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航班延误理赔竟是诈骗 别只要求旅客多长心眼

最近,部分旅客遭遇了“退改签”类电信诈骗。飞机起飞前,旅客收到“航班取消”等短信,提示旅客可以获赔,当信以为真的旅客按“客服”要求下载指定App,开启屏幕共享,并远程根据“客服”的要求一番操作后,却发现卡中的存款被悉数清空。

远程出行很多人会选择乘飞机,但由于天气等不确定因素,航班延误或取消之类的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突然收到相关短信和电话,很容易信以为真。倘若再辅以退款补偿等诱惑,更容易掉入陷阱。据报道,国庆前夕有旅客因为“退改签”诈骗,损失了200余万元。

面对这样的“精准诈骗”,旅客当然要多长个心眼,如果被告知需“退改签”,一定要通过航司和平台官网等官方渠道核实航班信息。如果对方开口就称可以进行赔付,并要求下载App,基本可以判断为骗局。

不过,“退改签”类电信诈骗所反映的客户信息泄露问题,也要引起足够重视。诈骗分子之所以能够得手,关键在于精准掌握了旅客的个人信息。一张机票涉及售票平台、航司、代理人、中航信、运营商等各个中间方或终端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数据系统性泄露。要想查清楚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殊非易事,但客户信息泄露也绝不能成为一笔糊涂账。

通常情况下,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黑客和机构“内鬼”。有的黑客或将数据发布在网站上“炫技”,有的则出售贩卖。除了外部失守,内部人员“监守自盗”也时有发生。据悉,2022年检察机关共起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9300余人,行业“内鬼”泄露个人信息问题非常严重。

身份信息、电话号码、航班出行信息等均属于法律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个人信息,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涉嫌《刑法》规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法规明确规定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但一些人仍选择铤而走险。这样做除了因为有利可图之外,还因为违法成本较低。一方面,个人发现信息被泄露之后,通常不会去查找是谁泄露的;另一方面,即便被人告发了,然而涉案没有达到一定的量,也构不成刑法犯罪。

在个人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形下,个人信息的保护已越来越成为很多人忧心的问题。为了加强对“内鬼”的打击力度,去年最高检印发了《关于加强刑事检察与公益诉讼检察衔接协作严厉打击电信网络犯罪加强个人信息司法保护的通知》,要求深入开展依法打击行业“内鬼”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工作,彰显了司法部门保护个人信息的态度和力度。

从总体而言,在当前的法律和执法操作下,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依然存在疏漏。我们还未找到一套成熟的机制或方法,来对天量的数据储备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完善法规和依法严惩之外,更应在防范机制上下足功夫,加强公民个人信息源头保护。对能够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业与单位,强化行业自律与保密机制建设,打防并举,让“内鬼”没有上下其手的机会。

(,作者胡欣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旅客   客服   时有发生   有期徒刑   刑法   心眼   视点   公民   机制   电信   数据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