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问:你姓什么?死囚回答后,朱元璋:立刻放人,再免死五次

前言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为帝,是为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朝正式建立。对朱元璋来说,打天下是一回事,稳天下是另一回事。眼下天下初定,各路旧部和功臣都对朝政插手,这让朱元璋非常担忧自己的龙椅会不会稳坐。

朱元璋多疑残忍,大开杀戒

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手段牢牢掌控大权,防止权力旁落。首先,他设立了一个特务机构锦衣卫,用来进行密报和监控,为他的计划提供便利。锦衣卫的特工遍布各地,像无形的长臂一般,将朝野动静悉数掌握,直接为皇帝服务。其次,他不断发动所谓“文字狱”,以整肃异己。他指使学者编造朝廷的黑历史,再以此为借口诬陷忠良,将他们一一除去。最后,他简直可以说是大开杀戒,用残酷手段清洗政敌。凡是稍有威胁的功臣,无一幸免,无论之前建立多大的功勋,通通株连肃清,以绝后患。

在他的治理之下,明初的政治空气异常恐怖紧张。大臣小官们人人自危,生怕被牵连被株连,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可以说,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极其多疑残忍的暴君,但同时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强人。他视功臣如草芥,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这就是著名的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案的教训。胡惟庸本是朱元璋麾下猛将,后被其设计整死,连累出了数十万人。可见朱元璋之狠毒手辣。整个朝堂被他牢牢掌控,空前绝后。

范从文劝谏触怒皇上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残酷君主手下,竟然有人能幸免于难,甚至还得到恩赏。这个人就是一名小小的言官——范从文。

范从文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代。这样的家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必定也是个大儒,但实际上,范从文的学问并不算高深,他只是个毕业于县学的读书人而已。但是,他却继承了范家的正直品质。

范从文少年时期就连续三次高中进士科考试,被明廷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予编修一职,成为朝中的言官。他工作勤勉,为人耿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一开始,朱元璋还对他的品德表示赞赏,要求朝中官员都向他学习,因为范从文这样正直诚恳的品质非常难得。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范从文的直言劝谏日积月累,也渐渐惹恼了皇帝。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范从文的劝谏不仅仅是建设性的,也包含了很多负面的、挑剔的意见,这已经超出了一个臣子应有的分寸。更要命的是,他性格死板,有时候即便皇帝已表达不满,也仍然我行我素,丝毫不知收敛,这无形中已经对君权形成了冒犯。

皇上终于失去耐心

公元1380年,朱元璋心中对范从文的不满终于达到顶点,一个小小的插曲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年冬天,天寒地冻,皇宫却要制定来年的暑期御膳。朱元璋心血来潮,想尝些新的口味,就要求文臣们献计出新意。众臣你一言我一语地纷纷献上菜肴方案,其中也不乏荒谬之论。

范从文看不过去,当场就嗤之以鼻,指出某些菜式不合时令,荒腔走板。他的癖好不改,依然直言不讳。其实,他这番批评的语气已然不恭,让皇上难以接受。这一番话让朱元璋的面子扫地,当即勃然大怒:“如此无礼,简直忘乎所以!”

范从文依然不以为然,不知收敛,竟然还敢顶撞回敬道:“臣只是尽职谏言,如果陛下认为臣有失礼节,臣愿领罪。”这份傲慢让在场的文武百官们都倒吸一口凉气。

朱元璋简直要气炸了,这个言官也太不自量力!既无礼又傲慢,简直无法容忍。他终于决定要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言官一个教训,于是简单做了个手势,左右侍卫就将范从文押送出去,投入大牢。

范从文入狱绝望等待

范从文被囚禁长达两个月,期间屡次求见未果。这期间朱元璋故意吊他胃口,先是派人传话,言官能知错就改,皇上已经不计较了。范从文对此不以为然,认定自己没有错误。他固执己见,不愿认错谢罪。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使者前来告诉他,朝廷已经准备好了他的刑书,这次是问斩无疑了。听到这个消息,范从文整个人心如死灰,他明白,自己恐怕真的难逃一死。他不认为自己有罪,但面对皇帝判决,他又能奈何呢?

范从文绝望中等待着结局,对自己来说,这漫长的两个月无异于炼狱。牢房阴冷潮湿,令他夜不能寐。更令他难受的是,他对自己无可指摘的品行深信不疑,不认为有任何过错,却还是要在这里草草丧生,实在冤枉。

可想而知,范从文心中十分忐忑和绝望。他不认为自己有罪,但面对皇帝判决,他又能奈何呢?仅仅因为一两句直言,就丢了性命,他深感人生如此脆弱和无常。

皇帝终于察觉范从文忠诚

当时明朝的刑法,重犯死刑必须由皇帝本人批准方能执行。每逢岁末,各地方监狱会呈上拟斩之囚犯名单,由皇帝削去其中不合刑法或无罪者,使刑部可以准确无误地执行死刑。

1381年大年初一将至,各地死囚名单呈上,朱元璋照例一一审阅。当他的目光落到“范从文”三个字时,整个人愣住了。他抬起头来,对侍立左右的宦官问道:“这个范从文,可是之前那个敢直言劝谏朕的翰林言官?”宦官们见皇上终于想起范从文的身份了,都轻轻点头。

朱元璋沉吟片刻,这才想起,范从文虽然惹恼自己,但其本意并非叛逆,而是忠心谏言。若不是亲自审批这死囚名单,自己差点就错杀忠良了。于是他做了个手势,道:“去把范从文叫来。”不一会儿,范从文就被押解到大殿之前,跪倒在地。范从文已是风瘦日衰,不复从前。

“你可是范仲淹的后人?”朱元璋开门见山地问。范从文早已吓出一身冷汗,战战兢兢回答:“确实,微臣乃范仲淹的孙子。”朱元璋这才意识到,自己不该因为一时气愤就置忠良于死地。范从文忠心不改,自己反而错看了他。

“好!朕准你一条生路,你我的过节到此为止。”朱元璋豁然开朗,“你我日后还要一起为国家效力,只是以后劝谏还是要稍微收敛些,不然只会互相伤害。你我各退一步,才能配合默契。”范从文这才反应过来,原来皇上已经宽恕了自己,连忙叩头谢恩。他欣喜若狂,从死门关里走了一遭。

朱元璋重赏范从文以示宽容

“作为范仲淹的后人,你们家也可算忠良之后。朕今另赐你全家免死金牌五张,你与子孙后代遇事可凭此牌求情免死五次。”朱元璋鼓励道。“谢陛下恩典!”范从文激动万分,再三磕头。他感恩朱元璋明察秋毫,识别忠诚。这份厚赏,足以保全他全家的安危。

其实,这不仅是对范从文的恩赏,也显示出朱元璋的宽容胸怀。他明白,臣子之间难免有失言行,自己作为君王也不能太过苛责。因一时口角就杀人,过于懦弱。所以,他适时地手下留情,以优厚的恩赏挽回人心,显示宽厚仁慈的君王形象。这对他稳固江山,也大有裨益。

“去吧,朕不会再为难你。只希望你能继续以正直的品行出谏朕。”朱元璋满意地摆摆手,目送范从文退出殿外。对于朱元璋来说,宽恕范从文是明智之举。

此事过后,范从文取回官职回归朝堂,他的谏言似乎也温和了些,皇帝对他也明显宽容许多。可见,二人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范从文终于认识到,进言有分寸,不能过于苛刻;而朱元璋也领悟到,君王需宽厚,不能好杀。这对稳定朝局大有好处。

宽容收场化干戈为玉帛

对于朱元璋来说,其重视范从文,也许不全是因为他是范仲淹的后人,更多的还是看中了他的正直品格,以及肯于进言的精神。这正是明初文治的需要。所以,尽管有过节,朱元璋还是宽恕了他,甚至不吝给予褒奖。

范从文之所以能避过一劫,实属侥幸,也许正是因为朱元璋还保有一丝理性,瞬间想起,不能只因为一时气愤就置一个忠良于死地。

这件事也给朱元璋留下深刻印象,使他稍稍收敛了杀戮,转而更多地用宽容来疏导臣僚关系,这对稳固政权也有帮助。他不再轻易置人于死地,言官们稍稍松了一口气,朝堂上的空气也似乎不再那么令人窒息。

两人的这次交锋,虽然过程艰难曲折,却最终以和解收场。我们不得不佩服两人之间的智慧与胸怀。这也成为明初一段佳话流传下来,令人感叹君臣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结语

这件事给朝野上下留下深刻印象。大家看到,皇帝也有开明仁厚的一面,给人机会改过自新。臣子们也明白,进言不能逾越君臣之间的界线。这种互谅互让的精神,帮助朱元璋政权渡过了开国难关,也使得明朝国运兴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忠良   明朝   劝谏   死囚   臣子   君王   死地   皇上   正直   皇帝   宽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