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18亿人次出游,游玩“花式”不妨再多些

“暑期文旅消费热”系列网评之三:

新华网记者 黄浩

进入九月,“暑期游”收官,作为综合性产业的旅游业,给相关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强劲的消费增长信号。

——出行人次和旅游收入多了。18.39亿人次、1.21万亿元,这是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对今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最新的统计。

——可玩的“花式”多了。堪称“暑期顶流”的亲子游、研学游,“共赴山海”的毕业游、避暑游、海岛游、康养游等,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甚至,尾波冲浪、山地自行车、橄榄球这些小众的文旅项目都开始火热“出圈”。

如何看两组消费增长信号释放的信息。

这是国内文旅市场“新需求”的加速释放。

如果把18.39亿人次的出游人群的大数据画像再拆细一点看,学生客群和亲子客群全面回归。

面对人们积蓄已久的出游热情和出行人群的新变化,今年文旅产业链条各环节,纷纷放出“大招”、亮出“绝活”抢抓机遇。

这是文旅产品“新供给”的不断优化。

文化味浓、玩法新颖,这样一批有针对性且差异化明显的旅游产品快速出现在今年“暑期游”的市场上,让许多消费者流连忘返。

在山西,运城市推出“大学生暑期免费游”活动;大同市推出“古城也很潮”“盛世梦平城”等活动;在四川,九寨沟、三星堆等知名旅游目的地重点推出蜀地寻源探秘之旅、博物馆漫步之旅等多条旅游精品线路;在山东,山东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推出“博物馆奇妙夜”活动……

这是“新需求”和“新供给”之间的动态匹配,迸发出了消费增长新潜力。

火热的文旅市场,一头连着“诗和远方”,一头连着消费、就业和民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推动餐饮、文化、旅游、体育等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旅游本身是个值得深挖的富矿,消费增长空间广阔,在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上大有文章可做。旅游+“夜经济”,唤醒了中国夜间消费市场新活力;旅游+研学,让游学消费崭露头角;刚刚举办的成都大运会、即将举办的杭州亚运会等,让人们看到了旅游+体育的市场潜力……

从“新需求”和“新供给”的角度看,面对18亿出游人次,甚至未来更多的出游人群,可供选择的游玩“花式”不妨再多些。

多一些创新旅游产品的供给种类和数量。各地的旅游资源不尽相同、背后的文化沉淀也各有特色。谁能结合本地的区位优势,讲好自己独特的IP故事,推出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将在未来的国内旅游市场上抢得先机——让消费者有更多的出游选择,也能通过差异化产品“破圈”,拓展新的消费群体,让更多潜在的消费者愿意出游。

多一些服务水平的品质提升。比如,面对热门景区“一票难求”,可让放票时间、预约方式更科学、更人性化;面对博物馆热背后的“讲解员荒”,可探索运用数字讲解等智慧化手段,充实讲解资源,创新讲解形式……在旅游产品差异化创新的背后,仍需要高品质精细化服务的配套,让消费者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今年的暑期旅游档已经完美收官,接下来“中秋国庆1+7”小长假将至,届时能否有更多可玩的“花式”旅游产品出现?我们拭目以待!

延伸阅读:

新华网评:3.7万场次演出,为暑期消费再添“一把火”

新华网评:206亿票房,看到的不只是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新华   山东   暑期   博物馆   人群   消费者   需求   更多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