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万人去湖南支援,最小的16岁,之后安家落户为了啥?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南下的使命:重塑红色岁月的英雄记忆

每一段历史,都镶嵌着无数个独特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颗颗明亮的星辰点缀在时光的长河中。翻开那本旧旧的书,一本名为《南下入湘干部名录》的文献资料,仿佛打开了通往过去的一扇窗,让我们可以窥见1948年的时光,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支援湖南的建设,万名南下干部踏上了一段新的征程。


支援的号角

1948年,中原大学在河南宝丰酝酿兴建,而此时的中原局第二书记陈毅正兼任储备处主任,这个初期只有400多名学员的学校,后来成为了中南财经大学的前身。这本《南下入湘干部名录》记录了这段历史,关于那些为了支援湖南建设的干部的名字、事迹以及他们背后的红色记忆。

远行的足迹


南下的使命,需要的是坚定的意志和英勇的行动。1949年春,洛阳解放,那时正是豫陕鄂区撤销、豫西区建立的重要时刻。为了满足战争和建设的需要,豫西行署创办了行政干部学校。1948年8月,在宝丰创建的豫西干校成了培养干部的摇篮,从招生到学员的合并,每一步都是为了更好地支援湖南的建设。


光荣的使命

这份名录不仅是一份名字的单纯记录,更是一份充满红色记忆的见证。南下的干部们,他们的行动,他们的信仰,都蕴含着一份对人民的忠诚。在湖南,他们听党指挥,英勇前行,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忠诚与奉献的赞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甘于奉献,这些精神也在他们的行动中得以体现。


红色的岁月

南下干部们将自己融入人民之中,与人民心连心。他们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这种卓越的能力和多面的素养,使他们在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优良作风、博大胸怀,都成为了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在文工团中发挥才华,还是在各个单位中建功立业,都成了那段红色岁月中闪烁的光芒。


英雄的足迹

南下,是一次使命的召唤,更是一次历史的选择。南下的干部们,他们的名字在名录上闪烁,他们的足迹遍布湖南的大地。从长沙到衡阳,从豫西到湘西,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贡献。无论是担任干部还是投身各行各业,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中建功立业,书写着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永不磨灭的记忆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射出过去的光芒,也映照着当下的前行。这份名录,不仅是一份记录,更是一份传承。其中的故事和精神,都是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那些为红色事业默默付出的干部,铭记他们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让红色的记忆在时光的长河中永不磨灭。


重塑红色岁月的英雄记忆,让南下的足迹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闪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湖南   宝丰   安家落户   足迹   使命   最小   名录   红色   岁月   干部   记忆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