畅,必须靠广大人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与牺牲,正如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川藏天路那样,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定能战胜前进路上一切艰难险阻!

写到最后

我们不难看出司机们的良好意图,也让我们更加珍视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果,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应该关注这个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

比如,扔烟是否真的体现出足够的环境保护意识?抑或会因此增加藏民的误解?这些疑问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最后,让我们以积极和宽容的心,共同关注这一问题,也许不同立场都存在其合理性,我们需要在相互尊重中找到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青藏高原   司机   川藏   大动脉   西藏   聪明人   地形   高原   香烟   要点   窗外   牺牲   公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