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幸运的状元翁曾源:上任几天便辞官的背后原因,与慈禧有关

清朝最幸运的状元,也是最不幸的状元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样,历来被称作人生四大幸事。这四样中,前三样不难,而后一样却比登天还难。偏偏,这比登天还难的幸事,唯独在清朝状元翁曾源这里,却变得分外容易。这容易程度就连翁曾源自己都诧异不已。也因为这个状元来得太过容易,翁曾源甚至被后世称为:清朝历史上最幸运的状元。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历史上有科举制以来,自唐高祖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朝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实行科举制度的1282年间:得中举人者,不过数百万人;得中进士者,不过十万余人;而能高中“状元”者,只有五百余人。由此可见,读书人得中状元之难,堪称难于上青天。

拿近代的袁世凯来说吧,他也算是寒窗苦读十余年,但是他三次参加科举,结果三次下来连个童生都没捞到,可见科举之难。翁曾源和袁世凯等其他读书人一样,也是自幼寒窗苦读,一心希望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但不幸的是,由于他患有羊癫风,逢考必发,因此屡次不中。

然而,在翁曾源28岁那年,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治元年,翁曾源的父亲翁心存病故后,慈禧太后以同治皇帝的名义特赐翁曾源举人,并免去了会试的考核,直接参加殿试。这意味着,翁曾源不需要经历层层的科举考试,只需要一举拿下殿试,就能成为清朝的状元。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一日,翁曾源与张之洞等同时参加殿试。结果,翁曾源在2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高中榜首,一举成为了状元。他的叔父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曾源侄近年为病所苦,深虑不能成名。今获先人余荫,得以参加廷试,从容挥洒,难道是上天保佑吗?得喜报,曾源侄考中一甲一名,悲喜交集,涕泪满面。”翁曾源得中状元的消息在当时震动了整个京师,他成为了京城最炙手可热的名人。

然而,即使成为了清朝最幸运的状元,翁曾源的命运却没有变得幸福起来。在成为状元后,翁曾源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但他的人生轨迹却因为一次与慈禧太后的特殊接触而改变了。

在一次与慈禧太后的单独召见中,翁曾源感到了一股危机。慈禧对他表示出了特殊的关注,甚至谈起了李商隐的《无题》。她要求翁曾源修改诗句,翁曾源因为一时紧张,误用了不当的词语,惹怒了慈禧太后。翁曾源意识到自己的失言,恐怕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于是,他毅然决定以染狂疾为由,告病辞官。

从此之后,翁曾源隐居山林,远离政治舞台。他沉浸于诗词和书画的创作中,度过了余生。然而,一代英才却无法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翁曾源,清朝最幸运的状元,也是最不幸的状元。

无论是清朝最幸运的状元,还是最不幸的状元,翁曾源的人生注定充满了曲折和起伏。他在科举之路上受尽挫折,却因为意外的机遇一跃成为了状元。然而,命运的安排却并不让他幸福,最终将他推向了离开政治舞台的命运。翁曾源的一生,充满了悲喜交集的矛盾和不确定的命运,成为了清朝历史上令人叹息的一段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清朝   状元   悲喜交集   殿试   幸运   幸事   同治   科举   慈禧   不幸   命运   原因   曾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