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为何专挑50岁老妇人带上船?原来她们是特殊工种

前言

为何郑和下西洋的队伍中,会出现一大批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她们又承担了怎样重要的任务?

公元1405年,一个叫郑和的男人带领二万多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壮丽远航——七下西洋。如今,“郑和下西洋”已经成为千古佳话,被誉为中国航海史上的神话。但是在那些光环背后,隐藏着一群不为人知的女性英雄。

一位宦官的雄心壮志

1371年,在今日江苏南京,一个叫马三宝的男孩呱呱坠地。不久,这个平凡之家的孩子被送入宫中,成为皇帝的侍从。他本可以像其他太监一样,过上平静的宦官生活。然而,马三宝并不平凡。

1384年,这个年仅13岁的少年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机会——跟随明太祖北伐,立下汗马功劳。北伐结束后,皇帝亲自为他取名“郑和”,开始了他传奇而不平凡的一生。

在太祖去世后,郑和曾随永乐帝五入漠北,深得皇帝信任。永乐三年,明成祖驾崩,年仅七岁的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仁宗。而郑和,也迎来改变命运的机会。

明成祖驾崩前,曾发出寻找建文帝的密诏。建文帝是明太祖的孙子,在靖难之变中失踪。如今皇位传到外孙,成祖心有不甘,希望能找到建文帝的下落。而偏远的海域,成为可能的寻找地点。

刚刚继位的年幼皇帝对政事兴趣不大,朝堂实权掌握在了身经百战的郑和手中。郑和明白,这是自己一展雄才的大好时机。抱着向永乐帝汇报结果的心态,他开始策划壮阔的远航计划。

为了让这次远航能够完美成功,郑和准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且不但要寻找建文帝,还要树立明朝在海外的威信。可以说,郑和要实现的,是古代中国排除障碍、实施全球经略的梦想。

经过精心安排,1405年初,庞大的远航船队终于集结完毕,整装待发。而郑和也一跃成为舰队总指挥官兼外交使节,开始了他的首次远航之旅。太监的军政双职,一时间成为朝野瞩目的焦点。

第一次远航,擒获海盗头子

1405年冬天,郑和船队驶过台湾海峡,驶向广袤的太平洋。次年夏天,船队抵达今日印尼一带。这里正值风季,狂风巨浪给航行带来极大困难。郑和不得不下令停泊修整,等待天气转好。

然而就在停泊期间,一股不速之客找上门来——著名的海盗头子陈祖义。陈祖义原本盯上这只来自中国内陆的大船队,想要发一笔横财。但是当他亲眼目睹郑和庞大的战舰时,不禁心生畏惧。这个时候,他灵机一动,决定装成归顺的小国首领,混入船队寻找机会下手。

然而郑和早已察觉陈祖义的野心。他让手下留心监视,然后故意漏出一条错讯——自己船队存在内奸,防备力量较弱。

贪婪的陈祖义上钩了。他率领部下趁夜黑风高之时袭击郑和大营,却落入了早已布下的圈套。明军反击之势如疾风暴雨,很快将陈祖义的人马歼灭俘虏。至此,这个横行海域数十年的海盗头子,终于伏法于非命。

风浪静止,郑和重新启程。在返回中国的回航途中,他还特意绕道占城国,释放了被陈祖义掳掠至此的中国人。郑和的威名,也因此打响。

第二次远航,传播声威

次年,郑和再度奉命西洋。这一次,他带着的使命是传播大明的威名。船队先后抵达爪哇、暹罗、占城等地,收服了一批海外小国。郑和在这里建立石碑,宣扬大明法度,提升了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

在郑和的威势面前,一些依海为生的国家也纷纷前来朝贡。其中就包括马六甲,这个后来在海上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城邦。郑和给予马六甲国王官职冠服,将其纳入中国的朝贡体系,也成为未来马六甲快速崛起的助力。

第三次起,寻找建文帝

自第三次远航开始,郑和船队正式以寻访建文帝为由出海远航。根据永乐帝遗诏,郑和带队先后抵达苏门答腊、锡兰、东非等地,试图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多年的寻访毫无结果,建文帝就像人间蒸发一般,杳无音讯。

尽管寻访无果,但郑和的船队已经深入到欧亚大陆的最南端和非洲之角。他拓展了古代中国人的视野,也推进了技术和造船工艺的进步。船队还从东非带回了狮子、斑马等异域动物,丰富了中原居民的生活。

第七次远航,锡兰惨案

1430年,郑和抱病出发,这是他最后一次远航了。当年冬天,郑和船队抵达锡兰。上一次来访时,郑和曾帮助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尔平定内乱,两国关系十分友好。然而好景不长,亚烈苦奈尔不知为何突然转变态度,在郑和返航途中设下埋伏,炮轰明军船只。

锡兰人的袭击出乎意料之外,郑和的船队损失惨重。七十多艘战舰沉没,五百多名官兵遇难。郑和不得不停下脚步,重新调配力量准备反击。然而侥幸逃生的明兵却意外发现,袭击他们的并不是锡兰军队,而是一支不明身份的海盗舰队。他们冒充锡兰王国的名义,出其不意袭击郑和。

对手的真面目揭晓,郑和大怒。他迅速修整舰队,然后对假冒的锡兰海盗展开疾风骤雨般的攻击。短短一昼夜,整支海盗舰队就惨遭歼灭,假冒的锡兰国王也被俘虏处死。

郑和亲自率队攻入锡兰都城,控制了局势。亚烈苦奈尔国王被迫承认此次偷袭明军是自己一手策划,郑和这才罢兵离去。

七下西洋的终结

1433年,明宣宗驾崩,其子明英宗继位。英宗对郑和远航并不热衷,很快下令停止一切海外活动,将郑和调回内地。至此,郑和七下西洋正式划上句号。

明朝再无王霸之威,郑和也渐渐被人们遗忘。在他去世后的三百多年里,连郑和墓都无人问津、荒废失修。一位开天辟地的航海英雄,就这样没入尘烟。

直到20世纪,随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葬于此地,郑和墓才重新为人们所熟知。如今游客来到这里,不禁为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默哀,也不免感叹中华民族历史的悲喜交加。

那些默默无闻的女性们

在郑和的故事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一群特殊的参与者——那些五十多岁的老妇女们。她们来自各地平凡之家,本可以安度晚年,却自告奋勇加入郑和的远航队伍。这群妇女挥别家人,只身跟随郑和冒险异域。

为何郑和要专门从老妇人中选拔队员呢?她们在船队中承担了怎样的工作?又经历过怎样的海上奇遇?我们不得而知的,还有太多太多。“有女子劳于转运”古代军队一般忌讳女子出现,生怕影响军心军法。这也难怪,毕竟将士们离开家人太久,若有女子在军中,难保不生出某些心思。

然而对于后勤保障来说,女子也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譬如赵佗当年发动齐国民众北伐燕国时,就征募了三万多位“家中无夫”的女子,给士卒“补衣”。西汉李广利等名将的大军也有随军妻子,她们在男人出战时辛勤劳作,承担重要后勤工作。

考虑到多种因素,郑和从众多女子中特意选拔了年过半百的老妇人随行,以避免可能的风险。这些老妇女们不仅从事后勤保障,还担任纺织工人,为大军和商队补充衣物器具。她们工作勤劳,为航海事业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只是这些女性的故事鲜为人知。相比戏剧化的海战经历,她们平凡的劳作似乎不值一提。然而正是她们的辛劳,成就了郑和辉煌的航海业绩。没有她们,也就没有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役。

我们常说历史是胜利者写成的,她们就是历史中的失败者。然而即使失败,她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古代海外经略的最高成就。这一点,是任何人也无法抹去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东非   锡兰   船队   头子   工种   舰队   永乐   中国   海盗   平凡   女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