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县历史最短县和最古老城固镇县更名垓下县或霸王城县研究

安徽省总共有104个县级行政区,分别是45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50个县。但其中最年轻的县级行政区是固镇县,因为固镇县是1965年7月1日才设立的皖北农业小县,距今只有58年的时间。所以固镇县被称为安徽省最年轻的县。然而固镇县和城镇历史却不并短暂,毕竟固镇县境内有安徽省最古老的城址,也就是距今4600年前的“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公元前202年著名刘邦与项羽的最后一战即“垓下之战”就发生在固镇县,留下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典故。垓下遗址俗称“霸王城”,遗址上的村庄为霸王城村。

为了弘扬和宣传固镇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为了提升固镇县的知名度,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固镇县有必要考虑更名为谷阳县、垓下县或霸王城县,毕竟“固镇”地名从1965年设县至今只使用58年的短暂时间,与拥有2200年历史的谷阳县名和因“四面楚歌、垓下之围”而知名度极高的“垓下”和“霸王城”相比,“固镇”地名的历史文化就太过浅薄了。下面就听城镇规划君何方洪研究分析如下:

一、固镇县基本情况

固镇县是安徽省蚌埠市下辖的县,位于谷水之北,古称谷阳,全境1363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个省级开发区,65万人口。2022年,全县生产总值301.7亿元,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5亿元。

1965年7月建县,是安徽省最年轻的县,也是最古老的城,境内4600年前垓下大汶口文化城遗址,填补了江淮地区无史前古城的历史空白,被誉为淮河流域“大汶口文化第一城”。

固镇三张名片。第一张名片是汉兴之地、胜利之城。公元前202年,著名的“垓下之战”发生在固镇境内,开启了汉王朝400年基业;固镇县作为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之一,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作用,被誉为“汉兴之地、胜利之城”。

第二张名片是说文解字、书法之乡。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曾在固镇为官,写下《说文解字》,开字典之先河。2016年7月22日,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法之乡”,现有中国书协会员14名,省书协会员56名,书法家协会1个,书画院1个,有书法展览场馆4个,有书法分会36个。

第三张名片是好人故里、文明之都。县内建有皖北地区首座县级好人馆,全县涌现了全国道德模范1名,“中国好人”15名,“安徽好人”10名,“蚌埠好人”101名,“固镇好人”187名。2019年首创成功全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2022年再创全省文明城市。

二、固镇县城历史演变

县城固镇古名谷阳镇,俗名固镇桥,位于浍河北岸、京沪铁路东侧、京京古道上。

西汉初年,于今县城南1公里(浍河南、铁路西)处置谷阳县,因位于谷水之阳而得名。谷水即澥水,后演变为澥河。《水经注·淮水》云:“涣水(今浍河)又东径谷阳县,右会八丈故渎(今八丈沟),渎上承洨水(今沱河),南流注于涣。涣水又东径谷阳戍(今城关镇胡家报)南,又东径谷阳故城东北,右与解水会,水上承县西南解塘(今不详),东北流,径谷阳城南,即谷水也。”当时汉定侯冯谿被封于此。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封岑淮为谷阳侯。南朝宋、齐时,为阳平郡、县治,北朝北魏太和七年(483)改置谷阳镇,不久复为阳平郡治。南朝梁因之。北朝东魏为谷阳郡和高昌县治。隋至唐初为谷阳县治。唐显庆元年(656)至咸亨三年(672)继为蕲县治。

北宋称西故镇,金称西固镇。明清两代设巡检司和营汛,固镇驿为京京古道凤阳至徐州间最大驿站。民国17年(1928)设团防局,民国20年(1931)设区署,民国27年(1938)5月26日被日军侵占。民国34年(1945)10月至民国36年7月,为灵璧和泗县的国民政府临时治所。民国38年(1948)11月28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固镇,中共民主政权泗五灵凤县(次年1月16日改称五河县)建固镇市,初辖解放、新街、洋桥三镇和固东、固南两乡。11月28日 固镇解放,设立固镇市,隶属泗五灵凤县(后改称五河县)。

1949年4月划归灵璧县,7月改建固镇区。1956年12月分建固镇镇和浍河区,1958年8月合建固镇人民公社,1959年6月分建固镇镇和固镇人民公社,1961年12月合建固镇区,1969年3月改建固镇镇,1979年12月更名城关镇。现辖浍河、瓦房街、黄园、站下4个居民委员会和刘庄、张洪、西圩、菜园、园东、固东、孟庄、杨栈等8个村民委员会。

自蕲县治废后,居民陆续迁往驿站处(今南小街和官巷口一带)。金承安四年(1199)起,黄水屡次决口南下,夺淮倒灌,泛滥成灾,致使浍河几经改道。元明之际,浍河在固镇有两条河道:其一自三里湾(今属唐南乡)向南经窑湾渡,往北过谷阳渡,然后东流,为主河道;其二为越河,自三里湾向东经城隍庙岗南侧,再从官巷口与南小街(简称小街)中间穿过,而后东入主河道。明洪武七年(1374)建固镇驿站时,越河上架有9孔木桥,不久被洪水冲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又由灵璧知县周荣督工改建长13丈的7孔石桥,撑起双桅的大船也能通过,“势若长虹,凌空御立”,甚为壮观。从此固镇俗名固镇桥。至清乾隆年间,浍河始成今日状态。

民国初年,老街北段的何小街已经形成。东边与老街平行的瓦房街形成于日伪盘踞时期。一九六四年,宿县地委、专员公署,曾多次研究,鉴于宿县、灵璧、五河、怀远四县的结合部,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地势低洼,生产落后,为了加强领导,促进这一地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拟新设固镇县。经省委、省政府报请国务院在一九六五年批准,同意安徽新建三个县,固镇县是其中之一。新建固镇县的总面积一千四百五十平方公里。含五河县刘集区、怀远县曹老集区、灵璧县固镇区和宿县任桥、湖沟区。总户数7.1万户,总人口28.3万人。

1964年9月12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向国务院作关于《设立长丰、固镇、利辛三县的报告》。10月3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48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安徽省长丰、固镇、利辛三个县的决定》,确定固镇县以固镇为治所。1965年7月1日 析宿县、灵璧县、五河县、怀远县4县边缘地区,正式宣布成立固镇县。固镇县常住人口为50.14万人。

1965年7月建县后,固镇成了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区迅速向北发展。东西向的固一路和固二路,西边与老街平行的黄园路和胜利路相继建成,老街也得到相应改造。

三、固镇县更名垓下县或谷阳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固镇县是安徽省蚌埠市下辖的一个县。固镇县历史悠久,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立谷阳县,遗迹尚存;北魏太和年间改设谷阳镇,后演变为固镇;前202年,著名的“垓下之战”发生在固镇境内,开启了汉王朝400年基业,留下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故事。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有必要将固镇县更名为“谷阳县”或“垓下县”,并将县城城关镇更名为固镇。具体理由如下:

一是固镇县的名称“固镇”使用历史太短,只有58年的时间,是安徽省“最年轻的县”,相比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立的谷阳县2200年的历史和安徽省最古老的城即“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4600多年的历史,那么“固镇”的历史就太过浅薄了,根本无法承载此地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固镇”一名让很多不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人以为这里没有历史文化,忽略了这是安徽建城历史最久远的地方。

二是更名“垓下县”有利于提升固镇县的知名度,挖掘和弘扬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后期,项羽率十余万大军退至垓下,以河为屏,堆土为营,深堑拒敌。韩信十面设伏,迫使项羽节节挫败,疲于奔命,又令各营夜奏楚乐,四面楚歌令项羽军心涣散。项羽见大势已去,夜率八百子弟垓下突围,败至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遂乌江自刎,年仅三十一岁。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所以固镇县更名“垓下县”将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提升固镇县的知名度,让更多的外地人了解固镇县,从而有利于提升当地的旅游业和招商引资水平,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固镇县更名为霸王城可行性分析

霸王城,顾名思义就是楚汉之争时西楚霸王项羽所建的城。清康熙 《凤阳府志》 卷23灵壁县: 霸王城“一在县西南七十里; 一在县北七十三里; 一在县西北七十五里。昔项羽所筑屯军之垒”。霸王城位于现在的蚌埠市固镇县豪城镇北侧打里村,是垓下遗址的核心保护区。当然这里也是西楚霸王与虞美人生死离别的地方。垓下遗址(俗称霸王城)座落在沱河边高地之上,为不规则土筑四方城。

垓下遗址俗称“霸王城”,遗址上的村庄为霸王城村。据村内老人介绍,在上世纪30年代,霸王城的土城墙还有两人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撤城御敌”,推平了土城,形成今日地貌。古人利用沱河半绕城垣西部、北部的自然形态,在东部、南部开挖人工河,与沱河联通形成护城河。上世纪50年代修沱河,遗址西部河道略作北移,护城河形状稍有改变。从沱河北岸南望,古城的轮廓依稀可辨。遗址内外还有“虞姬浣发池”、“榆抱桑”、“御花井”、“饮马井”、汉代尚书陈咸墓、许慎桥等古迹。走在古城遗址上,随处可见秦汉至晋代的残砖碎瓦,村民在耕作时经常发现“裤子钱”即楚大布、五铢钱等先秦和汉代货币,铜剑、铜矛、箭镞、弩机等兵器也不鲜见。

遗址的周围还分布着数百座大大小小的土丘,传说这些土丘是垓下大战期间楚汉两军布兵列阵的营垒,考古勘探为汉代墓葬群。这些汉墓俗称“古堆”或“谷堆”,当地有“濠城古堆三千三,数罢金山数银山”之语。大小“古堆”围绕着垓下古城,形成众星拱月之势。

2010年6月11日,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从全国24个初评项目中脱颖而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固镇县文物管理所发掘发现,在著名“垓下之战”战场核心秦汉垓下古城之下,竟还叠压着一座史前古城。历经3年4次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汉代增筑的城墙之下,发现早期堆筑城墙,城内外还发现壕沟,台形基址、红烧土堆积、窑址、水井、沟槽等遗迹,年代确定为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约4500-5100年。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江淮地区无史前古城址的空白,被学界誉为“大汶口文化第一城”。

垓下遗址所处的淮河中下游地区,正是我国古代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垓下史前古城面积达15万平方米,5000年前有如此规模令人惊叹。该城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安徽无史前城址的空白,也是淮河流域迄今年代最早的一座史前城址,它为探索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与中原同时期文化的关系和早期城址形态与筑城技术的演变轨迹等,都提供了新的线索,也是揭秘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遗址。

因此,对于固镇县来说,知名度最高的就是楚汉之争最后一战的“垓下之战”,而最具文化底蕴和知名度的就是垓下遗址,也就是霸王城。假如固镇县能够更名为霸王城,这个名字不仅有历史依据,还十分霸气,能够让全国人民一下就记住这个地方,对当地的旅游发展和招商引资都有十分重大的提升。所以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分析认为,固镇县更名霸王城县十分有必要,也具有可行性。

五、关于固镇县更名垓下县或固阳县的弊端和困难分析

地名的更名应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第三条:“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必须命名和更名时,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第五条:“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一)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的,以及其它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必须更名。(二)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第三、四、五款规定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四)不明显属于上述范围的、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和《安徽省地名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一款:“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命名、更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逐级上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的规定办理。

关于将固镇县更名为垓下县或谷阳县、城关镇更名为固镇的设想,目前来看,地名更名后会给当地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群众要变更房地产证、户口本、身份证、车辆行驶证、驾驶证,企业、单位的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等一切含有地址的证件,属于可改可不改的地名,所以更名也有不利的地方,更名难度比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固镇县   固镇   城固   汉王   淮河   项羽   霸王   安徽省   历史   安徽   地名   遗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