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到底做错了什么?两个儿子先后谋反,皆因他干了两件荒唐事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唐太宗李世民,这个名字于世人而言,是贤主的代称。

就像《新唐书》所言:

“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然而,即便是盛名如此的皇帝,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李世民的不完美就在于八个字——“长于谋国,弱于治家”。

和历史上多数皇帝一样,李世民也经历过几次至亲骨肉的谋反。

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太子李承乾以及齐王李祐两人的谋反。

那么,唐太宗究竟做了什么,才惹得他的儿子们先后谋反?

血脉纷争——庶子李祐的争权之路

贞观十七年四月,李祐被贬为庶民,赐死在太极宫内省。

赐死的原因是犯了谋反之罪。

值得一提的是,李祐的谋反,从发动到惨败,历时不足一月。

李世民因这场叛乱而造成的损耗并不大,加上他对这个儿子也是十分疼爱的,按理来说,贬为庶民就足矣了,不至于直接赐死。

但李世民却做出了最决绝的选择,且事后并没有表现出后悔的意思。

究其原因,主要有对李祐谋反的痛心,也有对自己多年前做的一件荒唐事的懊悔。

此事还得从李唐王朝覆灭隋朝后说起。

隋朝战败后,隋朝名将阴世师的女儿阴氏就被李世民当作战利品,纳为了妾,并育有一子,取名李祐。

可以说,从这里开始,李祐反叛的种子都已经被埋下了。

因为李祐,是带着“复杂的世仇”出生的孩子。

李祐的外祖父阴世师是被自己的爷爷,也就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所杀。

阴家和李家,有着灭国之仇、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关系。

但由于一边是自己的爷爷,一边是自己的外祖父,两边都是亲人。

因此,前期的李祐并没有太受“世仇”的影响,也没有反叛的意愿。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李祐本可以安安分分地当一个王爷,度过平静却幸福的一生。

可偏偏,李世民犯了一个大错,做了一件非常荒唐的事,间接促成了李祐的反叛。

那就是让李祐的舅舅,阴弘智,去教导李祐。

李世民只想到了阴弘智是李祐的舅舅且才能出众,却忽略了他还是阴世师的儿子。

阴弘智本就为人奸邪,加上多年来从未放下对李家的仇恨,好不容易逮着这么个机会,一定会好好利用。

就这样,阴弘智开始对李祐展开了一系列的引导。

他先是给李祐灌输“世仇”的思想,暗示李祐不过是李世民众多儿子里的一个,舅舅和母亲才是自己人,所以杀死外祖父阴世师的李家就是仇人。

随后,他又开始夸赞李祐,让李祐误认为自己真有谋反成功的能力。

在这样潜移默化地“引导”下,李祐秘密招揽了一批武士,如阴弘智所愿,正式走上了谋反之路。

贞观十七年三月,李祐开始分封左右,又是征兵,又是建官署,俨然一副新皇的模样。

消息传回长安后,李世民龙颜大怒。

为尽快平息这场闹剧,李世民派出了一员大将——李勣。

只是,还不等李勣发挥作用,李祐治下一个名叫杜行敏的兵曹就擒住了李祐,将其“执送朝廷”,兵不血刃地结束了这场叛乱。

可以说,李祐的谋反只是溅起了一点小水花,并未掀起什么大风浪。

失败的如此仓促,结局又那么凄惨,不免让人为李祐的人生感到可悲。

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李祐的悲剧不能全怪罪于李世民的荒唐之举和阴弘智的教唆。

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他自己身上。

李祐自身德行有缺。

李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很受李世民喜欢的,毕竟很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

更何况,他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妃子阴氏的孩子。

李世民先后封他为燕王、齐王。

但是李祐却没有因此产生身居高位的责任感,或是对李世民的感恩,而是仗着自己的身份以及李世民的宠爱,开始了挥霍无度,纸醉金迷的生活。

后来朝廷财政负担过重,对皇子的各种用度都有了限制,李祐从生活质量和心理上都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

再加上当时太子与魏王之间的斗争,为李祐的谋反提供了契机和理由——做皇帝,才能继续享乐。

因此,阴弘智的引导只是催化剂,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李祐身上。

李承乾的谋反,李世民的偏爱

如果说,李祐的谋反是命中注定。

那么在李承乾这里,谋反则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李承乾年少时,群臣就将他看作是太宗李世民的“影子”。

从周王朝开始,宗法制度得以确立,随后,几乎历朝历代都遵循着“嫡长子继承制”。

虽然自己不是长子,李世民却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坚定支持者。

因此,他即位后就将李承乾立为太子,让其入主东宫。

有句话叫“在其位谋其政”。

所以,于李世民来说,既然李承乾当上了太子,那么就必须用培养储君的方式来对待他了。

据文献记载,李世民曾先后为李承乾找了十余位当世鸿儒做老师。

孔颖达、房玄龄、魏征等名臣都在其列。

然而,这样的做法在旁人看来是李世民的拳拳爱子之心,在李承乾看来,则是扑面而来的压力。

如果单纯是学习压力,李承乾可能撑一撑,也就熬过去了,但是李承乾面临的可不仅仅是功课上的压力。

李承乾刚刚入主东宫时,李唐王朝也才建立不久,文武百官对李氏家族是有期待的。

只不过,这种殷切期待,自李承乾成为太子后,就从李世民的身上转移了一部分到他的身上。

也就是,把李承乾看作了李世民的“影子”。

当群臣把对李承乾的期望无限放大后,对李承乾的要求就会愈发严格。

比如,其中一位老师张玄素曾评价他:

“求风声,则无学古好道之实;观举措,则有因缘诛戮之罪”。

在这种严格的批评和要求下,年少叛逆、无处宣泄的李承乾开始产生了逆反之心。

但这只是一个很小的诱因。

致使他走上谋反之路的最大因素,还是因为李世民对魏王李泰的偏爱。

李承乾和李泰同为李世民与发妻长孙皇后的孩子。

李世民对这几个孩子都很好。

只是,对于孩子,几乎从没有父母能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李世民重视疼爱李承乾,可他更爱李泰。

他不仅给了李泰偏爱,给了对方“魏王池”和“魏王堤”,甚至给了兵权。

李泰掌兵这件事情,让李承乾出现了危机意识。

他总觉得,李泰拥有兵权和父亲的偏爱,总有一天会来抢夺自己的太子之位。

思来想去,李承乾决定先发制人,既然有了李建成的前车之鉴,他还不如早早效仿李世民,先下手为强——“逼宫谋反”。

想谋反,就得有人支持,李承乾为了寻求支持,找到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张亮。

只是,李承乾选择盟友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

张亮作为凌烟阁功臣,和李世民曾经共患难,又怎么会帮着他谋反呢?

李承乾的谋反之路,在选择盟友这一步,就已经落了下风。

后来,张亮将太子想要谋反的事情告诉了李世民,但后者没有相信。

然而,此时的李承乾,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只是,李承乾命里似乎不该“有此一劫”。

在他动手前,弟弟李祐先一步点了一把“谋反”的火,然后又被迅速“浇灭”。

只能说,天意难违。

李祐谋反之事虽然先李承乾一步,使得李承乾的计划未能实施,但最后清算时,顺藤摸瓜,还是查到了他。

至此,李承乾的谋反之路,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与处理李祐时不同,李世民并没有赐死李承乾,而是将其贬为庶民。

一方面,是因为李承乾的谋反和李祐的谋反性质不同,李承乾属于“胎死腹中”,并没有真正发动。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世民对李承乾心怀一份愧疚感,这便是李世民干的第二件荒唐之事。

他给了李承乾太子的位置,让李承乾承受着比其他皇子更多的压力和责任。

可他却没有给李承乾足够的安全感,让李承乾产生不必要的担心,最终走错了路。

人生的抉择:人性与权力

谈完李世民父子三人的谋反与被谋反,有一个问题,很明显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当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是人性更重要,还是权力总是难舍?

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回归文章。

首先,从李承乾的角度角度来看,从一个备受宠爱的储君到谋反遭贬,他的经历很明显地佐证了一个观点——脱离了人性的权力,带来的往往是伤痛,而不是欢愉。

李承乾本就是太子,只要安分守己,太子之位始终是他的。

只是,他终究选择了一条必败的道路。

其次,拿李泰来说。

在李世民这里,李泰可谓是“宠冠诸王”,李泰要什么,李世民就给什么,最终这样的宠爱膨胀了李泰的心,他开始肖想太子之位了。

其实,当他开始借着宠爱而肖想一些自己不该拥有的东西时,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李泰随后被贬。

当然,在这两个反面例子之后,我们还不能下结论说,人性大于权力。

毕竟,结论往往需要正面证据的支撑。

在两位以人性换权力的皇子接连被贬后,不争不抢的李治显露在李世民的眼前。

贞观十七年,李治被立为皇太子,李世民去世后,李治即位。

李治即位后,对哥哥李泰很好“车服羞膳,特加优异”,在李泰过世后,给了他很多的陪葬品,还请来禅师为他祈福。

这种正反对比之下,人性和权力该如何取舍想来已经很明了了。

权力,如同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人性又往往被权力裹挟。

喜欢权力没有错,只不过,“君子爱权,取之有道”,不要为了一时的享受,丢了一世的心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贞观   王朝   世仇   外祖父   隋朝   庶民   太子   权力   人性   儿子   两个   孩子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