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十年布局,这个80后让汽车直连卫星!

访 谈:孙允广 正和岛内容总监、新媒体主编

编 辑:十一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先和大家讲一个故事,上个世纪90年代,摩托罗拉大规模投资了铱星计划,这是一个历时12年、耗资50多亿美元建造的,由66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但正是这个计划,让“巨人”摩托罗拉陷入泥沼。铱星用的电话机价格是每部3000美元,每分钟话费3到8美元,高昂的价格令人望而却步。最终铱星在运行16个月后,背负40多亿美元债务宣告破产。


时隔多年后,大洋彼岸的华为,再一次让卫星通信成为大众焦点。


8月29日,华为Mate 60 Pro手机突然发售,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消息瞬间引爆市场。这意味着即使在没有地面网络信号的情况下,人们也可以从容拨打、接听卫星电话。


不止是手机,汽车作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另一个重要终端,也迎来卫星通信量产上车的重要突破。


9月1日,极氪发布的即将量产跑车极氪001 FR,搭载了时空道宇车载卫星互联网终端产品,率先量产实现车载卫星通信功能。该产品不仅可提供双向卫星消息,还可提供卫星通话服务。


全球最快量产卫星互联网乘用车 极氪001 FR


此外,时空道宇还推出了全球首个卫星互联网车载一体化玻璃天线、“车-端”一体化设计的高通量卫星互联网终端,可提供卫星上网服务。也就是说,安装了高通量卫星互联网终端的车辆自身可成为移动“4G/5G”基站,实现在全球随时随地上网、永不失联。


简而言之,华为Mate 60 Pro的卫星通话功能,被时空道宇和极氪“搬”上了车。和摩托罗拉时代相比,这是前进了一大步。


在这大跨步背后,是时空道宇这家商业航天公司提前10年的布局。早在2014年,它背后的掌舵者就在为了今天而准备着。


最近,我们与时空道宇CEO王洋进行了一次对话,揭开了他在卫星通信上的初心和布局。


时空道宇CEO兼首席系统工程专家-王洋

辞去“铁饭碗”,

这个80后决定自己造卫星


早在上个世纪,王洋的父亲就是北大荒农场的一名拖拉机手,与机械朝夕相伴。王洋父亲对于机械的精通程度,到了闭着眼都能把整车拆卸再组装的地步。


或许是传承了父亲的工程师基因,再加上从小的耳濡目染,王洋对机械也产生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在求学时,王洋就读于老牌工科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专业方向是计算机系的软件工程。


2004年,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百度成为全球第四大网站,携程、盛大网络相继上市,阿里巴巴获得82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业最大的一笔私募基金。


这一年,本科毕业的王洋也面临着就业,他没有选择前景一片明朗的互联网行业,而是加入当时被“港湾事件”“思科事件”等负面缠身的华为。


王洋在加入华为后看到,硕士、博士工程师被批量“用车运进来”,他们不仅只单纯地研发技术,很多人会被赶到市场一线,去了解用户和市场的需求,继而把技术反向导入到研发端。


另一方面,华为在技术前瞻性上的布局和投入在全世界位列前茅。这其中大多数并非基础的理论创新,而是基础理论之上的工程创新,再加以商业化的应用。为此,他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在招募通信、计算机等面向未来的人才。


无论是对用户的重视,还是对未来的前瞻,都对王洋后来在卫星应用领域的商业化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冥冥中指导他在商业航天领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离开华为后,王洋进入了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这是一份妥妥的“铁饭碗”工作。谈及这段经历,王洋隐隐地露出了自豪的表情,他所参与的任务无一失败,几乎干遍了每一个工种,自己也从工程师、项目经理、国企总经理一路上升。


如果就这样一板一眼地做下去,其实发展路径很清晰。但是危机感就像是一头永不停歇的狮子,一直追在王洋的身后。在完成一个目标之前,他就在思考后面的第一、二、三步;完成一个目标之后,就会想下一个目标该如何完成。


王洋早在多年前就预判,基于微小卫星的低轨卫星通信是通信和航天必然要走的路。恰逢2014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商业航天,他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这场创业浪潮,开始布局卫星通信领域,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商业航天公司。


当时创业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商业航天该如何落地、找一个规模化的市场?王洋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他看来,手机端和汽车端两个场景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多数时间,汽车和消费电子两个市场大有可为。


在与上海相邻的浙江,有位车企巨头同样向往着浩瀚宇宙,他就是“造车狂人”李书福。他曾在2010年就表示:在扎根一个地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放眼浩瀚的宇宙,那里有无数个星球。人类应该以更加大胆和科学的态度,不断探索与加快开发太空世界与宇宙未来。


近年来,吉利围绕科技生态圈,在汽车、手机、出行、芯片、教育等进行大量跨界布局。


2018年,关注航天领域已久的李书福,与从国企管理者转型为创业者的王洋一拍即合,创办了一家集科研基因+航天基因+汽车基因的公司——时空道宇。


其主要提供全球领先的航天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应用方案,布局卫星制造、低轨未来出行星座,向智慧出行、消费电子、无人系统等领域提供应用服务。


从科研到应用,从技术到市场,从航天到汽车,从工程师到企业家……王洋的每一步,似乎都在为了迎接时空道宇而准备。只是在探索宇宙的浪漫征程中,成功并不会那么触手可及。


航天产业一直以来存在一个难题,那就是一次任务只有0和1两个结果,成功了固然可喜,但失败了只能接受。更考验人心的是,就算这次任务成功,下一次也还是生死未卜。


2021年12月,时空道宇低轨导航增强首发双星因火箭飞行异常,发射失利。王洋毫不掩饰内心的失落:“当看到火箭尾焰失稳,尤其是那枚火箭上还是你孩子(卫星就像工程师的孩子)的时候,真的很绝望,你会想这是真的吗?”


“但航天人对于痛苦的忍耐力是很持久的”,王洋又说。失败了,那就不断尝试,重新出发。2022年6月,时空道宇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成功发射入轨。


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发射


现如今,创业10年的王洋,已然从一位国家队的全能手,转型成为了商业航天的拓荒者。


100亿独角兽背后的经营秘诀


王洋创业的10年,正好也是中国商业航天从起步到发展的10年。


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掀开了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蓬勃发展的序幕。


星星之火被点燃,迎来的是大规模的市场爆发。据艾媒咨询预测,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3万亿元。


在这个万亿级市场里,一家公司面临生死的问题要比其他商业公司更严峻,因为它们一次失败的风险会被数倍放大。Space X在创办之初,在经历3次发射失败后,也差点走到破产的边缘。


据《新财富》的统计,目前国内的商业航天独角兽共10家,估值超过100亿的有四家,其中就有时空道宇,它还是国内唯一实现商业闭环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时空道宇为何能活下来,并且活得这么好?


1. “仰望星空,沿途下蛋”


曾经,任正非在华为一次内部讲话中提到“沿途下蛋”的概念,即在追求理想主义目标的时候,还需用孵化出来的技术做出现实主义的产品——也就是“在攀登珠峰的征程中沿途下蛋”。


这对于商业航天公司同样适用,因为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既要“仰望星空”,又要“沿途下蛋”。


道理很简单,商业和航天两位一体,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赖以生存的产品,那航天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大海;反过来,如果忽视科技创新,没有技术托底的应用,一家商业公司的最终目标也无法实现。


从华为走出的王洋,深受应用落地思维的影响,这才有了时空道宇的诞生。当天上的卫星在地面的汽车找到了用武之处,一场用户革命也在悄然兴起。


此次,时空道宇的车载卫星通信终端在极氪001 FR上车,率先量产实现车载卫星通信功能。这让时空道宇成为国内目前唯一实现车载卫星通信产品应用落地的商业航天企业。


2. 再牛的技术若没有用户,始终是一堆冰冷的证书


一家公司对用户需求是否重视,可以看看它的产品从何而来。


时空道宇的产品是如何而来的?用户需求——产品定义——研发量产,与华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时空道宇也是基于用户和市场需求,把技术反向导入研发端。


就目前而言,时空道宇最重要的一项业务便是卫星应用,所有性能最终都围绕用户、市场展开。


为何如此重视用户?除了华为的“客户第一”已经深入人心,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没有用户需求的科技,很可能只是一堆束之高阁的专利证书。


还记得前几年在互联网爆红的波士顿动力机器狗吗,这家美国机器人制造公司于1992年从MIT拆分出来,2014年被谷歌花30亿美元收购,2017年又被软银收购,2021年又被韩国现代收购。


七年三次易主,到第三次交易时估值仅剩三分之一。在波士顿动力近30年发展中,它一直深陷商业化困局。该如何从用户需求切入市场是这家高科技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直到目前都还并未完全破局。


相较之下,同样为MIT背景,同样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机器人公司—iRobot,也就是扫地机器人鼻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用户场景,在2004年时全球扫地机器人销量就突破了100万台,该企业在2005年纳斯达克上市。


在iRobot的众多破局之道中,恰恰还藏着时空道宇重要的一条生存之道——规模化落地。


3. 让人人都用得起“卫星”


让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摩托罗拉为何会被高昂的“铱星”拖垮,你可以说它在当时显得太过超前,但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其实是,价格过于昂贵。


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商业的本质不是给女王提供更多的丝袜,而是使纺织女工买得起丝袜”。那么对于时空道宇来说,如何才能让人人都“用得起”卫星?


它旗下的台州卫星超级工厂,是中国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可实现日产1颗卫星,助力星座快速组网。高产能的追求下,是低成本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有完善的人才管理计划。


在时空道宇内部,15年工作经验以上的员工就有几十位,就算是刚毕业的00后员工,基本上一年就经历了完整的项目周期。这在行业内以往是不可想象的,快速迭代,不断试错,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其规模化落地的速度。


9月3日,吉利交付超2000辆杭州亚运会官方指定用车,时空道宇为这些车辆提供高精定位服务,让每一辆亚运官方指定用车的位置信息实时、准确地显示在地图上,实现车辆精准管理与调度。


时空道宇“亚运中国星”赋能智慧亚运


这意味着,时空道宇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卫星应用产品规模化落地的商业航天企业。


在未来的规划中,时空道宇还计划找到一个规模化的市场进行裂变,成为在商业航天领域,唯一一个有着规模化市场的公司。


回归商业本质


商业航天公司,归根结底还是一家商业公司。国内著名商业咨询顾问刘润说,一切的商业起点,是让消费者获益。


对于一家科技创新公司来说,商业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通过科技赋能来让消费者获益。时空道宇是怎么做的:真正让应用落地,适配用户需求,让产品更普惠。


以这次极氪联合时空道宇让汽车上星为例,车主不仅可以通过时空道宇车载卫星通信产品,随时随地接入卫星网络,随时随地进行通信,还能接到电池热失控、盗车通知等告警信息。


在硬件方面,卫星互联网车载一体化玻璃天线更是颠覆式创新,打造出全球第一块集成卫星天线的汽车玻璃,除了完美融入车型,在信号传输效率、抗干扰能力上要优于传统天线。


技术创新,即是为了用户需求、为了产品服务。正是出于这种对商业的理解,时空道宇在商业化上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


早在2022年,它就在智能驾驶、智慧物流、海洋渔业、智慧能源、环境保护、定制化遥感服务等领域,进行了商业化布局。


唯有商业化,才能自我造血,才能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众所周知,商业是市场上交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但航天产业的特点是高度复杂化和规模化,涉及一个超大复杂系统的管理,两者的结合需要产业上下游的充分协同配合。这其中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当问到王洋,如何描绘5年后的时空道宇,他给出了一个朴素而真挚的回答:首先是比较精彩的活下去。


从太空到深海,

时空道宇还有多少想象空间?

近30年来,信息通信产业每一次技术迭代,都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剧变。


2G时代,诺基亚是无可争议的王者,到了3G时代,催生了智能手机革命。4G时代来临,移动社交、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短视频等迅速爆发;5G的发展,开启万物互联的新纪元。


但实际上,从2G、3G、4G一直到现在的5G,我们所在的地球,70%左右的空间依然没有地面网络信号覆盖。


从5G到6G这个场景的不断迭代中,时空道宇与吉利的“天地合作”,为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早在2018年,时空道宇就加入了3GPP、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等标准化组织,深入研究5G+卫星通信技术及标准制定;


2021年,时空道宇已经完成了多个车载卫星互联网系统终端的开发;


联合极氪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CSAE)完成了《卫星通信车载终端通用规范》标准立项……


未来2025年,时空道宇还将完成一期72颗卫星发射部署,打造全域覆盖的未来出行生态。


王洋表示,到了6G天地一体化时代,无论是在陆地、海洋,还是在低空出行,人类对通信的需求一定会得到满足。时空道宇做好了系统性的准备。


对于王洋来说,这么多年从事商业航天,自己就像个苦行僧一样,要坚持长期主义,要接受来自各方严厉的挑战。不仅是他,行业里的人几乎没有过不崩溃的时刻。


但做这件事,内心还是感到幸福的,他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华为   卫星通信   终端   量产   航天   布局   时空   商业   用户   汽车   市场   公司   卫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