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流作用情况下机翼阻力系数有何变化?其变化与机翼仰角有何关系

文 | 论芸轩

编辑 | 论芸轩

燃油动力飞机的技术日趋成熟,具有续航能力强、负载能力高等特点,但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飞行器的油耗、噪声、环保等问题越来越受关注。

而传统的燃油动力飞机,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飞行器高效、低耗、绿色环保的要求,因此发展绿色航空成为共识。

节能环保、效率高、能耗低、噪声水平低的电动飞机,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绿色航空解决方案,其中分布式电推进技术,已成为各国航空战略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并且分布式推进飞行器,相对于传统布局的飞行器具有,大幅降低对发动机的性能要求的优势,针对单个螺旋桨滑流的数值模拟方面方法较多,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实验在确保计算方法可信的基础上,针对一种分布式电推进螺旋桨飞机的低速特性,进行研究。

先总结分布式螺旋桨滑流效应,对全机气动特性的影响,然后对受分布式螺旋桨及翼尖螺旋桨影响下,机翼进行滑流流动机理研究,为后续分布式螺旋桨参数影响规律研究,提供计算支持。

实验的第一步就是数值模拟方法及验证。

首先对于螺旋桨产生的滑流流场,通常需考虑流场的加速效应、旋转效应、黏性效应、湍流效应及桨毂的影响等。

国内外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螺旋桨滑流计算方法,主要有面元法、激励盘方法、旋转坐标系方法及滑移网格方法。

其中面元法及激励盘方法具有方法简单、计算网格量小等特点。

但激励盘方法假设螺旋桨前方气流只有轴向速度,未考虑螺旋桨前方气流的旋转效应,且由于桨叶载荷的给定,需要很强的螺旋桨滑流/机翼绕流相互干扰经验,不同使用者获得的评估结果之间会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该方法用于,螺旋桨飞机滑流流场的精细化评估工作并不合适,更多用于方案设计、初步分析评估阶段。

而多参考系(MRF)方法与滑移网格方法,是较常用的滑流计算方法,从两者计算结果对比来看,滑移网格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更为接近,但MRF方法同样能够描述流场的变化,且变化趋势与滑移网格方法相同。

所以MRF方法,将所在旋转区域内的流场,简化为桨叶在某一位置的瞬时流场,这样就把一个非稳态问题转化为一个稳态问题求解,大幅节省了计算量。

故实验使用MRF方法进行滑流计算可节省计算量、提高计算效率。

计算中,机身和机翼等部件所在区域为非旋转区域,而螺旋桨相对机身、机翼等高速旋转,故计算域由静止域和旋转域两部分组成。

随后对实验所需要的数值进行模拟。

一般情况下,研究模型为采用分布式电推进布局的运输机方案,具备短距起降能力。

且模型采用大展弦比上单翼、T型尾翼布局,机身为某运输机机体,机翼为前缘无后掠的平直翼。

其全机机身长度为10.64m,机翼面积为43.6m2,展弦比为16.5,翼尖布置两个巡航螺旋桨,桨叶直径为2.66m,桨叶角为44.7°,单个螺旋桨包含3个桨叶。

同时两侧机翼前缘对称布置4个高升力电动螺旋桨,桨叶直径为1.35m,桨叶角为44.7°,单个螺旋桨包含6个桨叶,可在起飞和降落时提供额外升力。

实验以低空低速无增升状态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了无动力构型及有动力构型,计算来流速度为77m/s,迎角范围为-2°~16°,参考面积为21.8m2,平均气动弦长为1.158m,翼尖螺旋桨转速为1146r/min,前缘螺旋桨转速为1910r/min,螺旋桨桨叶角均为44.7°。

而有动力构型计算网格,是由静止域网格和旋转域网格两部分组成,其中旋转域包括螺旋桨及一个有厚度的圆盘,圆盘直径约为螺旋桨直径的1.25倍。

静止域网格约4100万网格单元,翼尖螺旋桨网格约1800万网格单元,每个高升力螺旋桨网格约2600万网格单元,总计1.6亿网格单元。为模拟黏性附面层的需要,第1层网格距离物面高度为参考弦长的10-6倍,网格y+<1。

使用MRF方法得到数值模拟结果,对有动力起降构型进行结果分析。

机翼是受螺旋桨滑流影响最大的部件,相比不受滑流影响的干净机翼,螺旋桨滑流会带来轴向速度、滚转速度的变化,来流经过桨盘后压力发生突变,对整个机翼流动状态影响很大。

主要进行全机气动力特性、前缘及翼尖螺旋桨滑流对机翼影响的机理分析。

首先为排除螺旋桨拉力带来的阻力变化,有动力构型并未提取螺旋桨桨叶及桨毂的直接拉力,可看出螺旋桨滑流增加了升力线斜率,有动力状态比无动力状态升力系数线性程度更好,且增大了失速迎角,改善了失速特性。

在起降迎角附近,滑流影响使升力系数增加量超过65%,前缘高升力螺旋桨可有效增加起降时的升力,在升力系数增量方面,迎角越大升力的差量越大,滑流影响越明显。

同时,可以发现在滑流作用的影响下,全机阻力系数有明显提升,且随迎角的增加阻力系数增量也开始增大,并可看出有动力状态较无动力状态产生低头力矩,且在大迎角情况下产生的低头力矩非常明显。

在小迎角情况下,全机纵向静稳定性小幅降低,而在大迎角情况下,全机纵向静稳定性增加明显,总的来说,有动力状态下升力和阻力均较无动力状态大,但升力增量小于阻力增量,导致全机升阻比降低。

而前缘高升力螺旋桨桨叶旋转诱导空气,形成高速旋转推进的流管,流场增加了周向速度,改变径向速度分布,增加轴向速度,高能量螺旋桨滑流,将对机翼前缘带来显著的直接影响,改变升力和阻力的性能特征。

且迎角α=0°状态下,计算得到的螺旋桨轴向截面速度场,及螺旋桨后方耦合滑流速度场。

并且在螺旋桨高速转动下,转动速度与来流速度相互叠加带来速度的增加,在桨尖处最为明显,在一定正迎角的情况下,桨尖马赫数能够达到0.30以上。

而滑流显著提高了桨盘后方空间流动速度,随机翼带来的压缩性和滑流流管收缩速度,都进一步提高,最大马赫数在机翼上方及后缘达到0.38以上,且在机翼上下两侧都会带来速度的增加。

但在机翼上表面压力分布上,有动力状态较无动力状态低压区更为明显,且范围更大,低压区主要分布在单个螺旋桨桨叶向上运动一侧。

同时在机翼下表面压力分布上,有动力状态在机翼后缘的高压区更加明显,单个螺旋桨两侧压力分布差异较为明显,这主要是螺旋桨气流带来的洗流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螺旋桨对机翼表面压力带来的影响,有无动力情况下展向升力系数分布的对比情况,从无动力状态结果可以看出,短舱与机翼的紧耦合设计带来短舱附近流场变化。

并且短舱对两侧气流的影响较大,引起两侧气流加速、局部迎角发生变化,升力变大,这种影响在机翼展向升力系数分布中,表现为短舱两侧的波峰。

对于左侧机翼,在α=0°状态下由于螺旋桨沿来流方向顺时针旋转,螺旋桨内侧(靠近翼根一侧)的局部迎角减小、剖面升力降低。

螺旋桨外侧(靠近翼尖一侧)的局部迎角增大、剖面升力增加,内侧升力的增加与外侧升力的降低,相对于短舱基本呈对称趋势。

所以相邻两个螺旋桨间,由于同时受到上洗和下洗的作用,2号螺旋桨内侧升力减小量小于1号螺旋桨内侧升力减小量,即波峰值较波谷值大,从而有动力模型升力较无动力构型大。

由于翼尖螺旋桨的存在,且翼尖螺旋桨顺时针旋转使翼尖处局部迎角降低,剖面升力较无动力情况减小。

实验指出翼尖处,机翼受翼尖螺旋桨影响范围较大,且翼尖螺旋桨的顺时针旋转方式,对靠近翼尖部分机翼产生不利影响。

并且其在靠近翼尖的机翼上表面产生较大的高压区,机翼下表面产生低压区。

而研究翼尖螺旋桨对机翼的影响规律,为提升研究效率,模型使用仅包含翼尖螺旋桨构型。

翼尖螺旋桨顺时针旋转构型为Case1,逆时针旋转构型为Case2,翼尖螺旋桨顺时针旋转构型(Case1)与逆时针旋转构型(Case2)全机气动力对比。

上图可看到两种构型升力线斜率相同,且失速迎角相同,Case2升力系数数值高于Case1,并且在8°迎角以下,Case2阻力更小,当迎角大于8°时,Case1阻力小于Case2,而在迎角小于8°时Case2升阻比提升较大,Case2构型有利于在巡航小迎角时提升巡航效率。

两种构型俯仰力矩斜率基本相同,Case2纵向静稳定性略高,两种构型表面压力对比。

由于螺旋桨布置在翼尖,螺旋桨旋转效应仅会对其一侧的两种构型旋转方向机翼产生影响,Case2逆时针旋转,靠近翼尖一侧的机翼局部迎角变大,滑流影响区域的机翼剖面升力增加,产生上洗效果。

且Case2上表面有明显的低压区,下表面有明显的高压区,明显的上下表面压力差使Case2拥有比Case1更好升力特性。

针对一种分布式电动飞机有无动力状态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分布式螺旋桨滑流影响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有动力状态较无动力状态升力增加,阻力增加,但升阻比降低。

(2)有动力状态较无动力状态产生低头力矩,且在大迎角情况下产生的低头力矩非常明显。

(3)滑流显著提高了桨盘后方空间流动速度,随着机翼带来的压缩性和滑流流管收缩,速度会进一步提高。

(4)滑流影响带来螺旋桨两侧机翼局部迎角的不对称变化,机翼沿展向的升力系数和环量分布发生变化。

(5)螺旋桨的旋转方向,对螺旋桨两侧的机翼表面压力分布,有较大影响,尤其是翼尖螺旋桨对全机气动性能影响较大。

综上所述,后续需据此改进翼尖螺旋桨的旋转方向,进一步优化构型的气动性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机翼   桨叶   构型   升力   仰角   螺旋桨   网格   分布式   阻力   系数   状态   作用   关系   动力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