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时,让人心惊胆颤的15万锦衣卫为何不见了,他们去了哪里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清辉夜凝

编辑丨清辉夜凝

锦衣卫,这个让文武百官闻风丧胆的名字,是如何在明朝覆灭之际悄无声息地消失的?当朝廷危难之际,他们为何掉头而去,不再效忠明朝?

明初锦衣卫的设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家境贫寒,后来投军起义,最终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作为一个起家无根的新皇帝,他明白要稳固这个新朝代,必须防备来自各方面的威胁。

朱元璋的许多统帅和亲信都立下大功,拥有强大的军权。一旦他们叛变,直接威胁皇权。另外就是北方还有元朝残余势力,随时可能南下造反。

为了掌控局势,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创建了“拱卫司”这一特殊机构。拱卫司选取身强体壮、武艺高强的禁卫军,专职保卫皇帝安全和负责皇宫仪仗。他们必须忠心耿耿,听从皇帝调遣。这样朱元璋就有一支只对自己忠诚的部队,确保安全。

随着大明王朝的扩张,朱元璋意识到仅靠拱卫司的力量不够。他需要一个更强大的特务机构,既保护自己,又能监视朝堂。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决定将拱卫司和掌管侍卫的仪仗司合并,创建了“锦衣卫”这一新机构。

锦衣卫不仅保卫皇帝,还可以随时收集情报、逮捕囚犯,其权力之大,令人生畏。它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文武百官的约束。锦衣卫的地位极其特殊,成为明都大内的一支神秘禁卫军。

为了与其他武将有所区分,锦衣卫都穿着朱元璋设计的特殊“飞鱼服”锦衣,配备尖锐的绣春刀。他们可以畅通无阻地监视官员,向皇帝直接汇报军情。锦衣卫的建立极大巩固了朱元璋的皇权,让他这个出身贫寒的新君主可以安枕无忧。

锦衣卫内部等级森严,共分十级。最高的是正三品的指挥使,其次是正四品的指挥佥事。千户也是高官,许多将军都归该官监督。这些高级锦衣卫只对皇帝一人负责,权力非常大,可随意查办文武官员,令朝野闻风丧胆。

明朝神秘部队的光辉与没落

锦衣卫可以自主调查处理各种刑事案件,并对犯人进行严刑拷打逼供。这导致他们经常滥用职权冤枉好人。明初时期,就有不少军官被锦衣卫诬陷杀害。个别锦衣卫指挥使还与朝中权贵勾结,以此扩大自身势力,清除政治对手。

到了后期,锦衣卫的权力已完全失控,许多人为谋私利,公然徇私枉法为所欲为。面对这一情况,明太祖朱元璋曾一度对此感到愤怒,决定整顿甚至取消锦衣卫。但是继任的明成祖朱棣又基于加强皇权的考虑,重新恢复了锦衣卫制度。

为防止锦衣卫再次失控,明成祖还单独设立了东厂这个新机构,用以分散和制衡锦衣卫的权力。结果东厂逐渐取代了锦衣卫在朝中的地位,对锦衣卫的人事任免有直接权力。

锦衣卫的兴衰与明朝的命运

随着皇权的削弱,东厂等机构逐渐崛起,锦衣卫也开始走下坡路。东厂在明神宗时大力打压锦衣卫,其头子江连献策削减锦衣卫编制,削弱其权力。

到明世宗时,东厂进一步加大了对锦衣卫的打击。东厂多次制约锦衣卫的权力,虽然明末锦衣卫名义上还有15万人,但已无实权,沦为东厂的附庸。

明末东林党争激化,朝廷派系林立,锦衣卫也分裂为不同派系。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时,骆养性为首的一支锦衣卫直接投降敌军,打开城门迎接叛军。

另一支锦衣卫在李若琏率领下奋勇抵抗,但寡不敌众,李若琏战死沙场。剩下的锦衣卫大多四散逃窜,真正效忠皇室的寥寥无几。

随后一部分锦衣卫随南明南迁。马吉翔是南明末代锦衣卫指挥使,他在南明期间尽力保护明室宗室南逃,可谓尽职尽责。但南明前期国库空虚,马吉翔从自己家中拿出白银支持朝廷运作。

后期清军入侵日益严重,马吉翔组建的锦衣卫奋勇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马吉翔也在最后的咒水之难中被清军处决。

锦衣卫的兴衰与明朝的命运密不可分。它在明初势力巨大,但明中期开始衰落,到明末已无实权,无法阻止明朝的覆灭。锦衣卫的消亡标志着明朝统治的终结,他们的沉浮反映了一个帝国从辉煌到衰亡的历史轮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明朝   锦衣卫   大明   文武百官   心惊胆颤   皇权   明末   朝廷   皇帝   权力   机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