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考生,抱着一麻袋的馒头参加殿试,康熙:状元就是你了

前言: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千百年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考中佳绩,功名就可达到,这对仕途上的读书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来自江苏徐州的43岁读书人李蟠,为了实现出仕梦,苦读多年,终于在1697年赴京赶考。

一、三代书香,成就一生理想

李蟠出生于江苏徐州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李敬是明朝的一名举人,曾在张居正的推荐下出任过知县。李敬热心公益,政绩卓著,村民都称他“青天良相”。李蟠的父亲李达则是南明时期的一名拔贡,当年李达随隆武帝在各地奔走,虽然生活艰苦,但他始终忠心不二,不愿投降清廷。

李蟠从小耳濡目染书香气息,不仅自己好学上进,还经常听父亲回忆先人的事迹。李达总是感叹道:“你祖父当年若能高中进士,必定能在朝堂上做大事。我们李家虽然世代忠义,却苦无大志之才,你一定要为祖上争气啊!”

于是李蟠立志有朝一日要中状元,为这个家族争光。但前途并不顺利,36岁时李蟠才终于高中秀才,38岁成为举人,获得了进京会试的资格。如今已经43岁的他,看着考棚里仍然年轻的竞争对手,内心十分焦虑。他知道如果这次再次失败,自己的状元梦恐怕就要破灭了。

二、三年苦读,决心进京赴考

当时的科举考试异常艰难,会试更是关系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李蟠为了这次殿试,在家乡闭门苦读了三年。他每天早起温书,勤于思考,将各类典籍翻阅滚瓜烂熟。邻里都说李蟠已经变成一个“书呆子”,整日与墨本为伍。

三年后,李蟠认为自己已经充分准备好了。他知道会试过程枯燥辛苦,自己这个大胃王最怕饿着发挥不了实力,所以特意带了36个大馒头作为干粮。这已是他许久积蓄的家当了。

出发前一天,李达特意为儿子准备了一场丰盛的餐宴,邀请村中的乡绅前来为李蟠饯行。一张张熟悉而又关怀的面孔出现在李蟠眼前,让他倍感温暖。祖父的遗言,父亲的期盼,还有乡亲们的殷殷嘱托,都成为李蟠赴考的最大动力。

三、秉烛夜读,竭尽全力以赴

殿试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李蟠盘踞在狭小的考棚里,一口气写了三天三夜,直到最后一刻才放下笔杆。为了保持高度集中,他甚至顾不上睡眠和饮食,只拿起馒头匆匆塞入几口填饱肚子,然后继续编撰文章。

原本准备充裕的三十六个馒头不知何时已所剩无几,饥肠辘辘的李蟠顾不得规矩,竟向监考官要食物充饥。监考官哂笑道:“你这样的‘饿货’,想要状元不易啊。”李蟠不甘示弱道:“我一定会让你见识到我的真正实力!”

这事很快传到皇帝康熙的耳朵里。康熙哈哈大笑,这考生也太了,带了这么多馒头都不够吃?当即传召李蟠进宫觐见。

四、龙椅前方,稳重回答生涯关口

李蟠穿着白色普服,拘谨地站在龙椅前。他长相平平,身形略显臃肿,丝毫不像一个学富五车的高材生。康熙上下打量他,心中颇感疑惑。

为试探李蟠的真才实学,康熙向他提出了许多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李蟠不卑不亢地答对了每一个问题,凝重沉着的样子和方才判若两人。他语调平和而深沉,并引经据典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康熙大感意外。

一个小时过后,康熙听后大悦,心想监考官们没有出错,此人确实学富五车、政通人和,非常合适传国承道的重任。当下就决定破例提前钦点李蟠为头名状元,不用再等常规过程。

五、进翰林后,注定考场风波

从此,李蟠的命运发生了巨变。他顺利进了翰林院做编修,尽显学问之才。朝中公卿们争相拉拢,想要得到这位新贵的支持。因为当年考试带馒头的事,朝野上都给了他一个外号“饽饽状元”。

三年后,李蟠担任了一次乡试的主考官。他秉公办事,严格规范,坚决杜绝一切舞弊行为。考场上十分严肃,有几名大官的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竟然考试不及格,引起了权贵们的不满。这些权贵找到关系网,想要扳倒李蟠这个难啃的硬骨头。终于,有人捏造事实诬陷李蟠在考场收受贿赂并弄虚作假。还伪造了“目击证人”,向朝廷告发李蟠的“罪行”。

六、重考昭雪,仕途潮起潮落

康熙震怒,立即组织重新考试,安排内廷大臣监考。考试后证实李蟠清白无辜,那些未及格的子弟确实是靠实力不够。然而朝野对这位“吃货状元”的非议已有定论。不久,李蟠以“监考失职”为名被革去职务,发配宁夏三年。

三年后,李蟠回到家乡,再无当官的心思。他在村中修建起一座小楼,与书画为伴,过起寂寞的生活。父亲李达也已去世,母亲一个人守着老宅子,时常想念着儿子。李蟠偶尔写些文章以自娱,村人都说他“吟诗作对黄昏后”。

七、退隐田园,泛舟古渡看落日

一次,康熙南巡经过徐州,特意去看望李蟠,希望重新起用他的才华。可李蟠早已看破红尘,坚决推辞道:“臣愚钝,无能为国家效力。”

从此李蟠在家乡度过了余生,以种植园艺和写作自娱。他时常一个人泛舟于田野古渡,远眺天际,看着夕阳沉入江水,心境达到前所未有的平和。村民们见了他,都主动上前寒暄,毫无官员的架子。

直到74岁那年秋天,李蟠在小楼里笑着与世长辞。临终前他没再提官场得意,只留下一纸遗书,交代后事与儿孙教育。为其正名洗冤的,要等到八十多年后一位徐州巡抚提起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结语

李蟠的一生是科举制度光明与阴暗交织的写照。一麻袋馒头成就了他の青云之路,也让人看到知书达理者终究难逃人言与算计。时至今日,看似平凡的馒头依旧饱含人生之思考。

但愿天下学子都能守正不阿,不畏强权,坚持自己的学问与理想。即使经历风雨,也要保持那颗朴实赤诚之心,坚持自我,最终达成人生的真正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殿试   状元   馒头   康熙   会试   科举   麻袋   祖父   清朝   考生   年后   父亲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