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宴饮图墓室壁画的分期离不开汉代壁画墓的分期,你看懂了吗?

为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阅读前请辛苦点下“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宴饮图是汉代壁画墓中壁画的一种,宴饮图墓室壁画的分期离不开汉代壁画墓的分期,两者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汉代壁画墓的分期有很多种,以下将列两种最为常见的分期方法,在《中国美术史·秦汉卷》中所述:“将汉墓壁画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有八里窑、烧沟、卜千秋、金谷园、枣园、千阳、西安、广州、商丘、鄂托克等处;

后期为东汉中晚期,包括其他所有汉壁画墓,即望都、黄山陇、后银山、打虎亭、托克托、棒台子、三道壕、运家庄、八里店和林格尔、唐宫路、辽阳北园等处。”


笔者认为上述分期分法不够明确,过于简单,不利于将两汉壁画墓的发展演变历史轨迹表述清楚。

在黄佩贤《汉代壁画墓的分区域分期研究》中,结合了前人壁画墓分期的结果,将汉代壁画墓分为了四个时期:西汉前期、西汉后期、新莽至东汉前期、东汉后期。

笔者结合以上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汉代壁画墓分期方法,将汉代墓室壁画宴饮图分为三期:西汉末期、新莽时期至东汉前期、东汉后期。


在汉壁画墓中未有西汉前期的宴饮图墓葬,出现宴饮图墓葬是在西汉后期,所以第一个时期为西汉末期。

将新莽与东汉前期合为一起,因王莽新朝存在时间短,数十年之久,无论在思想还是社会等方面都存在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其葬制和装饰图案又有别于西汉,与东汉早期相近,新莽的墓葬比较难有明确的定期,因为在墓葬中很少有明确的纪年信息,所以将新莽的墓葬与东汉早期合为一起研究,作为第二期。

对于壁画墓而言,东汉中期和晚期很难分辨出来,宴饮图又没有很大差别,所以统归为东汉后期。


西汉末期的汉代宴饮图壁画墓两座,洛阳烧沟61号壁画墓和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M1,两座壁画墓在地理位置属于当时西汉时期的经济中心,发展繁荣,墓室壁画宴饮图在这源起不足为奇。

两座墓都属于砖室墓,在墓室结构上都有墓道、墓室、耳室。壁画中关于宴饮图的部分都绘于主室,都是先平涂白粉作底。

洛阳烧沟61号壁画墓不同的是平涂白粉作底后直接用蓝、黑、朱、黄等颜色直接绘画,绘于主室后墙宴饮庖厨图。有前人认为这是一种仪式,也有人认为绘的是鸿门宴。


无论是哪种都是宴饮的一种形式。西汉壁画墓M1不同是平涂白粉后,用墨笔勾勒再填充红、青、灰、黑等颜色。绘宴饮、乐舞、斗鸡图于西壁。

洛阳烧沟61号壁画墓中的宴饮图比较简单,画面单一,而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M1中相比下所绘的宴饮图部分画面多,类型全面。

其中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M1中的斗鸡图,应该是早期的游戏图发展到东汉后期的百戏图。

西汉末期的墓室壁画宴饮图主要有宴饮、庖厨、乐舞、游戏壁画,宴饮图在开始初期所描绘的类型就比较全面,但形式也比较简单,像洛阳烧沟61号壁画墓的庖厨图就只绘了一人烤肉,后一人看,上方悬挂几块红色的大肉。

这时期的男女墓主人分开绘于不同的壁画内,像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M1,男墓主人绘于斗鸡图,女墓主人绘于宴饮图内。

在墓葬形制上,洛阳烧沟壁画墓,,由墓门、墓道、主室、耳室构成。宴饮图绘在后墙,只绘有宴饮图系列的庖厨图。

西安理工大学壁画墓,由墓道、墓室、耳室构成。绘宴饮图于西墙,绘有宴饮、乐舞、斗鸡等图案。

这时期的宴饮图反映了西汉时期贵族等世家大族日常生活的习惯。宴饮图在这时期开始出现也与西汉时期豪强世家大族兴起的厚葬之风有一定的关系。

新莽至东汉前期的汉代宴饮图壁画墓四座,洛阳偃师辛村新莽壁画墓M1,洛阳新安县铁塔山新莽壁画墓M4,甘肃武威五坝山壁画墓,山东东平后屯汉代壁画墓M1。

这时期的墓葬在地理位置除了当时经济中心洛阳地区的外,河西要塞武威以及丝织业发达的山东地区也开始出现宴饮图壁画墓,这两个地区在汉代也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所以贵族以及世家大族受中原地区影响,开始出现宴饮图壁画墓。

这时期洛阳两座宴饮图壁画墓都为新莽时期,但两座墓在墓葬形制上有所不同。

洛阳偃师辛村新莽壁画墓M1,是由墓道、墓门、墓室及耳室组成,平涂白色底后用墨线勾勒之后再涂红、绿、蓝、黄、黑等色彩。墓室又分为前、中、后室。


宴饮图主要绘于中室,有宴饮图、庖厨图和乐舞图以及六博对弈。洛阳新安县铁塔山新莽壁画墓为单室墓,主要由墓道和墓室构成,壁画绘于四壁,南、北、后墓壁以及墓顶,墓室四周涂一层极薄的石灰浆,后绘画。

宴饮图主要绘于南壁北壁以及后壁。主要包括墓主人宴饮和乐舞图。

山东东平后屯汉代壁画墓M1为多室墓,主要由墓门、门庭和墓室构成,平涂白色底后彩绘,宴饮图主要绘于门庭西壁与南壁,主要绘有宴饮与乐舞图。


甘肃武威五坝山壁画墓因出土文献不够完整,也未有相关的壁画图片,只有少量的文献记载,此墓为单室墓,墓室四周绘有生活宴饮、舞蹈等场面,色彩鲜艳,笔法熟练。这时期的宴饮图壁画包括宴饮、庖厨、乐舞以及游戏图。

洛阳偃师辛村新莽壁画墓M1中的六博对弈为宴饮游戏图的一种。宴饮图的类型并未有变化,但宴饮图的形式多了起来。

相比洛阳烧沟61号壁画墓的庖厨图,洛阳偃师辛村新莽壁画墓M1的庖厨图就包含庖丁切物、女侍跪地抓物、两男侍抬翁、上方悬挂各种肉以及盛器。


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M1的乐舞图,一幅脱落严重,另一幅中两位舞者双手执红飘带,而山东东平后屯汉代壁画墓M1中的乐舞图包括两幅,南壁一幅一人跳七盘舞,三人站立抱手徐徐走着,西壁一幅一人跳跃飞袖,两人倒立,一人站立甩袖。

相比之下这时期的宴饮图壁画包含的形式更多了起来,而且每幅壁画之间有相关的联系,不再是独立为画。东汉后期的汉代壁画宴饮图墓葬有33座。

大多数分布于汉代经济文化中心或军事要塞处。此时的宴饮图分布范围较广,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以下笔者将后期分地域进行论述比较。众多的壁画墓在洛阳发现,是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地位。


《史记·周本纪》载“自洛呐延于伊呐,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此句表现了洛阳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张衡在《东京赋》中描述洛阳“沂洛背河,左伊右渡,西阻九阿,东门于旋。盟津达其后,太谷通其前迥行道乎伊网,邪径捷乎辑辕,太室作镇,揭以熊耳。”

此句中的文字虽然有些夸张,但把洛阳优异的位置优势表现出来。此外,洛阳的北部拥有数条河流,使得洛阳交通便利,农业繁荣,提供了物质发达的经济基础。两汉时期又是重要的都城,不少商家巨贾在此扎根,促进洛阳经济发展。

北部的邝山因特殊的土质结构非常适合墓葬的安置,因此有唐代诗人王建说“北邝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问“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邝山”,民间则有“生于苏杭,死于北邝”之说。历朝历代的墓葬葬于北邙的多到数不胜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墓室   汉代   壁画   偃师   庖厨   乐舞   洛阳   墓葬   西汉   东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