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有了新伙伴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畅婉洁 □ 实习生 姜姝琪


“让机器人陪伴孩子,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做得太棒了。”


在北京视觉科学研究所儿童教育康复中心,智能陪伴型机器人一边表扬跟着指示做对了动作的孩子,一边上下晃动着屏幕“点点头”。显示屏中呈现出微笑的表情,还不时眨眨眼。


这台智能陪伴型机器人,就是孤独症孩子们的“新伙伴”。


“在我们的康复课堂上,机器人会通过动作和声音,来安抚鼓励患有孤独症的小朋友。”北京视觉科学研究所儿童教育康复中心康复治疗师孔令雪说。康复课堂上,孩子们通过康复治疗师的引导,观看机器人显示屏上的动画,一步一步学习说话、穿衣服、认识水果、做运动等。


这台能走、能笑、能说话的智能陪伴型机器人,是泽旺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在2021年研发投产的。“让机器人陪伴孩子,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泽旺星空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李超说。




机器人进课堂



“我们对孩子们进行评估后,有针对性地为孩子们提供教学。一节课大约40分钟,通过机器人里面设置的课程,带领孩子们进行训练。”孔令雪说。


“这是衣服的正面,这是反面,小朋友你来练习一下吧。”机器人显示屏中,一个动画卡通人物拿着衣服演示着。


如今,在康复中心,智能陪伴型机器人通过感统课程、认知课程、言语课程及生活技能、音乐等课程,全方位地辅助孤独症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孤独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同。孤独症儿童的传统康复治疗,是通过治疗师的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达到康复目的。那么,智能陪伴型机器人的出现,是否可以实现个性化治疗?


“智能陪伴型机器人的作用,是辅助康复治疗师的工作,使整个康复过程更加高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张纪水说。


孔令雪说,以前,她一个人指导孩子完成仰卧起坐等运动。现在,她只需动手点击设计好的动画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引导孩子进行训练,大大地提高了康复效率。


不仅康复效率提高了,康复效果也显著增强。“有了机器人的加入,孩子们不仅能与老师互动,更能和动画里的小伙伴一起运动,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孔令雪说。




是老师,也是伙伴



“智能陪伴型机器人是孩子的老师,也是伙伴。未来,在家庭场景下,机器人会成为家庭里的一员,真正融入家庭。”张纪水说。


同时,这个“家庭成员”充当着治疗师的角色。“它可以对孩子进行康复评估。针对孩子的年龄段、病情程度、语言认知程度、交往程度等,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方案。”张纪水说,机器人在家庭中可以训练孩子的生活技能,如刷牙、穿衣服等。


张纪水介绍,机器人还可以提高家长的知识技能。通过机器人里的课程,家长可以学到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康复训练。如跟随动画帮助孩子进行口肌按摩,改善孩子发音不清问题,提高说话清晰度,机器人的陪伴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的疲劳与压力。


“为了实现机器人在家中更好的陪伴,我们将线下康复机构的课程流程化、数字化,把线下课程放到机器人中。家长在家中就能简单操作,让机器人辅助孩子上课。”负责陪伴型机器人研发的工作人员说,“还可以实时记录孩子的康复数据,能准确及时把握孩子的学习情况。未来会采用大预言模型,让机器人与孩子和家长进行对话,硬件和外形上也会做出更适用于家庭场景的设计。”




拟人化陪伴



陪伴型机器人的出现,是否可以代替康复治疗师和家长?


“机器人与康复治疗师应是相辅相成,它并不能代替康复治疗师的工作。但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成为康复治疗师和家长的帮手。”孔令雪说。


在康复中心的特训课程教室里,老师们设置了很多生活场景,如模拟厨房、梳妆台、收银台等。“我们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教具,玩具蔬菜、水果等生活常见物品。我们会用这些玩具,教小朋友在这些生活场景下进行学习辨认。”孔令雪说。


线下课程的优势是能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和触摸,让他们有实物化地感受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与场景。“线下课程更有针对性,康复治疗师可以根据孩子每日的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时长与内容。同时,结合陪伴型机器人在康复中心进行数字化康复训练,回到家后进行数字化康复复习,从而增强密集干预效果,提升康复训练效果。”孔令雪说。


“老师、家长和机器人,三者的作用相辅相成,谁都不可以替代谁。”张纪水说,孩子们在康复课堂上学习理论,与父母在课堂外进行实践,再加上机器人的辅助,家庭、康复机构、机器人各司其职,三者共同陪伴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据《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显示,中国孤独症发病率达0.7%,目前有超1000万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其中12岁以下儿童200多万。


无论传统康复治疗师的一对一治疗,还是“新伙伴”机器人的出现,面对逐渐增长的孤独症人群,他们康复后与社会的融合,仍是父母的最大需求之一。


《2022年度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蓝皮书》显示,62.5%的家长认为,“机构康复后,社会融合依然不足”是主要困难。


如何使这些“星星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未来的智能陪伴型机器人,会是什么样?“外观更加拟人化,可以拥抱孩子,陪伴孩子下围棋、打台球等。要从课程上的辅助教学,过渡到拟人化的陪伴。”张纪水说。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原文刊载于2023年第18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孤独症孩子有了新伙伴》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畅婉洁 □ 实习生 姜姝琪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旗下融媒体平台。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孤独症   孩子   康复中心   机器人   民生   周刊   家长   伙伴   机器   课程   智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