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剧《丁宝桢》首播在即,要真能拍出这段历史,我预感肯定火


电视剧《丁宝桢》10月26就要在央视播出了,

每晚4集连播,央视还是很有自信的。


我其实不理解,为什么要去拍丁宝桢的故事,

毕竟在清朝里自有大人物,

显然,绝不是为了拍「宫保鸡丁」的故事(宫保鸡丁这道菜是丁宝桢晚年起的名)。


后来我看了下营销号的宣传文案:「剧以丁宝桢的生平为经,以他“勇于担当,清廉刚正,爱国爱民”的精神为纬,树立一个为官的榜样的故事。」我算是明白了——

这是一个“丁宝桢版”包青天的故事。



那在历史上,丁宝桢到底干了什么事?

他为什么值得被留念呢?


营销号是这样说的:「整顿蜀中吏治、改革盐政、治理洪水、扭转蜀地财政亏损、兴办洋务、创办机器局、研发枪炮等一系列可故事」


可,说实话,我觉得要真的拍出来很无聊,


但是,在我翻阅历史后,我发现,历史上的丁宝桢的“段位”真的要比包青天高太多了,


他的段位要比包青天的高不少啊。



在权力的游戏面前,


包青天是那种义正言辞的英雄好汉,但在面对真正的权力斗争,他就显得有些稚嫩,要是真的把包青天这种人跟,放在顶级的权力游戏中,很容易就成为炮灰,被人算计。


丁宝桢完全就不一样了:他脑袋里不仅仅是那些墨水和文翰,他能洞察先机,看清局势,更知道如何在这权力的旋涡里游刃有余。


你可能觉得他是个书呆子,但老实说,他的政治智慧和应变能力,绝对是顶级的。


在那个充满诡计和权谋的时代,有多少人为了权力,不择手段,践踏人性?但丁宝桢,他懂得权衡,懂得妥协,但又不失原则,始终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透一切。


我给大家讲个历史故事就明白了,

这段历史有点长,各位耐着点性子。





1860年,这是个骚动的年头。

老百姓的生活可谓是动荡不安,


9月18日那些“洋鬼子”英法联军踏破了京城的门户,英法联军又攻陷了通州。


22日,当时清朝的“一把手”咸丰帝,看见形势不妙,以北狩为名,就连夜打包了皇后、懿贵妃等朝中重臣,撤到了热河避暑山庄。


不久,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他们一把火把真金白银堆砌出来的圆明园给烧掉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都能烤熟一头大象了,更别提那些倒霉的宫女和太监了。


这损失,至今为止无法算清。



一年后,31岁,咸丰帝,一个当年风华正茂的皇帝,就这么匆匆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皇帝死了,清帝国还得继续运转,权力的真空总会被其他力量所填补。这时,历史的镜头转向了那位小小的皇子载淳,这家伙还不到七岁呢,成了清朝“新任老板”。


为了让儿子能顺利接班,咸丰帝还安排了载垣、肃顺等8位顾命大臣,辅佐儿子长大。


显然,这位6岁的新老板太稚嫩,底下大臣虎视眈眈的看着权力走向,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而随着咸丰帝去世,政坛上又出现了新的局势:那就是慈安和慈禧两太后。


这俩太后,别看外表端庄,实际上内心还有玩转权术狠得一逼。在政务上,她们跟那几位大臣就是水火不容,争斗得不可开交。


为了搞垮那些大臣,两太后找来恭亲王奕䜣,联手搞了个“祺祥政变”,玩的真的很大。

而这次“政变后”,慈禧、慈安这两位太后,也就成了晚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



在这场浓墨重彩的宫廷政变里,有一个太监的角色非常重要,那就是安德海。

在生死关头,站队慈禧,还帮慈禧办了一件大事,这样的下属怎么着领导也会喜欢。


当年,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时候,慈溪和慈安决定要联合恭亲王发起政变,但是人在承德避暑山庄,消息要怎么传到恭亲王耳朵里。


思前想后,慈禧设计了一出戏,让安德海“偶然”与慈安的宫女双喜发生争执。这事儿听起来像是宫中的小打小闹,但两位太后借机拱火,就找了个借口,命令慎刑司掌刑。


因为慎刑司在北京,所以被处理的“安德海”要回到北京去接受“处罚”,慈禧要的就是这个掩人耳目的手段,目的是为了让安德海去北京把密信送到京城的恭亲王奕䜣手里。


等他安全把信交给恭亲王后,慈禧那边自然是砸锅卖铁也要奖励他。这才18岁的小伙子,一下子就被封为长春宫的大总管,有了头衔和地位,有人叫他“安大总管”。


只是,显然这位连20岁都没有的小伙子,涉世未深,权力来的太快,只知道享受,还不知道如何保护好自己手上的那一点权力。



做了内务总管后,他竟然偷偷监视同治皇帝,那小皇帝的日常生活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就像现代的那种侦探小说一样,每天都向慈禧汇报:“皇帝今天午饭吃了啥,晚上又和谁聊了天。”这种事,你说让人怎么忍?


那小皇帝呢,也不是吃素的,知道这事后,对安德海的恨意就像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想想看,皇帝本来就是朝中最大的那个人,现在却被一个太监天天盯着,心情怎么会好?再说,这安德海真的是太嚣张了。


他不仅敢得罪小皇帝,连恭亲王这种重臣也不放在眼里。有传言说,安德海曾公然在朝会上和恭亲王辩论,当着众多大臣的面,毫无礼数地冒犯了恭亲王。恭亲王原本在朝中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这下怎么下得了台?


而且这厮不但搅和了恭亲王奕䜣和同治皇帝的关系,还敢在朝中摆明了插手朝政,这是何等的胆大妄为?更扯的是,太监还娶老婆了。


你没听错,就是娶!太监娶老婆,在当时也是个大新闻,北京城那些大妈大爷,天天都在街上八卦,你说这是怎么回事?而慈禧太后,不但没说啥,还送了他不少贺礼。


这在整个封建王朝里也是绝不仅有的。



要说这安德海有个头脑,那是肯定的。他知道自己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恭亲王奕䜣,那厮是恨不得把他碎尸万段,所以安德海就经常在慈禧面前说恭亲王的坏话,挑拨离间,恭亲王失去摄政王的身份,背后都有他的影子。


当然,一个太监真的能有左右朝政的能力吗?有,魏忠贤有,但是安德海是没有的。


安德海之之所以能够在权力的游戏里到处蹦跶的罪人,是因为他的权力来源是慈禧。


尽管当时的“祺祥政变”后,是两位太后垂帘听政,但无数的历史已经证明过了“一山不容二虎”尤其是权力的顶尖游戏里,不可能分出两个绝对的掌权者,因此——


慈禧大权独揽的性格逐渐暴露,她和慈安太后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但两位太后都不可能公开场合中翻脸,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无比忠心的安德海,自然成了一枚重要棋子。


他越蹦哒,其实越是权力斗争越演越烈。


不过,老百姓哪里懂这些啊,民间都传,安德海和慈禧之间有说不清的暧昧关系,


民间的话很不好听,不过在深宫里,这种话传不了多远,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安德海自己,后来安德海不知道是不是活腻了。


他觉得待在宫里太无聊了,想出去转一转。



1869年,同治皇帝皇帝大婚,26岁的安德海担任总管以“给同治要办婚礼,要置办各种物资”想出城办事,这个请求到了慈禧那儿。


慈禧可能也觉得,放他出去走走,对大家都好。那就趁机派他去广东买些织物回来。


安德海得到恩准后,他的心情可好了,兴冲冲地准备行装。出宫那天,就像是大军出征。着一帮子跟班、太监、侍女,一行人,嘻嘻哈哈地走出了京城。


按理说,安德海是个太监,出门不过就是办个差事,拿“公文”老老实实办事就好了,但是安德海贪得无厌啊,他出京城是为了敛财去的。他背后有的是慈禧这个硬后台。有了这层关系,他才能放得开手脚,大胆敛财。


借机出宫敛财?不是什么新鲜事,历朝历代,都能一抓一大把,更何况,太监出宫根本不需要开口,一堆人送钱,但像安德海这样高调敛财,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少。



真正懂行的,做事一般都是低调、谨慎,怕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是安德海,他就不这么认为。在他眼里,权力就是要展示出来,要不然权力有什么用?所以他一路上,不仅不避讳,反而乐在其中,享受被人尊敬的感觉。


尽管清朝有规定,太监出城一定要有公文,但是安德海出来的时候连“公文”都没拿。


他一路刷脸,不过这一点不是他高调,反而是他聪明,拿公文出来敛财,对慈禧不利,会给人落下话柄,只有不拿公文才能安心敛财。


毕竟是慈禧宠爱的太监,沿途的官员们都给面子,一个个前呼后拥,像朝见宫中的重臣权贵一样,有的送金子,有的送玉器,有的送土特产,各种礼物堆成了山...


在权力的掩盖下,很容易让一个人产生幻觉,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但很快就出事了。

安德海一路刷脸走到山东,

丁宝桢不卖这个面子了。



事情是这样子的,安德海的队伍轰轰烈烈走到山东德州,德州的知府赵新就看不懂了。


虽然安德海出宫对外声称奉旨办差,但地方官员并未接到京师的“明降谕旨”,


如何接待,怎么接待,接待规模有多大,德州知府赵新拿捏不准,既然自己拿不定主意,那就得领导山东巡抚丁宝桢来决断。


其实大家都知道安德海坏事做绝,但毕竟是慈禧太后的人,动了安德海就会陷到宫斗里面去,历朝历代宫斗血雨腥风的,各地官员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给点钱打发走了。


但,丁宝桢是武将出身,哪里看的惯这个,于是一个令下,直接就把安德海给抓了。

1869年8月2日,安德海在泰安县被知县被捕。



安德海被抓了,但是你想杀他,还不行。毕竟,他是慈禧太后的人,这事得往上报。


丁宝桢的奏章像一块石头,砸到了滚烫的京城,激起了一大片涟漪。同治皇帝,那个在历史中略显稚嫩的少年皇帝,真的是拿出了“我是皇上”的架势直接说“该杀”。


恭亲王也表示附议该杀,


慈安太后继续“善良温厚“的性格,要求大家看在慈禧的面子上,从宽处理这件事,


但明眼人都看出来,大家全把慈禧架在火上烤了,慈禧救安德海,那么只需要安德海再出一次机会,矛头就可以直指慈禧本人,慈禧要是不救安德海,以后谁敢跟他...


所以慈禧的态度也非常耐人寻味,一言不发,直接称病,闭门谢客,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安德海已经被慈禧放弃,是弃子了。


安德海的命运,就这样悬在了剑尖上。



八月六日,丁宝桢接到由军机处寄发的密谕,密谕里的内容是这样写的: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丁宝桢等的就是这句话,但是丁宝桢跟许多武将出身的大臣不同,他聪明就聪明在这里,他不支持皇帝,恭亲王,慈安太后一派,又给慈禧太后送了一份人情录舞。


之前,民间一直在传安德海不是真的太监,跟慈禧太后有私情,丁宝桢直接就把安德海的尸首挂了起来,曝晒五日,一下子就澄清了谣言,之前的私情的谣言,不攻自破。


安德海被杀了,慈禧生气吗?她当然生气,但是生气了不过几分钟,她就像明白了。



彼时的自己羽翼还不够丰厚,慈安太后仍大权在握,再跋扈、再霸道的自己也要为清廷的面子考虑,更何况安德海名声太差,做事不懂尺度,四处树敌,已经连累到自己。


自己本就需要迅速跟安德海切割,与重臣建立信任,以免日后影响到自己的地位。


就像在《人民的名义》里,侯亮平抓赵达康的老婆,侯亮平非但没有害赵达康,反而保护住了李达康的仕途。同样,在这场杀安德海的案件里,丁宝桢不仅没有得罪慈禧,反而是保护了慈禧的地位并且洗清了她的名声。



因此,慈禧也不可能日后算丁宝桢的账,这件事后,慈禧将安德海一案相关的人全部处决。南下的太监全部绞杀 ,安德海亲信全部就地处,妻妾则全部发配黑龙江。


慈禧以退为进,继续壮大羽翼,逐渐走向成熟,并逐渐走向权倾朝野之路。


后来丁宝桢在四川当总督期间,慈禧还为丁宝桢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1886年,丁宝桢在总督任上去世,享年66岁,善终。


看完历史人物,你就知道为什么我说《丁宝桢》被拍出来,我还挺震撼的,因为这个故事绝对不是一个包青天的歌颂类的故事。


权力的游戏是个危险的游戏,但丁宝桢每一步棋都得走得精,在这棋盘上舞得就像是那最顶级的舞者,不但轻松自如,而且每一个转身、每一个步伐,都计算得恰到好处。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丁宝桢那样,在清朝这个风云变幻、权臣争霸时代里游刃有余。


想想看,这个时代,每一个决策,每一个策略,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运。而丁宝桢,就是那种能够在危机四伏中找到机会,为自己争取到最大利益的人。

他知道如何把握机会,

如何在权力的旋涡中稳稳地站住脚。


丁宝桢代表了那个时代最精彩的一面,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只要有智慧、有勇气,就一定能够为自己开辟一片天空。

希望电视剧版《丁宝桢》能拍出细节。

如果能真正还原历程,不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包青天的故事”我相信这部剧,肯定要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避暑山庄   英法   京城   同治   太后   大臣   太监   慈禧   皇帝   央视   权力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