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北大教授夫人:选择断食断水4天结束生命,一句遗言引人深思

文丨智史通鉴

编辑丨智史通鉴

«——【·前言·】——»

人的这一生都逃不过生老病死,只不过有的人面对生死非常的豁达,而有的人面对生死则显示出恐惧。

这两种情绪都是人之常情,对于老人来说,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如何面对死亡,是人生中最后一道难题。

但是,有这样的一位老人,她面对死亡向世人展现出的豁达和坦然令人咋舌。

最惊奇的是,这位老人选择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告别这个世界。

这位老人就是96岁的北大教授夫人陈思寇,那么,陈思寇老人是如何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以自己的方式来坦然面对死亡的呢?她又选择了哪种走向生命终点的终结方式呢?

年少时的相濡以沫

陈思寇老人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赵宝熙的夫人。

赵宝熙出生于1922年,彼时的中国国家局势动荡,到处都是军阀混战,但是赵宝熙从小就怀着一颗救国救民之心。

虽然家庭贫困,但是他的父母思想开明,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让赵宝熙读书认字。

在那些贫困交加的日子里,赵宝熙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他以读书为乐,学习成绩一直非常的优异。

1943年,日寇的铁蹄正无情地践踏着古都北平。赵宝熙不甘心屈服于日寇的统治之下,于是他毅然决然的决定要穿过日寇的层层封锁线。

就这样冒着生命危险,赵宝熙从北平来到了西南联大。在这里,赵宝熙接触到了更加先进的思想以及更加富有深度的知识。

师生们在战火岁月里坚持不懈的学习,立志要为战后的国家做出贡献。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西南联大,赵宝熙不仅将各种各样的知识学进了脑海,还号召同学们一起反对日寇的侵略。

抗日战争胜利后,赵宝熙和同学们回到了北京,此时社会的乱象并没有随着日寇的败亡而消退,各种各样尖锐的社会问题也随之突出。

于是赵宝熙就和同学们向当时的国民政府提出建议,可是政府都置之不理。

就在这时,赵宝熙认识了他未来的妻子陈思寇。

陈思寇出生于书香门第,她和赵宝熙一样都是热血的有志青年,因不甘屈服于日寇的铁蹄下,故而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到了西南联大。

陈思寇的父母非常的开明,支持女儿自由恋爱,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思想。

陈思寇和赵宝熙相恋之后,就进入到了北京大学任教。虽然两人都很年轻,但是他们的学识却达到了一个同龄毕业生达不到的顶尖水平。

后来,赵宝熙在研究政治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了中国最富有盛名的政治学家之一。

1960年,北京大学重新组建了政治系,赵宝熙因其卓越的才识成为了北京大学政治系的主要创始人。

而陈思寇后来因为工作调动到了中学任教,赵宝熙成为了北京大学政治系的一名教授,但身份的差距并不妨碍两人的相爱。

从结婚以来,两个人相敬如宾,从来没有因为哪件事红过脸,是同事和朋友们心中的模范夫妻。

因丈夫去世而悲痛万分

赵宝熙的一生都致力于国际关系,政治学科的研究,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教出来的学生也都投身到了国际领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赵宝熙可谓是桃李满天下,2012年,这位为国际关系,中国对外关系,政治学科做出巨大贡献的先驱人物因病重去世了。

陈思寇非常的悲痛,和丈夫几十年来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两人的爱情是受过战火考验的。

赵宝熙去世之后,陈思寇就陷入到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她每天茶不思饭不想,这令她的儿女们非常的担忧。

过了几个月后,陈思寇终于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她重新振作了起来,彼时已经91岁的高龄的她依然致力于学生的教育方面。

陈思寇表示,她想在生命的最后一点时间做出有益的事情来奉献自己。

不同于其他丧偶独居老人的是,陈思寇在此后的五年里对生活非常的积极,她自己看书读报,每天到公园里散步。

她时常捧着丈夫赵宝熙的照片翻来看去,似乎是在回忆他们几十年来甜蜜的岁月。

陈思寇的儿女们眼见母亲年事已高,于是提出要陈思寇和他们同住,但陈思寇都拒绝了。

因为陈思寇不想给儿女们添麻烦。她在家中独自一人,生活过的很是平淡。

虽然已经90多岁高龄了,但是她依然将精力投入到读书这件事上。陈思寇认为,活到老,学到老是中国古人留下来的至理名言,这句话适用于任何的时代。

陈思寇经常和院子里的独居老人们谈心,并排解他们心中的抑郁。

很多比他年轻的老人们都亲切的表示,陈思寇是一位知心的老大姐,她用乐观而豁达的态度让人们看到了这位90多岁高龄老人心中的坚强和智慧。

面对死亡的豁达从容

2015年,94岁高龄的陈思寇在家中突发身体不适,她开始出现头晕眼花的现象并开始大量尿血。

到医院检查之后才发现,陈思寇的身上长了一颗严重性的肿瘤,需要立刻开刀做手术。

其实这颗肿瘤只要经过手术和精心的治疗是完全能让陈思寇老人的身体恢复健康的。

但是陈思寇却做出了一个让儿女和医生们都意想不到的举动。

当医生要将她推入病房时,陈思寇却婉言拒绝了。她向医生和儿女表示自己不要治疗,儿女们都认为母亲这是在开玩笑。

但他们深知母亲的脾气,知道陈思寇是不会轻易开玩笑的。陈思寇向儿女表示,自己已经快到人生的终点站了,不想再往身上徒增疼痛,还是选择保守治疗为好。

但是陈思寇的病情并不适合保守治疗,医生忧心忡忡地向陈思寇表示,她的这种情况只能使用手术治疗,使用保守治疗没有多大的效果。

但陈思寇非常坚定的拒绝了医生的好意。她认为,无论效果好是不好,都是自己的选择,自己不应该为此感到后悔。

看着已经满眼泪水的儿女们,陈思寇把他们叫到了床前,陈思寇安慰儿女们;人总是要有一死的。儿女们听完之后泣不成声。

断食断水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陈思寇坚持每天进行医生所说的保守治疗疗法。

但这个保守疗法显然没有延长陈思寇的生命,治疗了一年多之后,陈思寇老人的病情突然恶化。

医生遗憾地向陈思寇的儿女们表示,在医院里无非是用医疗手段延长陈思寇的一点寿命,但陈思寇要承受巨大的痛苦。

陈思寇得知这个情况之后,毅然决然的要回家。儿女们都不同意,但陈思寇非常的倔强,没有办法的,儿女只好将陈思寇送回了家中。

回到家中后,儿女做好精心准备的饭菜来让陈思蔻食用,但陈思蔻竟然拒绝吃饭,甚至连水都不喝,这让儿女们非常的恐惧。

他们恳求母亲吃饭喝水,但陈思寇笑着安慰儿女们,表示她自己想选择属于自己的死亡方式。

儿女们再劝也劝不动了,他们也知道母亲一生脾气都非常的倔强,她决定了的事情是无法更改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儿女们看着不吃饭和不喝水的母亲非常的担忧,他们也试过给母亲输蛋白质,但陈思寇无一例外都通通拒绝了。

最后的时刻终于到了,2017年10月21日,已经绝食断水六天的陈思寇安详的离世了。

在临终前,陈思寇嘱咐儿女们将她与爱人赵宝熙合葬,并要求儿女不许哭,要坚强。

陈思寇去世后,儿女们翻着她留下来的遗物,发现了陈思寇每天坚持在写的日记。

日记上有这样一段话:

我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了,96岁的高龄也是圆满的一生了,我不想给自己的儿女添麻烦,也不愿意让自己受病痛的折磨,因此,我要选择自己的离世方式过完这人生的最后一个坎。

儿女们看了之后顿时泣不成声,他们的母亲豁达了一生,到去世还依然保持着一颗豁达的心,这是很多的老人都比不了的。

这样的精神弥足可贵,令人感到惊叹。大多数人都非常的畏惧死亡,无论生活再难也还是活着好,尤其是到了暮年的老人,更加的对死亡感到深深的忧虑。

陈思寇老人面对死亡所展现出的态度实在是世间罕见,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这位博学多识的老人不愿意让自己毫无尊严的忍受病痛的折磨。

确切来说,陈思寇老人是用绝食断水的方式来亲自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她既是为自己考虑,也是不想因自己的病情让儿女们徒增负担,陈思寇的日记上还有一句话,意思是,人生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

纵观陈思寇老人的一生,她呕心沥血的投入到了下一代的教育事业之中,为国为民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她的生命无疑是充满着奉献精神的。

从陈思寇的故事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追求生命长度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追求生命的质量。

或许我们没有像陈思寇老人那样坦然面对死亡的豁达精神,但是我们可以尽力学习陈思寇老人的奉献精神。

此外,陈思寇与赵宝熙教授之间的爱情也着实令人感到羡慕,是当代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爱情充满着坎坷,也充满着幸福。这样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爱情才是人们真正要追寻的爱情。

总而言之,陈思寇老人对于死亡展现出的态度值得人们学习,毕竟古人有一句话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生一世,只要达到了自己认为生命质量的最高处,那么这一生就活的非常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生命   引人深思   北京大学   断水   日寇   遗言   高龄   豁达   儿女   夫人   北大   老人   贡献   教授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