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说出来可别不信,别被影视剧误导了

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众所周知,大家对于读书人的印象,总是停留在迂腐刻板,但秀才却是中国古代千千万万读书人踏上仕途之路的第一步,并且读书人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自古以来,“秀才”一词就有,只是含义不同而已。再加上秀才是科举考试中的最低等级,所以被很多人忽略了。

那么,秀才相当于如今的什么学历呢?说起来别不信,不要被那些影视剧给误导了。

在古代社会,秀才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地位。虽然他们都是平民出身,但考取了功名之后,他们就不是普通人了。

值得注意的是,考举之路极为艰难。想要获得这个称号,必须要经过严格的院试考核,而能够进入其中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获得学士头衔的考生,往往意味着其在当时的学术水平很高。仅以明清为例,将举人分为仓廪生员、增广生员和附生员三类。进一步地说,三者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科举排名上。仓廪生员在科举考试中排名较高,可享受国家津贴。

至于扩招生和附生,则是后来扩大招生规模后才出现的,这些人并不属于国家资助范围。因此,拿到秀才之后,日子就好过了不少。

此外,秀才还享有许多特权,这一特权进一步拉大了他们和普通百姓之间的差距。如秀才不需缴纳赋税,见县官不下跪,小罪可从轻处理,或以功名抵罪等等。这些权利保证了他们得到良好的待遇,使他们免于被任意侮辱或判处严厉的刑罚。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秀才”是古代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而且在社会和政治上也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在古代社会中,士、农、农、工等阶层给予较高的评价也是合情合理的。

与之相比,平民百姓的生活却是喜忧参半。他们要自己耕种,要纳粮,要交税,要见到官员,都要恭恭敬敬地行礼。稍有差池,便会受到鞭刑或劳役,这一点和秀才的待遇是截然不同的。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秀才不能考上秀才、进士,也有很多选择。他们或在地方任职,或为地方官员,或以其名望,或当乡绅、乡人,参与、指导地方自治,或以教书为业,或以教书为业。

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来说,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并不多。一辈子都要在田地里劳作,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其实,“秀才”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指才高八斗、才德卓绝之辈。据史书记载,齐国宰相管仲向齐桓公谈到当时的社会形势时,曾说过:"有才者皆可为士"。

两汉时期,为选拔官吏,引入了荐举制度。各地的官员都会推荐当地的孝子贤良之士参加考试,以求入仕。

此时的文人不仅重视才学,而且重视道德修养,特别是对孝的重视。比如有些人,就是因为孝顺,才被推荐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是靠着自己的学识,被称为“秀才”。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官中制度,官员的仕途往往是由出身决定的。不过荐举制度还在,举子还得经过重重考验,要求极为严苛,不仅要清楚家世清白,而且还要通晓经籍,擅作文章,言出必准。

那个时候,那些豪门大族想要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就必须经过科举考试,和普通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自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以来,举人是三科中最难的一科。据说,隋朝开皇七年,每州只有三个人能参加科举,最后只有一个人能被封为“秀才”。到了唐朝,一年能考中秀才的寥寥无几,一年两年才出一到两个,这就说明了科举的门槛有多高。

到了宋朝,由于大规模的科举考试,“秀才”渐渐成了读书人的代名词,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秀才”。明清两朝,秀才重归科举之首,代表着入门资格。换而言之,大部分读书人都要先参加地方上的科举考试,拿到秀才头衔,才能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

因此,十年寒窗常指的是考中秀才的过程。也正因为这一关太难,很多寒门学子都考不上,也就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在现代教育制度下,大学生常常要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艰苦学习,才能有一个好的工作,有一个好的收入。而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士子若要入仕,必先考秀才。

那么,用现代教育制度来说,古代的秀才到底是什么学历?事实上,由于古代的科举制度与近代的教育制度在目标、标准、过程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简单地将二者作简单的比较是不恰当的。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代选举的过程。在古代,举人要考中秀才,首先要经过童试,然后才能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

而乡试又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只有过了这一关,才算得上是第一等的秀才。乡试的录取率极低,一般只有两成。也就是说,在古代,能够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秀才的人,无一不是惊才绝艳之辈。

我们可以把古代秀才和现代教育制度下的高中阶段作比较,在现代教育制度下,高中毕业生要通过中考才能升入高中。

可以这么说,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与难度,就相当于古代文人所读的《四书五经》。因此,古代文人相当于现代教育制度下的高中学业成绩。

但这种简单的对应关系,无法全面反映古代文人的真实价值。因为在古代秀才已经不只是一个文凭的象征,而是一个人进入仕途的起点。

考取秀才的人,有机会到地方任职,参与政事,报效国家。而在现代教育制度下,高中毕业之后还要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才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另外,古代学者的培养方法与现代教育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在古代,读书人要么在家里自学,要么拜名师为师,才能考中秀才。要掌握好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典著作,就得花上很长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学生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学科知识,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因此,单纯地把古代文人与近代教育制度中某一阶段的简单比较,是无法准确反映古代文人的价值与地位的。

我们既要尊重古代科举制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又要看到它所具有的优越性与发展潜力。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秀才   生员   乡试   科举   读书人   文人   现代教育   影视剧   学历   古代   制度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