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被罗斯福总统召回美国后,结局如何?

1944年9月20日,蒋介石接见赫尔利,他一字不提罗斯福的来电,只是表示:

“中国军民恐不能长此忍受史迪威等之侮辱,此殊足为中美两国合作之障碍也……史迪威欲夺取中国军队之全部指挥权,已无所不用其极;以其自私之一念,竟置中美合作政策于不顾。”

25日下午4时,蒋介石再次召见赫尔利与宋子文,嘱咐赫尔利将下列意旨转达罗斯福总统:

来电所言,自当尊重尊意,但有三点不能稍事迁就。

(一)我国之立国主义即三民主义,不能有所动摇,故不能坐看共产主义之赤化中国。

(二)立国命脉及国家主权与尊严,不能有所损伤。

(三)国家与个人人格不能侮辱。

随后,蒋介石更以一份备忘录,送请赫尔利致电罗斯福,请罗斯福撤换史迪威。

电文到达华盛顿,立即激起一片波澜。白宫的幕僚,以德高望重的霍普金斯为首,很多人都认为史迪威的行为,有侮辱友邦元首之嫌,应该向中国表示歉意。

但陆军部长史汀生及参谋总长马歇尔,却反对将史迪威调回国。

罗斯福进退两难。此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开始恶化,同时他也正在进行他的第四届总统竞选,而美国舆论则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史迪威,痛斥国民政府的腐败与独裁,他不想因撤换史迪威而招致选民的反感。

但他也不能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失去中国,左右权衡后,在10月6日,焦头烂额的罗斯福正式电复蒋介石,电报大意为:

余接受阁下之建议,解除史迪威为阁下参谋长之职务,并已决定不再使其担负有关租借物资之事务;但中国驻印军与远征军之训练指挥,则仍交史迪威管理。

这是一个折中方案,既给了蒋介石面子,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又保留了史迪威在滇缅战场的指挥权。

可这个方案在蒋介石看来,却如儿戏一般,他已经恨透了史迪威,根本不愿再和史迪威周旋下去。

10月9日,蒋介石再以一份备忘录,托由赫尔利转送罗斯福。备忘录的要点为:

(一)北缅一部之胜利,实不足以抵中国东战场之损失。然史迪威对于东战场毫不为意,当各地危急时,史迪威把持其可以移拨之租借军火,不许用于东战场之作战,以致在今年6月以前,中国军队除远征军外,从未在中国租借法案中,得到一枪一炮。

(二)攻下密支.那,失去东战场,此种重大责任,史迪威不能逃避……史迪威实不堪负此重要而复杂之责任!

(三)中国战场并不如罗斯福总统所料之险恶,中国战场虽败,中国战事当未败定,罗斯福总统如另派一适当人员前来继任,吾人必能合作,挽回颓势,对于最后胜利,尽其有效之贡献。

这个备忘录,将中国战场的失利,完全归咎于史迪威。虽然失之公允,但也有几分道理。

罗斯福接到这份电文,意识到蒋介石已对史迪威彻底失望,两人的关系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便不得不考虑最后的对策了。

到了这时,史迪威还蒙在鼓里,以为华盛顿会全力支持他。他致电马歇尔:

“如华盛顿再加压力,蒋主席或仍能接受”,而驻重庆的美国大使馆馆员戴维斯,更提出建议:“将在欧洲战场掳获的武器拨给共军使用,令其攻夺江南地区,而以承认中共独立政府为报酬。”

史迪威等人的言行,早已突破了蒋介石所能容忍的底线。而此时,待在重庆的赫尔利,也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10月12日晚间,他夜不能寐,经过彻夜考虑之后,终于下定了决心。

天亮之前,他向秘书口授了发给罗斯福的电文,等到天明,即将电稿拿到史迪威处,交其过目,并征询其意见。

赫尔利的电报是这样的:

“蒋主席对史迪威谋合作,史迪威则对蒋介石谋屈服;史迪威一再表示,无意与蒋主席合作。史迪威的基本错误思想,是要压制一个人。

此人领导一个革命中的国家,一支衣食不足、几乎没有组织的军队,和一个优秀的敌人,做了七年的抗战。

我认为,你若在此一争论中,支持史迪威将军,则将失去蒋主席,甚至可以连中国也一起失掉……即使所有天使都发誓,赞成我们支持史迪威,也逃不了历史的裁判……请另派与蒋主席能够同心协力之年轻将领。”

史迪威知道大势已去,赫尔利让他看电稿,只是出于礼貌,怕他以后突然得到被解职的消息后,心理上无法承受。

史迪威看罢电稿,稍稍修改词句,赫尔利便将电稿拿走,交由美国海军的电台发往华盛顿。

赫尔利是罗斯福信得过的人物,他的进言,改变了力量的对比。罗斯福收到电报后,便不顾马歇尔的反对,决定调回史迪威,换上年轻有为而又谨言慎行的魏德迈。

10月19日下午,赫尔利谒见蒋介石,转达罗斯福最后决定的电报如下:

“余现在颁发命令,将史迪威自中国战区召回,及指派魏德迈将军。目下美国驻中缅印战区印一分为二:中国为一方面,印缅为另一方面。印缅区由索尔登中将指挥,中国区由魏德迈指挥,陈纳德将军之第14航空队仍留中国,受美军司令魏德迈之指挥。”

于是,中美关系的隔阂,由于史迪威的调走,而突然得到消除。不过,看得出电报语气冰冷,罗斯福此举心不甘情不愿。

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冲突,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大事件。多少年来,人们总在讨论,两人的冲突,到底是国家利益的冲突多一些,还是个人恩怨的成分多一些。

可不管怎样,一个一心为了中国抗战,为了中美两国共同利益,奋斗了3年的杰出老战士,他的黯然离去,还是让人伤感不已。

10月20日下午5时,史迪威由赫尔利相陪,向蒋介石辞行。

蒋介石对史迪威说:

“余不能与君共事到底,殊为无上之遗憾。但我两人之性格各有所长,不如分地工作,互展其长,继续为打倒共同之敌人而努力也。”

史迪威说:“无论阁下视我为何等人,请阁下务必记住,我的根本出发点,乃是为了中国之利益。”

短短20多分钟的交谈,史迪威起身离去,蒋介石送到门口。史迪威说出他和蒋介石之间的最后一句话“最后胜利”,即飘然离去。

次日,阴霾密布,天气寒冷,路上行人稀少,史迪威一行直奔机场。

在机场,赫尔利和宋子文早已等在那里,秘密为他送行。赫尔利向史迪威表示歉意,承认是他把事情搞糟的,显得非常后悔。

史迪威神情黯然,登上飞机,正在此时,何应钦赶到了机场。他从车里钻出来,向史迪威行了一个军礼。

史迪威在舷梯上转过身来,举手还了一个礼,然后,环顾左右说:“我们还等什么?”说罢,飞机发动引擎,冲向了铅灰色的天空。

飞机上,望着窗外不断远去的壮美山河,史迪威才猛然发现,这个自己断断续续呆了十来年的国家,一旦离开,竟然割舍不下。

他摘下眼镜,揉揉湿润的眼眶,轻轻叹了口气,暗暗说道:“别了,可爱的第二故乡!”他知道,在他有生之年,他若想再次来到中国,恐怕就难了。

果然,两年之后,史迪威因胃癌病逝,再也没能踏上中国的土地。

蒋介石这边,送走了史迪威,就像送走了一尊瘟神一样,由衷地感到高兴。他说,史迪威带给他的隐痛,达到了他人生体验的极限。

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中美国交不因史迪威而败,中国抗战亦不因史迪威而败者,殊为莫大之幸运。”

就在史迪威离去的这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莱特湾海战全面展开。日军第一航空舰队司令长官大西泷治郎中将,正式编成了20多组飞行队,号称“神风特别攻击队”,径直撞向美国舰艇的甲板,发起了惨烈的自杀式攻击。

而在中国战场,日本更是孤注一掷,编成了进行大规模野战的第6方面军,以名将冈村宁次为司令官,并调来日军最优秀的参谋人员,集中侵华日军所能集中的最大规模兵力,向“一号作战”的最后目标~广西全面扑来。

不出一月,伴随着美军在莱特湾海战的大获全胜,中国战场却陷入更大的溃败之中,历史似乎要以这巨大的反差,来证明美国人的正确,蒋介石的无能。

以至于在4年之后,一位传记作家不无揶揄地说道:

许多伟大的人物,如果能早一些离世的话,他们就更伟大了。比如,拿破仑死在滑铁卢大战前,威尔逊死在凡尔赛大战前,蒋介石死在史迪威被召回之前。

历史不能假设,文字也不容滥情。即便按照许多人的一厢情愿,将史迪威留在中国,面对着那样一副烂摊子,他又能改变多少呢?

抗日烽火【第342期】

史迪威

作者简介

自小喜欢文字,小学生时,作文已常做范文。文青时期,多篇文章获奖。风雨几十年,爱好未改,喜读文史,坚持写作,欢迎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罗斯福   赫尔   华盛顿   电文   电报   美国   备忘录   阁下   蒋介石   中国   战场   总统   结局   史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