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到秋季,身体就会发出“干燥警报”

这几天温度“大跳水”,前几天还是晴空万里,这几天瞬感秋风习习。因为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加上之前长时间的高温与秋燥,人体会出现“干燥”的情况。如何补水?一起来听听杭州市一医院瓶窑院区(余杭三院)中医科中医师夏林燕的建议。

总是口渴一天要喝几升水 可能是身体太干了

今年50岁的张阿姨,近3个月来一直感觉出汗严重,口干舌燥,每天都要喝好几升水,但嘴巴始终很干,忍无可忍的她来到了夏林燕的门诊治疗。

夏林燕为张阿姨切脉后发现她脉细数,舌红、少苔,还伴有耳鸣、腰膝酸软、头晕、失眠多梦等症状。“张阿姨的病属于肾燥,光靠物理补水起不到一定的疗效,需要调节身体功能,滋肾润燥。”

夏林燕为其配了知柏地黄丸,一周后,张阿姨明显感觉腰酸缓解了,潮热盗汗症状也减轻了。夏林燕在第一周的药方基础上,又为张阿姨增加了生龙骨、生牡蛎等有镇静安神的中药,她的失眠多梦好转了不少。连续服药一个月后,张阿姨的肾燥症状消失了,人也轻松了许多。

夏林燕介绍,根据中医理论:“春夏养阳气,冬藏阴精”,秋季属于金属性,主气为燥,易耗气伤津。因此在这期间人们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口干舌燥等问题。

“身体的内燥有上、中、下之别,累及肺、胃、肾、大肠等脏腑。”夏林燕表示,上燥多属肺燥阴伤,症状多为咽干舌燥,干咳痰黏;中燥多属胃燥阴伤,症状为呕逆不食,身体消瘦;下燥多属肾燥阴伤,常见消渴或津枯便秘。对于“内燥”的治疗,多以清肺化痰、养阴润燥、润肠通便的方法。

夏林燕提醒大家,若长时间身体处于“干燥”的状态,不妨到医院请中医把把脉,辨证施治,以此来进行针对性调养。

学习这五点

让身体由内而外“水灵灵”

近日早晚温差大,空气也变得愈发干燥。夏林燕为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做好这五点,抵御干燥气候,为身体“补水”。

1、多食润肺食物

饮食上要遵循“少辛辣、多酸甘”的原则来选取食材。可多食银耳、百合、黑木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适量摄入白色果蔬,如梨子、白萝卜等。还可以选择吃一些具有润肺作用的食物,如梨子、银耳、百合等。

2、保证充足睡眠

秋季应做到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的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对于老年人来说,还应每天午睡半小时至一小时,可以帮助化解困顿的情绪。

3、进行适量运动

锻炼身体是必不可少的。在秋季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魄、提高免疫力,有利于预防感冒和其他常见的秋季疾病。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修身养性的运动。

4、日常保健不能少

日常也可做一些穴位按摩:按摩中府穴能补益肺气,太冲穴能降肝火,大椎穴振奋阳气,脾俞穴消食导滞,关元穴温阳固脱等。同时,在穿衣方面也需要把握“渐进”和“适度”两个原则,尤其是头颈部和脚部,要做好保暖措施。

5、保持心情舒畅

秋季受环境影响,容易有“悲秋”情绪,平时做好精神调节很重要,尽量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心情不悦时可通过与亲友交流、读书、看电影等方式舒缓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升水   秋季   干燥   身体   阳气   口干舌燥   梨子   银耳   警报   症状   阿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