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赵清阁,与老舍相约跳江,结果:老舍投了湖,她终身未嫁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小风谈史

编辑|小风谈史


前言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社会风起云涌的变革时期,老舍这位家喻户晓的作家,其才华无人不晓。鲜有人知老舍与赵清阁曾经相爱过。他们的感情轨迹充满了诗意与悲情,也映射出那个时代男女关系的复杂与艰难。

这段感天动地的爱情,因种种原因无果而终,老舍最终选择了结束生命,而赵清阁则一生未嫁。虽然时间已逝,但那悲苦美丽的爱情,依然触动着后人的心。

一、文学巨匠老舍的不凡人生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一个满族护军家庭。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絜青、鸿来等。当时正值八国联军入侵,他的父亲不幸阵亡,家境一落千丈。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只能出去洗衣服度日。小老舍常年饥饿困苦,身体瘦弱。

9岁那年,得到一位刘姓恩人资助,老舍才得以进入小学就读。在学业上摘得桃李,他又顺利升入北京师范大学,并凭借刻苦功夫成为了校长器重的心腹。19岁那年,老舍就被保荐担任了一所小学的校长,可见其过人的才能已初步展露。

25岁那年,老舍受聘赴伦敦大学任教,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在异国他乡,老舍专心研读大量西方著作,又不管三餐简陋,大量国外俸禄都用于购书,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4年后返回中国,他将自己的藏书也一并带回,为日后创作积累丰富营养。这段在伦敦大学的经历,不仅丰富了老舍的知识库,也开阔了他的国际视野,对他日后成为文坛巨匠具有重要影响。

回国后,老舍积极投身文学创作。他善于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为蓝本,融入个人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呈现出独特的文学价值。他锐意观察生活,涉猎广泛,善于发现一般人容易忽略的细节。他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细腻入微,语言文字则明快流畅,富有节奏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老舍一生发表过大量优秀作品,其中尤以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最为脍炙人口。这部作品生动地刻画了背井离乡在北京打工的青年祥子的形象,折射出低层小民在旧社会遭受的痛苦与屈辱,展现了老舍具有深刻社会责任感的一面。《骆驼祥子》的出现,不仅奠定了老舍在文坛的地位,也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真正扎根平民生活的先河。

老舍一生坚持创作,被誉为“文艺界的劳模”。他使用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新中国文艺事业建设,是新中国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的第一人。可见,他不仅有敏锐的文学触觉,更是一位积极入世的文学工作者。

晚年的老舍继续笔耕不辍,但是他留给后人的丰厚文学遗产,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的星空中。老舍用他的文学光芒温暖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二、胡絜青和老舍的婚姻故事

1905年,胡絜青出生在一个满族世家,父亲是三品参将,家境殷实。她从小就对文学绘画情有独钟,获白涤洲先生赏识,成为他的入室弟子,精通书画,尤其擅长中国画,有“才女”之称。1925年,胡絜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

大学期间,胡絜青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女同学创立了校园文学社团,经常举办文学讲座和创作活动。1930年,25岁的胡絜青通过共同的朋友孔东梁结识了31岁的老舍。老舍这时已经小有文名,他的才华给年轻的胡絜青留下了深刻印象。

两人一见倾心,老舍开始频繁地前往胡家作客,和胡絜青畅谈文学理想,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1931年,老舍正式向胡家提亲,胡母看中了老舍温和大方的性格,欣然同意这门婚事。同年,老舍和胡絜青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婚礼。

婚后,夫妻两人携手来到山东济南。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国文学,胡絜青则来到济南女子中学担任美术教师。两人常常沿着南运河散步,欣赏历史名胜,汲取创作灵感。这一段济南生活,是他们关系最为甜蜜的时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打响。老舍毅然决定南下重庆,加入左联,投身战争文学创作。临行前,老舍不舍地对胡絜青说:“我的青絮,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和孩子。国难当前,我不能袖手旁观,必须奔赴前线,为国尽力。你一定要保重身体,我们定会再见面的。”

为支持老舍投身抗战,胡絜青毅然放弃了自己热爱的绘画事业,独自留在济南,照顾着3个年幼的孩子和公婆。日军占领济南后,生活日益艰难。胡絜青带着一家老小,四处躲避日军的搜捕,最终设法逃到北平,改名改姓,才保住性命。

在北平,胡絜青一手支撑起这个家,独自承担起生计和教育孩子的重任。为了谋生,她白天在一家女子中学当代课老师,晚上还去饭店打零工。家里连煤油钱都成问题,她只能在晚上点上一根蜡烛照明。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打倒胡絜青,她始终相信老舍会回来,以乐观适应的心态面对一切艰难。

日子一天天过去,胡絜青始终关心着老舍在重庆的情况。1944年,老舍终于在重庆得知家乡沦陷的噩耗,他立即动身北返,穿越战火,和胡絜青在北平苦中作乐地重逢。

胡絜青用自己的付出和忍耐,守护着这个家。在那动荡的年代,她以无私的大爱支撑起这段姻缘,成就了一段传奇爱情。她和老舍互敬互爱,彼此扶持,共同走过了生死与共的岁月,书写了一曲坚守不渝的爱情之歌。

三、命途多舛的才女赵清阁

1914年,赵清阁诞生于河南信阳一个普通的官僚家庭,祖辈中有清朝举人,也有进士,家境富裕。5岁那年,赵清阁的母亲不幸早逝,她被送到舅舅家寄养。舅舅一家崇尚旧式教育,赵清阁在此受到熏陶,奠定了深厚的国学根基。

8岁那年,赵清阁如愿以偿进入河南省立女校就读。赵清阁的父亲很快又续弦娶妻。新来的继母不喜赵清阁,父亲也疏远了她,唯有年迈的祖母时常关心。

在学校,赵清阁的文学才能为老师所发现,得到了悉心培养。文学成了她寄托心灵的港湾。五四运动时,新思想启迪了赵清阁,她渴望决绝封建家庭,主宰自己的人生。

15岁那年,赵清阁偷听到父亲打算让她退学嫁人,她担心自己的前程被断送,在祖母支持下,暗自离家出走,带着四块银元投奔亲戚。离家出走对一个15岁的女孩子来说绝非易事,但赵清阁为了自己的前程和梦想,鼓起全部勇气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

出走后,赵清阁过上了辛苦的生活,失去了家里的经济支持,她只能通过各种方式谋生。白天,她会去一些报社杂志做校对、录入工作,晚上则靠给人补课赚取辛苦费。住宿方面,她寄住在亲戚家中,条件十分简陋。赵清阁没有气馁,仍然努力完成学业,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奖学金,这为她的学业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亲人的鼓励下,赵清阁最终完成了高中和大学的学业,并顺利毕业。大学毕业后,赵清阁选择了自己热爱的文学写作事业,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初期,她的作品反响平平,但赵清阁没有放弃,继续笔耕不辍。

后来,她的小说《灯火阑珊处》一举成名,声名鹊起,成为新生代作家中的佼佼者。多舛的命运没有击垮赵清阁,她以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成就了作家的梦想。

四、三人的情感纠缠

1937年,抗战爆发,赵清阁主动请缨,前往武汉参加文艺界爱国救亡活动。在爱国主义召唤下,她重新找到人生意义。在武汉文艺界爱国抗敌协会,赵清阁认识了协会常务理事老舍。

两人一见倾心,赵清阁成了老舍的秘书,两人还合作出书。他们维持着暧昧关系,但老舍已有家室。1943年老舍妻子得知后追到重庆。

面对这场纠葛,赵清阁选择退出。她前往上海,开始反思这段感情的轻率。尽管老舍再三表达重归于好的愿望,但赵清阁拒绝了。她把自己和老舍的故事写成小说《落叶无限愁》,表达了作为女性对伦理道德的思考。里面陈灿告诉邵环“或许唯有一同投河,才可以逃离这个现实”赵清阁在书写这段文字时,并没有想到这段文字竟然真的成真了。

后来老舍投湖自杀,赵清阁终身未嫁。赵清阁这辈子都无法摆脱这段感情,1999年,赵清阁在上海病逝。临死前把老舍留给她的所有信件都烧成了灰烬,也把这段无果的爱也烧成了灰烬。

虽然这段感情以悲剧收场,但赵清阁并未就此放弃文学创作。在她那崎岖曲折的人生道路上,文学创作是她的精神寄托。她用一生践行着对文学的热爱,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独立女性应有的精神面貌。

结语

爱情本就充满矛盾和挣扎,我们又岂能要求它毫无瑕疵?或许老舍的爱情故事提醒我们,在感情里保持谦卑与宽容,学会珍惜当下,才是长久相守的秘诀。

爱一个人,就要让她自由,爱这个世界,就要包容它的不完美。当我们老去,回首往事,又何必悔恨曾经的选择。重要的是,我们尽全自己去爱过去生活过。这已是此生最美的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老舍   北平   满族   济南   重庆   才女   民国   学业   父亲   人生   爱情   文学   赵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