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什么朝代?春秋为何称为春秋,战国为何称为战国?

前言

公元前638年,楚国在强大的压力下,被迫让出河东之地。此举激怒了声势浩大的晋国,晋国趁机发兵伐楚。楚军大败,只得退回楚国境内据守。次年,楚庄王亲率大军反攻,双方在长勺(今河南郸城县西南)展开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此战楚军主帅就是年仅20岁的年轻将领孙膑。他英明果断,用计逼退了晋军的先锋队。晋军主帅子展见状,亲自带领亲兵劲旅反击。楚军陷入苦战,局势危急。孙膑虽然年轻,但临危不惧,在阵前呐喊助威,精神抖擞。

危急时刻,楚国大将军曹刿挺身而出,率领一百辆战车,如闪电般杀入晋军腹地。曹刿已经不是年轻人了,但仍然神勇无比,所向披靡,一鼓作气将晋军打得落花流水。他在车阵前呼啸跃动,令敌军胆寒。

击鼓第二次时,晋军已然大乱,步兵象征性地抵抗了几次便四散逃窜,溃不成军。曹刿乘胜追击,楚军士气如虹。当曹刿第三次击鼓时,晋军已是摇摇欲坠。

最终,楚军大获全胜,完胜而归。曹刿也在这次战役中崭露头角,建立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威信。他的谋略和胆识,也为日后楚国称霸中原打下坚实基础。而“一鼓作气”的名言,则成为了后世临敌应战的经典格言。

这场长勺之战,正是发生在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说起春秋战国,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但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

西周骄奢,分封制沦亡

要弄明白春秋战国的由来,必须先回溯到更早的西周时期。

西周始于前1046年,周武王灭殷商,建立周朝。周武王采用封建制,以宗法关系纽带诸侯,建立一个比较统一的政治秩序。西周前期国力强盛,周天子权威极高,诸侯国对周王室言听计从。

但是好景不长,西周出现了缺少约束的情况。周天子和诸侯权力过大,骄奢淫逸,不修德政。周宣王在位期间,开始寵信妇人褒姒,听信谗言,杀害忠良。褒姒不断游说宣王,终于导致宣王在晚年变得多疑残暴。

周厉王时期更是荒淫无道,残暴将宗室大臣于锜炮烙而死,史称“炮烙戏弑械”。厉王性情乖戾,喜怒无常,臣民深受其苦。朝野都在暗中警惕厉王的残暴统治,担心自己也会遭殃。

一时间,朝野骚动,政局动荡。各地诸侯看在眼里,也蠢蠢欲动。他们暗中结盟,准备在时机成熟时推翻周王朝的统治。周天子的威信荡然无存,王权日益衰微。前841年,周思王被迫迁都东方,西周宣告终结。

东周初期,周王室重振旗鼓,一度恢复王权。周平王设立许多官职取缔世卿,加强中央集权,然后分封王弟、功臣等为新诸侯,重新建立分封制。平王出于防范,将许多异姓诸侯安插在 strategically 重要的区域,以削弱宗室诸侯的势力。

但是,这些新诸侯与周王室血缘关系淡薄,不再忠心耿耿。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崛起,王朝国力日渐式微。平王也因此走上了与西周历史相似的轨迹。

最终,周天子只能任由实力雄厚的各诸侯国稳坐其封地扩张势力,自己则渐渐淡出政治舞台,成为一个符号性的统治者。

五霸争雄,郡县制萌芽

周天子式微后,诸侯国之间开始角力。按照礼制,各诸侯国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向王室进贡、朝见,以示尊周。晋国、楚国、齐国、宋国、秦国等大国趁机在朝贡过程中争霸,互相攻伐。

辅佐周天子的召公、郑伯也跃跃欲试,与诸侯国一决高下。召公之地接近王畿,实力雄厚;郑伯靠近陕西关中,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两国都想取代周天子,成为新的霸主。

其中,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五位君主实力最大,并获得周天子正式确认其霸主地位,人称“春秋五霸”。他们各取所需,互不侵犯,维持一个微妙的均势。

五霸各领风骚,你争我夺。齐桓公用管仲变法,内修文德外结好邻;晋文公整合河东之地,发展农业;宋襄公任用匡衡读书,兴修水利;秦穆公筑长城固国防;楚庄王迁都离石,命太史执笔记录时事。

五霸各展所长,人才辈出。互相竞争之下,春秋时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五霸图强,各国民生蒸蒸日上。同时,他们也意识到郡县制的便利,开始在自己的封地上设置郡县官吏,行使地方自治,这为日后郡县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各国实力井然有序,春秋时期的格局相对稳定。但是,这也只是江湖中的风平浪静。五霸的相互掣肘,使中原局势处于微妙的均势之中。这场均势的波澜,也即将在战国时期到来时彻底打破。

战国纷争,郡县制成熟

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立韩国、赵国、魏国三家为诸侯,春秋五霸格局被打破。周天子再也无法控制局势,诸侯国争雄进入白热化。

韩国动用重金收买人才,国力一时无两;赵国任用李牧变法,势如破竹。赵国进行了军制改革,士兵个个身穿铠甲,成为一支铁甲精兵。李牧见势不妙,主动出击,大破燕军。

齐国遂联合韩赵夹击燕国,一举吞并燕地。燕太子丹闻讯大惊失色,带领家小出奔赵国求援。赵国借机占领上党之地,燕国元气大伤。

秦国联合魏国反攻,大败齐军。魏军主帅华元使诈称要退兵回援,齐军中计后继续深入,被秦魏两国联军围歼。这场败仗直接导致了齐国国力的衰落。

各国又纷纷效仿郡县制,设置郡县以加强中央集权。到战国中期,郡县制已成为各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诸侯国也开始仅仅以“国君”自居,不再承认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六国并起,九鼎并立,你争我夺之势荡然无存。齐国先用田忌走马换太子,迫使韩国求和;赵国后来派遣孟惠说服韩昭侯,使韩国背齐倒秦。

韩赵联秦抗齐之举,激怒了 国。前284年,齐国大举伐赵,被赵国大将李牧利用反间计大败。李牧设下郊戎之计,让两军的战马相互攻击,齐军大乱。李牧随后乘胜进攻燕国,一举消灭。

中间数次纷争过后,到了战国后期,秦、楚、齐、燕、赵五国鼎立。秦国大力整合国力,最终通过横扫六合的武力统一六国。春秋以文明见长的格局在战国时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兵戈相见的剧变局面。

兵法思想,治国典范

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战事频仍,但是也产生了众多重要思想和典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兵法和谋略的发展。

诸子百家纷纷出笼,把先进的军事思想和谋略策略融入治国之道。孙武《兵法》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吴起变法特务,使楚国战力大涨;张仪《论语》阐述王道人心;商鞅变法立法,使秦国国力日渐强盛。

战国策书生动记录了这一时期谋士与诸侯们你来我往的种种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保全性命、苏秦六国演说合纵连横、张仪跪割耳朵感动魏惠王、孟尝君七缓七变骗取信任、屈原见国事已毫无作为,最后投江殉国......

种种政治手腕和故事在《战国策》里栩栩如生,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俱佳。《战国策》被后人视为兵法谋略的经典,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里传颂至今。

正是在这种理论思考和实践摸索中,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之道日趋成熟和系统化,为日后秦汉时期的王朝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

团结内部,王道复兴

经过长达500余年的纷争动荡,诸侯割据一方,春秋战国时期终于在秦朝崛起后落下帷幕。

秦王政通过连续用兵,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他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秦朝吸取战国时期的经验教训,提倡法家思想,实行严苛的法制,强化中央集权,确立君主专制地位。

秦朝统一后,进行了文字、度量衡、货币等方面的统一,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尽管秦朝的统治手段比较残暴,但是它也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局面。在稍后的汉朝,这一局面得以巩固和发展。

结语

回顾春秋战国,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段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当时的社会虽然混乱,但是也孕育着进步的力量。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逐步摆脱分封制的割据局面,向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发展,为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尽管过程极为艰难和漫长,但是正如后人所言,天下大同最终必将实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王道复兴的那一天,终将来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晋国   秦国   楚国   郡县制   春秋   齐国   秦朝   西周   春秋战国   国力   朝代   诸侯   战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