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出逃”风靡全网 “家国永安”情感引共振

《逃出大英博物馆》中“小玉壶”的造型清新可爱。

根据大英博物馆中国瓷器藏品创作的AI绘画“青花瓷少女”。

本栏图片源于网络

上线7天,全网涨粉500多万,播放量破10亿次……没有炫目的拍摄技术,也没有复杂的故事线,自媒体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就这么突然火了。

短剧中,化为人形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小玉壶”,在记者张永安的帮助下回到中国,找到“瑰葭路”。不少观众感慨:“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看到剧终。”

从AI工具创作的“青花瓷少女”,到融合文物元素的妆容、造型风靡全网,再到以舞蹈艺术讲述敦煌文物“出逃”大英博物馆的短片……继《逃出大英博物馆》之后,蔓延全网的“文物出逃”风潮,展示了当下年轻人对历史和传统的热爱,以及对文化保护传承的珍视。

“大家的家国情感都是共通的!”来自深圳的导演郭吉勇对南方日报记者说。由他执导的短片《敦煌遗书》于8月29日上线,感动众多网友。他和团队历时6个月,横穿欧亚大陆,只为用艺术的方式,完成把敦煌文物“带回家”的夙愿。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刘长欣 南方日报记者 郭悦 策划 郭珊

传统文化“美到无法用言语形容”

《逃出大英博物馆》中,化身少女的“小玉壶”(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蓬头垢面地在伦敦街头徘徊,祈求着能遇到好心人带她“回家”。一句“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让不少网友顿感“破防”。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提到,这部短剧火热“出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今年8月大英博物馆爆出约2000件藏品“失踪”以来,事件持续发酵,引发各界震惊和质疑。据悉,英国大英博物馆现有藏品大约800万件,其中中国文物超过2.3万件,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位于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里,存放的中国文物至少有164万件。

孙佳山认为,对观众而言,剧中出现的文物就是过去那段令人唏嘘的历史的见证。引发网友共鸣的,正是“家国永安”的情感内核。

《逃出大英博物馆》中最高光的时刻,莫过于小玉壶作为信使,带着一沓书信徜徉于河南博物院那一幕。一句“载不动故人流连的目光”,令人感叹不已。

北京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部讲师张靖晨认为,归根结底,人们的感动还是源于对华夏大地文化赓续和发扬光大的由衷期盼,这种情感连接可以使创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此外,这部只有三集、总时长不超过20分钟的短剧,却包含了许多令人回味的细节和台词,让人看到了自媒体新的发展方向。“作品用人格化的手法来讲述流失文物的故事,颇有新意,是短视频创作向主流化、精品化发展的缩影。”孙佳山还提到短剧结尾处,完成使命的小玉壶告诉张永安,她决定回到大英博物馆。而流失海外的文物,“总有一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传递的价值观也是非常端正的。

“看着流失海外的文物,我感到非常心痛,我把自己代入了文物之中,心里只想喊出一句话:我要回家!”深圳创意导演郭吉勇说。

今年3月,他看到了大英博物馆里中国文物的相关视频,萌生了用舞蹈将流失文物拟化成人,拍摄敦煌飞天“回家”的故事。为了更好地复原飞天形象,郭吉勇多次飞往敦煌实地勘察,选择了敦煌9个洞窟中具有代表性的壁画形象,希望在唤起人们对文物保护和回流的重视的同时,也向大家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

不少网友看过《敦煌遗书》后评价:“太美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看完忍不住泪崩!”郭吉勇认为,这恰是中国人在文化上的共情之处。“我去过很多国家,对各国文化都很感兴趣,但最让我动容的,还是厚重、丰富、多元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很多年轻人也都开始喜欢中式美学了,这是一件好事。”郭吉勇说。

向传统致敬的同时展示创造力

在《逃出大英博物馆》爆红之后,有关文物和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内容开始接连涌现,其中以唐三彩、青花瓷、敦煌绢画等文物为灵感的“文物拟人妆”,包括带有文物元素的服饰、造型、绘画等作品蔚然成风。例如,有博主根据大英博物馆中国瓷器馆里的代表性藏品——一对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用AI工具创作出了关在玻璃罩中的“青花瓷少女”形象,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

“这是一种有趣的创意表达方式,它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艺术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展示创造力和向传统致敬的机会。”张靖晨点评说。

服饰史学者、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理事陈诗宇认为,这是又一次的文物“破圈”,众多博主从各自艺术角度去创作文物仿妆或相关作品,可以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历史文物的兴趣,进而去认识、了解这些“国家宝藏”。

陈诗宇多年从事古代服饰研究、复原工作,担任过《国家宝藏》的服饰顾问。他建议,做文物仿妆或者造型,需要了解、分析文物同时代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在此基础上再提取文物的色彩、质地、特殊纹样等关键要素,进行合理化的设计,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更有历史沉浸感和复活感。

在短剧中,小玉壶刚出场的画面,脸颊是脏脏的,这是为了凸显小玉壶出逃后四处流浪、居无定所的处境。但后续有一些跟风的仿妆,刻意放大了这一点,引起部分网友的反感。张靖晨提醒称,以文物为元素的妆容、造型是一门严谨的创意艺术,创作者需要在发挥创意和尊重文化之间找到平衡。

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最后一集里,“下一站是瑰(归)葭(家)路”的台词,戳中了无数网友的泪点。

无论是“文物回家”短片,还是“文物拟人妆”的兴起,在孙佳山看来,这些都反映了新一代青少年高度认可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个明证就是今年暑期全国各地出现的博物馆热。

正如短剧中的台词所言:夫爱国之士,不惧九重之渊;虽身在万里,仍不坠爱国之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进一步激发了新一代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承载了浓郁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觉。”孙佳山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大英   文物   敦煌   永安   玉壶   短剧   中华   传统文化   中国   博物馆   网友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