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站铁路枢纽建筑设计解读

1 工程概况

广州白云站位于广州中心城区西北部,即白云区南部既有京广铁路棠溪站北场处,距广州站约5km,距白云新城约2km。

白云站是办理普速、高铁、城际等各类客车的城市中心站,将为下步广州站改造提供过渡条件。旅客最高聚集人数为15000人,高峰小时客流量15364人,为特大型站。

白云站占地面积为21.37hm²,站房总建筑面积约45.3万m²。

站场涵盖白云站、广湛场、广清城际场三场合一,共11台24线。其中,国铁车场站台长度550m,城际场站台长度210m,站台宽度15.4m。550m长站台以采用车场架空型式为主,局部路基至站台端部,城际车场架空范围同国铁场。站场还设有行包地道一座。

广州白云站的建设将铁路站场上盖开发、城市交通配套设施、站房周边城市开发融为一体,如图1。

图 1 广州白云站方案鸟瞰图

2 项目设计

广州白云站工程设计2019年方案中标进入实施方案设计,2020年9月完成施工图设计,2020年10月10日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初竣工。

2.1 共建共享站区规划

广州市以广州白云站规划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周边城市更新,将整个广州白云站站区及周边地区约793.7hm²划定为一个规划优化范围,并重新定位为站城融合综合发展区。

广州白云站位于城市既有建成区,用地现状为有既有京广铁路南北向穿越场区,场地内铁路西侧多为民居、厂房,铁路东侧为城乡结合部,多为村民的民居;涉及棠溪村、潭村、小坪村3处城中村。

为了实现共建共享统筹推进城市更新的目标,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强调以白云站为核心,以居住、商业商务用地为主的综合型城区。依托白云站综合交通枢纽+周边五个地铁站点,形成“一枢纽、五发展极”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依据白云机场限高,最高点控制为150m。

整个片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出行结构,规划引入6条轨道交通线路,在广州白云站地块内呈“工”字形布置,可疏解白云站约50%的客流量,如图2。

图 2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示意图

站房周边的规划区域道路构建“高架疏解环+井字放射线”区域道路交通疏解系统。其中,规划铁路东路以地面道路形式下穿白云二线、棠槎路主线,同时从白云站建筑东侧内部穿过。

整个片区除规划地铁站外,还规划配套公交站场、出租车场、公路客运站、小汽车停车场、旅游大巴停车场等交通衔接设施。除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站集中布置在站房主体下方,其余各类交通衔接设施环绕站体进行布局,布局采用以站房为核心的“方—圆—方”图底关系布局,其中“外方”为城,“内方”为站,实现站区枢纽交通无缝换乘。

铁路车站不仅居于枢纽整体布局中心,也是整个片区的核心,综合开发及各类配套设施环绕布置,形成向心关系。角部塔楼及上盖开发根据复合功能设置办公、酒店、公寓等功能,利用慢行环将城市功能串联起来并渗透到车站内部,打造出既融又分、共建共享的站城融合模式。

这种以站房站区为核心的规划优化方案,为白云站建设与城市建设发展能快速地统筹推进创造出良好的基础条件。

2.2 管道式立体交通组织

作为既融又分的站城融合模式的高铁客站枢纽,交通组织及流线设计时充分考虑新模式下的客流、车流特点,也是设计中关注的重难点之一。

车站外部道路交通建设立体高架道路系统,衔接周边高快速路系统,实现车站交通的快进快出。

公交枢纽采用“北进北出,南进北出”组织模式,主要通过白云二线高架进入枢纽,通过石槎路、铁路西路等地面驶出枢纽。

长途客运站采用“北进北出、南进南出”组织模式,主要通过白云二线、棠槎路等地面、高架进入客运站,通过小坪东路、铁路东路驶出客运站。

旅游大巴主要采用地面进出组织,通过石槎路、棠槎路、白云二线进入,通过石槎路、铁路东路和铁路西路驶出。

出租车采用高架层落客,地库蓄车、上客,通过白云二线、棠槎路等进入,通过小坪东路、石槎路、铁路西路等道路驶出。

社会车主要通过白云二线、棠槎路,进入南北向高架落客区,落客后通过转换立交疏散到周边高快速路。

车站内部流线整体采用上进下出,辅以线下换乘及快进系统模式;车站客流由城际、高铁和普铁旅客三部分组成。

普速旅客等候时间长、人流易大量聚集;高速旅客等候时间短、人流流动性大;城际旅客以通勤需求为主,要求与城市交通接驳换乘时间短。

客流需求不同对进站候乘的需求就会不同,结合城市配套交通的布置,站房在出站层设置了下进系统,对高架层的上进系统进行补充。

进站旅客利用上进系统和下进系统进站乘车;上进系统着重服务于有长时间候车需求的高铁和普铁客流;下进系统则实现地铁与国铁的接驳换乘和国铁与国铁、国铁与城际的中转换乘,着重服务于通勤客流、半小时内快速进站的急客。

出站旅客检票出站后,通过中央出站通廊经由四角的垂直交通核换乘到地铁、城际、公交、长途大巴、出租车、小汽车或者网约车换乘离站。

站区枢纽采用以四角交通核为单元的管道式无缝换乘,换乘客流流向单一,各交通源客流互不干扰且换乘距离短,能满足换乘量比较大的情况。

2.3 灵活可变功能布局

广州白云站站房由四角进站广厅,光谷空间,高架进站候车厅,东、西线侧站房,线下进站厅,城际出发到达厅,出站厅等组成。

同时,车场上方设上盖平台,旅客集散广场(也称“呼吸广场”)、高架落客车道以及盖上开发平台和综合体;车场下方设停车场及城市人行通廊。

站房主体建筑层数共三层,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局部设夹层,地下二、三、四层为与地铁合建部分,如图3。

图 3 广州白云站垂轨向剖切透视图

2.3.1上跨车场的呼吸广场

广州白云站车场将城市空间割裂开,限制了城市空间的东西联系。

站房通过上跨车场的呼吸广场来缝合地块空间,打破传统设计思维,将原站房雨棚空间替换为城市旅客集散平台,将车场两侧地块联系起来,为高架车道与站房之间留出组织旅客进站、应对大量旅客集散的缓冲区域,在火灾发生时作为消防扑救空间,在城市庆典时作为城市舞台空间。

将站与城的界面模糊化,空间利用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很好地解决了枢纽空间的弹性需求问题。

2.3.2立体维度的城市东、西广场步道系统

广州白云站地处广州白云区中心城区,周边发展较为成熟,用地紧促,可提供给车站的城市广场用地面积非常有限,中心城区的特大型交通枢纽都需解决用地紧促和突发情况下客流拥堵的矛盾。

站房在设计上提出了立体城市东、西广场步道系统,利用立体步道系统将城市站前广场(即城市东、西广场)、站房、周边配套开发、车场上方的呼吸广场串联起来,将出站层、站台层、站台夹层、高架层,乃至上盖开发平台通过竖向系统贯通,将狭小的城市东、西广场进行了立体扩展和延伸。

车站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的界线不再明显,打破了传统平面画圈围栏式的布置,突破了空间容纳限制,配以城市智慧管理平台的搭建,提供有组织的分层疏导客流的硬件条件,将大大提升疏散效率;同时,为城市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新鲜面貌。

2.3.3四角进站+线下进站+腰部落客

四角进站系统,即社会车、公交、长途车、地铁等不同交通方式都设有各自管道化的车行流线和停泊设施,旅客们自然便捷地分流至总体布局的四角,统一取票(电子客票时无)、验证和安检进站。

一进站模式保留了端部进站服务管理设施集中、高架候车室空间使用效率高的特点,同时化解了端部进站会引起客流过于集中拥堵的问题。

线下进站系统,可以灵活地应对不同旅客需求,也预留了远期站房与城市功能进一步融合接驳的条件。

腰部落客,有着机动车道社会车落客面长、不占用主要城市立面的优势。

四角进站+线下进站+腰部落客三者的结合,是对进站客流组织模式的一次大胆尝试。

2.3.4“光谷”共享交通空间

该空间位于站场中部的东、西两侧,处于站房与城市衔接部位的中心地带,是交通核心空间(如图4),搭建竖向交通联系,将高架层、出站层主人流集散的两个空间直接联系,站内与站外空间融合延伸。

图 4 光谷共享交通空间示意图

同时将室外阳光引入地下空间,为枢纽内的旅客明确方位导向,这一创新主要用于引导枢纽的地铁客流进站。

2.4 首创站场上盖开发

铁路客站地区是聚集人气和具有使用价值的城市区域,铁路的上盖开发,再造用地空间,充分集约资源,就成为了站城融合模式的站区枢纽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广州白云站站场上盖开发是全路第一个上盖开发概念的提出者,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产城融合持续升级的背景下,白云区城市更新需求的新时代产物。

上盖综合开发位于车场上方的高架夹层平台,两侧开发总建筑面积约为17.8万m²,主要功能为商业和办公,配建有地下停车场。整体造型方案采用退台式的布置,如图5。

图 5 整体布局空间形态示意图(蓝色部分为上盖开发)

考虑到场地周边白云新城商圈业态齐全,广州白云站上盖开发主要以商业Mall+商业街的形式构成,在经济实用基础上,注入艺术元素,依托铁路、地铁的出行优势,打造有活力的高效轨交社区。

上盖综合开发交通组织以绿色出行为主导思路,利用广州白云站综合交通枢纽这个平台,引导人流来往以公共交通为主,通过立体维度的城市东、西广场步道系统和周边配套开发的交通核与上盖平台融合衔接。

2.5 富有地域文化建筑造型

作为交通建筑功能属性的铁路客站,同时作为每个地区独一无二的建筑类型,对城市文脉的提炼,体现地域特色,又是铁路客站不可忽视的建筑属性。

白云站不仅仅作为“城市大门”,更应该演变成为新的“都市中心”,白云站及站区枢纽的整体造型也是重要设计课题之一。

站房外形采取了“云山珠水,木棉花开”的建筑意向,方案以展现广州城市名片与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为核心构筑标志性的城市形象。

实体为山以舒展起伏的建筑形态与不同标高层层叠级的绿色平台隐喻白云山;虚体为水—以建筑内流动的光线与渠化的交通人流寓意珠江水静静流淌生生不息;建筑中的光谷成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空间,光谷中片片墙体弧形延展至屋面,营造出木棉花开的美丽形态,为候车室隔绝东、西日晒。

站房体量形态简洁大气,向外融合周边城市,向内呈环状围合出中央如公园一般的车站环境,充分展现花城之美。

2.6 饱含红色传承装修装饰

白云站装修风格沿用建筑整体风格并结合大湾区的地域文化,以“诗意颂云山,木棉传赤色,画卷展岭南,珠水连四海”为设计文化性主题,使之成为山美、水美、城美、站美,形成站城一体、内外统一舒适的“城市客厅”。

室内装修主体从“以舒展起伏的形态与不同标高层层叠级的绿色平台隐喻白云山”“以内流动的光线与交通人流寓意珠江水静静流淌生生不息”“木棉花开的美丽形态”这些地方特色、区域文化、城市文化整合提炼设计元素,运用在站房室内天花、墙面等装修中。

3 结语

广州白云站建筑设计在传承和创新中努力探索,提炼粤、港、澳三地文化、生活元素,寻求铁路客站与城市和谐共存的方式,将打造首个“站城融合”新城市形态的站房枢纽工程,秉承根植于建筑本体、环境融合和永续发展,将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结合成和谐统一的建筑整体,系统提升站房品质,统筹推进周边城市更新,改善城市品质,将使广州白云站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融合发展的高效、绿色沟通桥梁之一。


本文转自《铁道经济研究》——探索大湾区站城融合铁路客站枢纽建筑设计—以广州白云站为例,作者黄智勤;仅用于学习分享,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枢纽   铁路   广州白云   车场   客流   旅客   建筑设计   交通   城市   系统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