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晚年谈淞沪会战失利:大战略没错,奈何老蒋不会用人

文字 | 阿龙

排版 | 阿龙

提起淞沪会战,我们总能想到1937年8月爆发的那场惨烈战斗。

日本从海上登陆,打了国军一个措手不及,经过三个月的鏖战,最终以国军的全面撤退告终。这场抗战第一仗,虽然打的惨烈,却还是输了。

至于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角度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有人认为淞沪会战从根本上就错了,根本不应该打。

也有人认为淞沪会战该打,但选的地方不对,应该将决战地点放在上海到南京一线。

也有人认为淞沪会战的失败,应该归责于老蒋的决策失误。

每个人的观点都有些许道理,但不够全面,我想关于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当事人最有发言权。今天,我们就结合日记,聊聊陈诚眼中的淞沪会战。

1、陈诚的发家史

陈诚,1898年生人,毕业于保定军校,和老蒋是同乡。

关于陈诚的发迹史,有这样一种说法。

1924年,黄埔军校刚开设后不久,陈诚应聘了一份副教员的工作。

一天晚上,老蒋心血来潮,决定视察宿舍。

来到宿舍区,发现其它的房间都是漆黑一片,只有陈诚的房间亮着一盏烛光。

老蒋十分生气,小伙晚上不睡觉,干什么坏事呢!当即走进房间,随后一愣,他发现陈诚正在烛光下挑灯夜读。

至于他读的书,则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熟悉老蒋的人都知道,他对孙中山先生崇拜至极,见到陈诚在读《三民主义》,立刻来了兴趣,上前和他聊了起来,一番交流后,才知道两个人是同乡。

至此,陈诚官运亨通,没过多久,便晋升中央军高级将领序列,成为老蒋的左膀右臂。

关于这个故事,实在像极了童话,真实性有待商榷。

有关陈诚的发迹史,其实有种更靠谱的说法,也就是“三炮起家”。

1925年东征陈炯明,敌人攻势猛烈,老蒋为提升士气,亲自到战场督阵,观察完敌情后,要求炮兵进行炮火覆盖,最终,这个任务落到了炮兵连长陈诚身上。

只见他不慌不忙,连开三炮,不偏不倚,全都在敌军中心开花,炸了对方一个落花流水。

正是这件事,让陈诚走进了老蒋的视野。

一番交流后,才知道陈诚是自己的老乡,更生出惜才之心。

没过多久,陈诚便官运亨通。而他也很聪明,上位后不久,便开始在部队经营,几年下来,土木系已经在国军中小有名气。

到了1937年夏,陈诚已经晋升为军政部次长,在庐山组织暑假训练团。

8月中旬,淞沪会战正式打响,陈诚被蒋介石叫回了南京。

至此,轰动整个世界的淞沪会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2、大战略没错,人事出了问题

见到陈诚后,老蒋立刻展开部署,要求从华北调兵,和日军在上海决战。

战斗打响前,老蒋还是下定不了决心,于是问陈诚:“上海到底能不能打?”

陈诚当即回应:“不是能不能打,而是该不该打,如果不打就让出上海,我们该如何图存?”

陈诚认为,此时华北已经岌岌可危,如果彻底沦陷,敌人肯定会沿着平汉线由北向南打,直攻武汉。一旦武汉沦陷,我方大后方失守,整个国土将被日军一分为二,首尾不能相顾,那个时候,局势就真的危险了。

不得不说,陈诚的眼光还是非常毒辣的,可惜他和老蒋都分析错了敌人的兵力。

在二人看来,日军能动员的师团,最多只有13个,除了朝鲜半岛、宝岛和本土的师团外,日军想进攻上海,就必须从华北调兵。

如此一来,不仅华北压力骤减,还能将敌人进攻路线,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

到时候,自己就能依托华夏腹地的纵深,和日军打拉锯战,一旦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自己依靠主场优势,拖垮日军,只是时间问题。

从这方面看,淞沪会战的确是一场非打不可的仗,从大战略方面来看,完全没问题。

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此时的日本早已全民皆兵,淞沪会战打响后,日军没有从华北调兵,而是在短时间内,直接从本土扩编了两个师团,全部从海陆运到了上海,投入战斗。

如此一来,老蒋的调虎离山之计,算是彻底打了水漂。

幸运的是,日军高层决策混乱,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打通平汉线,给了武汉以反应时间,这才有了后来改变整个中国战局的武汉会战。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商量完之后,陈诚没有回住地,而是直接飞到了南翔,去找张治中商量对策去了。

见面之后,陈诚开门见山的问道:“这一仗,你准备怎么打?”

张治中的想法是,攻击敌人的两翼,让对方首尾不能相顾。

但陈诚却不认同这样的战法,他认为,现在上海的日军不多,当务之急,应该赶在日军增援前,集中兵力,攻击日军的主力,将敌人截成两半,分别包围,然后一口吃掉。

最终,张治中采纳了陈诚的意见。

但是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想以闪电战截断日军并围歼,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的军队。张治中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添油战法,导致没能在短时间内围歼日军,给了他们喘息的时间,最终撑到了援军的到来。

8月23日,大量日军从小川沙、狮子林登陆。

国军虽然准备了多处江防,但守军不多,处处薄弱,在敌人的海空全面打击下,很快便土崩瓦解。至此,我军只能转攻为守,彻底陷入被动。

得知消息后,老蒋慌了,赶忙咨询陈诚,是否应该撤兵。

陈诚则认为,淞沪会战在战略上对我方极为不利,但在政略上却必须要打,只有如此,才能达成持久战的目的,况且,此时日军只有海空优势,陆军寸步难行,从长久看,对我方还是有利的。

最终,老蒋采纳了陈诚的意见。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在此关键时刻,人事调动竟然出了大问题。

也正是这个大问题,导致陆军的优势荡然无存,淞沪会战最终以国军的惨败告终。

3、委屈的张治中

8月22日,老蒋在没有通知张治中的情况下,将上海指挥权一分为二,任命陈诚为第15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则继续领导由京沪警备司令部改编的第9集团军。

当天晚上,陈诚准备联系张治中商量对策,却因为通讯困难,最终没能联系到。

对此,张治中一无所知,23日上午,他从太仓赶到嘉定,去见第18军军长罗卓英,反而遭到对方质问:“张总司令为什么会到我这里来?”

面对质疑,张治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仔细询问后才得知,蕰藻浜以北已经划归15集团军序列,归陈诚管。

“这么大的事,为什么我不知道?”

得知消息后,张治中大怒,当即赶到苏州,向第三战区副总司令顾祝同询问情况。

恰巧,此时老蒋打来电话,得知张治中就在苏州,勃然大怒,询问他为什么不守在前线。

张治中则没好气的回应道:“罗卓英归我指挥,我肯定要去看看,我不知道他已经划归陈诚指挥了!”

但老蒋依旧不依不饶,张治中也生气了,直接回怼道:“我到苏州找顾祝同商量问题,一直在前线,蒋委员长到底要我怎么样?”

纵观整件事,张治中的确挺委屈的。

熟悉老蒋的人都知道,他有个坏毛病,打仗时喜欢越级指挥,还不和上面打招呼,常常让总指挥非常被动。

本来,总指挥已经制定好全盘作战计划,但一调兵才发现,部队已经被老蒋调走了。导致原本拟定好的计划无法实施,最终作战失败。

此次淞沪会战就是如此,一场战役,老蒋竟然任命了两位总指挥。

任命就任命吧,还不通知到位。陈诚也是头铁,竟然因为通讯中断,干脆不通知了。这样的大事,就算通讯完全中断,也应该派出传令兵,跑步前去通知吧。

但老蒋和陈诚都没有这么做,让张治中在指挥时完全陷入了被动。

经过这件事,张治中彻底心灰意冷,干脆提出辞职,撂挑子不干了。

而这件事,只是国军组织混乱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像张治中这样的事,几乎遍布整个淞沪战场。

例如,淞沪会战国军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是第三战区总司令冯玉祥。

但因为他是地方军出身,并无法得心应手的指挥中央军,只是个空架子。实际的指挥权,都在陈诚手中,但由于职务不高,在指挥军队时,处处受到冯玉祥的掣肘。

这也是为什么,陈诚晚年回忆时,会将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归责于老蒋不会用人。

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蒋介石却用人猛疑,疑人猛用。

不仅如此,还让他们相互牵制,彼此都发挥不出最大的能力,这在战场上,是相当致命的。

不得不手,老蒋玩手段无人能及,但论打仗,他差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华北   师团   集团军   总司令   总指挥   国军   武汉   日军   晚年   上海   用人   敌人   陈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