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3000亿耗时近10年,川藏铁路为何非修不可?战略价值不可估量

预算3000亿,耗时近10年,为什么我国执意要修建川藏铁路?

川藏铁路,一个让“基建狂魔”的工程师都为之颤抖的工程,被西方媒体认为“不可能的事”,我们中国人就是要去做,这条铁路预算高达3000亿,估计在2030年正式通车。

我们已经有了青藏铁路,为什么还要修建川藏铁路?

川藏铁路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全程1838公里。这条铁路于2014年开工建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全线通车。这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能让世界基建能力最强的中国修这么长时间?

川藏铁路的修建难点有很多。

这条铁路80%以上都是隧道,沿途还有山体滑坡、冻土、河流等危险路段。去过西藏走过318国道的朋友都知道,西藏的山很奇怪,泥土中夹杂着大块的石头,和中国古代防盗墓的一种机关很像,这种机关叫“积流流沙”,一挖石头就会滚落下来。川藏铁路的项目负责人悲伤的告诉记者,在危险路段基本上是一公里牺牲一个人。

在川藏铁路的桑珠岭隧道施工人员遇到了一个神奇的地质现象——热岩层在挖掘隧道时温度越来越高,最高时洞内温度有56摄氏度,需要用大卡车连续不断的往里面运送冰块,否则里面的温度能把人蒸熟了。

桑珠岭隧道全长16.499公里,有9公里多都是岩爆区,在施工过程中岩石随时可能因为应力脱落,整个施工过程中总共发生了1.6万次岩爆,真可谓是一寸道路一寸血。

比桑珠岭隧道更恐怖的是巴玉隧道,这里94%都是岩爆区,逼得施工人员没有办法,找专家发明了世界上首台可以预测隧道岩石微震传感器阵列,可以提前预测岩爆。这也算是这个隧道开通的额外收获,这个技术目前只有中国掌握。

达嘎拉隧道是整个拉林段最长的隧道,全长有17.32公里,这个隧道里不光有岩爆,还有高地温、软岩层。最难的还要属突水了,因为这个隧道处于雅鲁藏布江的缝合带,施工人员在岩层上钻爆破孔一不小心就会发大水,水会从岩层缝隙中喷涌而出,量大的甚至能淹死人。

川藏铁路沿途地形落差极大,全路段最高海拔4400米,全线海拔落差3000多米,累计爬升高度达1.4万米。沿途翻越了100多座高山,包括二郎山、折多山、高尔寺山、沙鲁里山等。跨过了430多条大小河流,很多大家都听过,比如大渡河、鲜水河、雅砻(lóng)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帕隆藏布江等,很多路段都是当年红军走过的,现在我们要在上面铺铁路、架桥梁、挖隧道。

为什么我国要不遗余力的再修一条川藏铁路呢?它有什么价值?

首先,川藏铁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川藏铁路的修建将打通中国西部地区南北大通道,构建起中国西南地区更加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沿线地区旅游、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同时,川藏铁路的修建也将为中国与南亚、中亚等地区的人员和物资往来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开放。

其次,川藏铁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川藏铁路的修建将促进中国西南地区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同时,川藏铁路的修建也将为西藏等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致富途径,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卓玛家养的上百头牦牛终于可以直线运到内地了。

最后,川藏铁路是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通道。川藏铁路的修建将提高中国对西藏等地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川藏铁路的修建也将为中国应对各种安全挑战提供更加坚实的战略支撑。

有了它,我军的重型装备和作战物资可以源源不断的运送到西藏,隔壁的印度一直想“染指”我们的西南边疆,有了这条路将会把他们的野心彻底浇灭。印度一天只能运1000吨物资,我们能往前线运上万吨。火箭弹、15式轻型坦克、各种重型火炮都可以往上面运。

因为川藏铁路81%的路段都是隧道,修建的确是难了一些,不过这也意味着这条路线很难被切断,天然的山体就是我们的防御工事,厚达几百米的岩层钻地弹都打不穿。

在修建川藏铁路时,也向外展现了中国人的组织性,这条铁路不光是中铁一局参与,背后涉及的部门还有很多,这需要强大组织管理能力,欧美国家和印度显然没有这个掌控力。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也是我们在向三哥“秀肌肉”。惹急了中国,别怪我们把你印度的恒河水给掐断了,它的源头可是在我们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西南地区   川藏   铁路   岩层   不可估量   印度   西藏   路段   中国   隧道   战略   价值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