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两白银,折算成人民币大概是多少钱?碎银又是什么?

《水浒传》中,武松在景阳冈前的酒店里喝酒吃饭,店家只给武松筛了三碗酒,就不再来筛酒,武松很生气,以为是店家觉得他没钱,便拿起包袱掏出一大锭银子拍在桌子上,让店家继续筛酒。

这种拿整锭银子付账的场景在很多古装剧中也会出现,甚至还有使用碎银子赏赐下人等小情节,这时候有人就忍不住好奇古人使用的银锭、碎银子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能值多少钱?古人的消费水平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就要从银子作为货币的使用时期开始讲起。

一、中国货币的发展史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金属银被作为货币并流通的历史是很短的,中国古代王朝发行的货币是以铜币为主,直到明清时期才确立了银本位制度,银才正式成为流通货币。

上古时代,人们用来交换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有很多种,通用的有贝壳、盐块、兽皮等,但主要以贝壳为主。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周时期的人们发明了冶金技术,开始大规模开采铜矿。

不过此时的青铜极为珍贵,主要是用来铸造祭器、礼器,因此商周时代的货币仍以贝壳为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室势微,天下纷乱,各诸侯国为了发展自身实力,促使本国的商业贸易快速发展,纷纷开始铸造自己的货币,而且此时的冶金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掌握了熔点更高的冶铁技术,于是以铁制钱也渐成流行趋势,出现了铜或铁制造的刀币、布币、铲形币、蚁鼻钱等各种形状的货币。

秦王扫六和之后,诏令天下统一使用外圆内方的“秦半两”钱,这一货币形制后来一直被历代封建王朝沿用,直到清末。

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几乎都将铜或铁铸造后作为基本的流通货币,金与银的冶炼技术虽然也已出现,但是此时期的金银生产数量非常少,一般用来为皇室制造器物,有时候也将金银铸成小方块,一块称为“一金”,用来赏赐给臣子,但臣子拿到金银后也只是用来打造物件,并不能用金银做交易,因为此时的金银还不是一般等价物,只是贵金属。

到了唐代,生产力大大进步,商业贸易发展迅速,人们发现用铜钱做交易时有诸多不便,当时的唐开元通宝铜钱每十枚重一两,一千文铜钱就是六斤四两,这要是遇到大宗交易,光是运输铜钱就要花费不少力气。

因此,比铜价值更高的贵金属银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大唐贞观年间,一两白银可以兑换一千文铜钱,将铜兑换成银后再进行交易,就方便了很多。

但是银的价格在历朝历代也是在不断变动的,并非一成不变,一两银子在唐时可兑换一千文铜钱,但是到了宋朝就只能兑五百文铜钱,在明清两朝,银正式被确定为流通货币,和铜钱一样被民间广泛使用,但银子却愈加不值钱了。

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个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采银冶银技术的发展。

关于对外贸易,明清两朝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受限制的主要是民间贸易,官方的对外贸易仍然是很繁荣的,明代、清代与中国做生意的海外国家有很多,主要是东南亚诸国和墨西哥等。

这些国家的货币以银币为主,中国又在贸易中处于顺差状态,因此输入了大量的外国白银,导致国内的银价大跌,因此人们也就习惯日常带着银子出门做买卖、用银子结算工钱等。

这一点变化可在当时成书的《水浒传》、《三言二拍》、《红楼梦》等小说中看到,其中有大量的用银锭、碎银子交易、结算的生活场景描写。

银子被当做货币来交易的历史很短,现代人早已不再使用银子做货币,如果古代的银价只用“一两银子能兑多少铜钱”这样的说法来解释的话,现代人仍然不能直观地了解到古代银子到底值多少钱、人们用的碎银子到底是怎么来的,那么就用人民币来衡量有些古人的银价,做一个简单的参考吧。

二、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

适才说道,银子开始被作为交易使用的时代大约是唐朝,而古代不同时期的银子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因此,各朝代的一两银子所能折合的人民币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首先,古代所说的“一两银子”的“两”是一个重量单位,不是计量单位,秦汉以前“两”的重量是不确定的,变动很大,但唐宋以后大致是稳定的。

唐宋以后的“一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四十克,“一斤”差不多是今天的七百克左右,每枚铜钱约五克。

据有关文献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一千文铜钱能兑换一两银子,五文钱能买一斗大米,一斗为今天的十斤,那么一两银子就能买两千斤大米,现在的米价差不多一斤两元钱,所以唐贞观的一两银子折算成人民币,大概就是四千元钱。

当时生活在京城长安的老百姓的月收入大约有半两银子或五百文铜钱,养家糊口还是不成问题的,不过,此时的大多数老百姓仍然使用铜钱做交易,银子在民间并不常见,使用银子的基本上都是达官贵人或富商巨贾。

宋朝时,商品经济比唐朝时更加繁荣,银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也更加广泛起来,不过此时的银价却远不及唐朝时值钱,贬值了差不多四分之一,但一两银子也还能买五百斤大米。

到了明朝,银子才正式被确立为货币,与铜钱享有一样的流通地位,朝廷给官员发放俸禄时大多由银两计算,不再和以前的朝代一样发给粮食和布帛等物资;老百姓向朝廷缴纳赋税时也渐渐折合成银两上缴,银两在民间的流通成为普遍现象。

清朝时的银价再度下降,清朝初年一两银子(约37.5克)折合人民币只有五百块钱,及至光绪帝时期,一两银子就只值约一百七十元钱,但是到了咸丰帝时期,由于白银大量流入外国,国内银价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但底层人民的生活却更加穷困。

民国时期的北洋政府进行过一次货币改革,废除银两制,将货币改为银元,就是民间所谓的“袁大头”,按照当时的物价计算,一块银元可兑换一百八十个铜元,一银元相当于今天的三十五元人民币,后来银元渐渐升值,到抗战前夕,一银元差不多是今天的一百块钱。

新中国成立后,银本位制的货币彻底退出流通市场,人民币成为正式货币,而今的银价每克大约二三块钱,一两银子按四十克算的话,大概就是八十至一百二十元钱。

银子曾经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物品,充当过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古代政府发行的银锭都是整块的元宝状或马蹄状的银锭,重量有一两、五两、十两乃至五十两不等,那么老百姓日常出门消费是怎么找零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重要的东西——碎银子。

三、碎银子才是老百姓的“心头好”

现代人用纸币买东西很多时候要找零,古代人买东西也一样,尤其是用银子买东西时。

先说一个古装剧或武侠小说中的一个小问题:很多古装剧或书中中,有人到到布店买了些布料,从衣袖里摸出一些碎银子递给掌柜的,掌柜的一般都会用手掂一掂银子的重量,就收下了。

这种交易方式在真实的古代其实是不对的,因为银子不像纸币,上面又没标注金额大小,那么交易双方怎么知道银子有多少、数额够不够呢?所以古人到底是怎么用银子交易的呢?

古代人,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老百姓,出门时除了带上银子,一般还会在身上带一把特制的剪刀、一个戥(deng)子,剪刀是用来剪银子的,而戥子则是一个用来称银子重量的小天平。

具体怎么用呢?比如说,《红楼梦》中有一次请太医给王熙凤诊脉,太医诊完脉之后,贾宝玉和探春去内屋取一两银子赏给太医。

二人在内屋抽屉找到了一些碎银子,却不知道一两银子有多少,戥子也不会用,宝玉便要把一块大的碎银子赏给太医,这时门外的一个婆子进来对二人笑道,宝玉拿的那块银子是一个五两银锭夹了半边的,赏给太医太多了,她拿起剪子又将那块银子铰下来半块,用戥子称了称,差不多有一两,才拿出去赏给太医。

除此之外,由于古代银锭也会造假,掺一些锡或铁之类的金属,所以就算是一个东西正好值一两银子,卖家也会把买家的银子铰开查看成色,并称重。

因此,当古人在使用银子做交易的时候,一定会因为找零、查看成色等原因将银子剪成碎块,方便流通,碎银子就是这么来的。

由此可见,古代的一两银子的价值也是因时而异,它作为货币时也会升值和贬值,在交易过程中也会用碎银子找零,就和今天的纸币一样,文中的这些换算数据可以作为一个简易的参考数据来大致了解一下古人的生活。



#古籍里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碎银   古代   银锭   银元   铜钱   多少钱   太医   银子   古人   货币   成人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