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宁宗一,“三不两无一财富”,南开园里73年……

9月10日教师节这天,南开大学的宁宗一、冯尔康、崔国良、焦静宜等四位老人,参加了由严修研究会和张伯苓研究会在天泽书店举办的图书签售与义卖活动。义卖所得将用于支持两个研究会建设及“南开校友口述史”等相关项目。

四位老人中,年龄最大的宁宗一今年92岁,在南开大学度过了73年。宁宗一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但是这次他说一定参加,“教师节,不能忘记当年为学校作出贡献的那些伟大奠基者。”

从1950年进入南开大学读书至今,73年时间里,宁宗一一直在南开大学这片土地上学习、工作、生活,成为历史见证者和学校的传奇。而他觉得,无论何时,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己的那些学生。

(前排右三为宁宗一)




1950年结缘南开

1931年,宁宗一(原名甯宗彝)出生在当时的北平。一家八口全靠父亲宁伯龙教书、做摄影记者、当小职员维生。北平沦陷后,父亲失业,一度靠卖字为生。宁伯龙精通蝇头小楷,字写得非常漂亮。2023年2月宁宗一将父亲早年手书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珠玑集》捐献给了首都博物馆。1938年过年时宁宗一家中几近断粮,靠着父亲密友送来的半袋面才得以包素饺子过年。当时中国人被无端欺负是常态,一天放学回家路上,年幼的宁宗一被日本小孩群殴。

(首都博物馆的珍藏证书)


宁宗一和南开大学的渊源,今天看起来充满了传奇色彩。

最开始的时候,宁宗一被保送燕京大学,但是没能通过学校新闻系的复试,之后参加了高考。当年的高考只考一次,可以报考不同地区的学校。宁宗一当时全心想离开北京,就没有报考北京的学校,而是报了东北联合招生、华北联合招生、华东联合招生。成绩出来后,宁宗一的数学只有20分,在当时这是很常见的分数。最开始8月份的时候,他被东北联合招生中的哈尔滨外专录取。但他在学校一共待了15天,发现自己不适合学俄语,“因为发音打不出来俄语里的嘟噜”。

正在郁闷之中的宁宗一,一天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原来是被南开大学录取了,而且是自己喜欢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年轻的宁宗一立刻和学校表示要去南开,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得到允许,经过几次反复最终得到了学校的放行。1950年9月宁宗一进入南开大学,从此开始了73年的南开缘分。

1954年7月,宁宗一在南开大学毕业,毕业时年轻的他还是想着去当记者,但是没能实现,被分配留校任教。从此他走上讲台,开启了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他先后在历史系、外文系、中文系、东方艺术系等教授中国文学史、戏曲史、文艺写作、古典美学等课程。从此,新闻界缺了一个好记者,教育界却多了一名好老师。

(宁宗一当年编号第1号的毕业证)


觉得自己是好老师,不是好的读书人

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宁宗一却总是保持着读书人的低调和教书人的热情。来到宁宗一的家中会发现,这里除了简单的家具之外,到处都摆满了各种书籍,而当被问起,这些年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的时候,宁宗一的回答是:“我的学生。”

从教几十年,教过了多少学生,已经很难统计。但是宁宗一始终觉得“学生,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学生接受你,喜欢你,这就好;学界承认你,也可以心满意足了!”

为了给学生上好课,宁宗一每次都要严谨地做好备课工作,每节课前要准备出3000字以上的讲稿,而且一上就是连续3节,准备的讲稿在一万字左右。经常是夜深人静,妻儿都已经入睡,宁宗一仍在为第二天的课堂做准备。这些讲稿都被老人精心地保留了下来,成为自己和学生之间最坚实的纽带。“好多学生都已经不在了,但总是能回忆起他们的面容。”而因为长期需要伏案写讲稿,宁宗一的颈椎病一直没好。

南开73年,宁宗一总结为有“双重动因”,即上有诸多恩师的严格教诲;下有无数同学的支持。他说,73年自己没有干过别的工作就是教书;73年没有换过任何地方一直坚守在南开校园。“做一名教师就是我的所爱!”

认真备课,与学生们实现教学相长之外,几十年的教学工作,让宁宗一养成了声如洪钟的嗓音。当年讲课的时候,几百人的大教室,坐在任何一个角落里,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在最近的一次讲座中,年轻的主持人也不由得说到,宁老的嗓音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也深感佩服。

(宁宗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课堂讲稿)


虽然家里到处都堆满了各种书籍,图书馆也是老人之前最喜欢去的地方,但宁宗一常说,自己是一个好老师,但不是一个好的读书人。这是因为他总觉得自己读的书不够多,不够精,与那些真正搞学问的大家有着很大差距。

除了教学,学术研究也是宁宗一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从1954年发表的《红楼梦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开始,一直不断发表各种学术论文和书籍。1961年协助当时河北大学教授顾随先生编写教材《宋元文学作品选》开始,之后几十年一直笔耕不辍,专著频现。在古代小说戏曲领域,《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武侠小说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着深厚的造诣。

1996年10月,任教42年后,宁宗一从南开大学退休,之后又被返聘,以及在天大等其他高校任兼职教授,教书育人笔耕不辍。



(宁宗一的部分书籍)


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学生

南开大学西南村一栋老式居民楼里,宁宗一的家在二楼,没有电梯,老人每次都是自己上下楼。生活平静而恬然,老人烟酒茶都不爱好,平时基本只喝白开水,偶尔喝喝菊花茶。

宁宗一快人快语又单纯爽直,除了读书,老人还喜欢中国传统的玉,脖子上戴着一块新疆的和田玉,通透而润泽。

(南开大学以往的校徽)



一辈子教书育人,宁宗一对自己的老师们感情深厚,七十几年前教过自己的老师的名字,彭仲铎,李何林、朱维之、王达津、张清常、邢公畹、杨佩铭、张怀瑾、孟志孙、华粹深、朱一玄、陈介白、王玉章等至今仍能脱口而出,而且对这些老师当年教授的课程也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而在学术上对自己有深刻影响的吴组缃、何满子、王利器、何其芳、徐朔方、王朝闻等前辈同样深切思念。对于华粹深、许政扬等先生更是感恩至今,“比如华粹深先生的人格精神对我们的影响,他是过去的贵族出身,但身上看不到任何旧社会的习气,心灵永远是纯真的,用身体力行去给我们这些学生最好的教育。”

92岁,见证过历史,也见证了学校的变迁,至今还经常有学校老师来向宁宗一请教学校的过去,“中文系到底算是哪一年正式成立的?某某已故老师是如何来到南开的?”这时候宁宗一总是严肃地表示,“一定要记住这些历史,这些为学校奉献的故人,他们在学术上有成就、人格上有风骨、社会上有盛名,绝不能忘记他们作过的贡献。”

(宁宗一老人自己晾衣服)


92岁,宁宗一对人总是极其真诚,面对比自己小几十岁的后辈,也经常以某兄来称呼对方;92岁,当有人问起宁宗一认识、交往过的社会名人时,宁宗一往往一带而过,而更喜欢谈那些名气不大,却有着高尚灵魂、丰富精神的老先生。

92岁,每当有人称呼宁宗一为“大家”“先生”“知名学者”的时候,他却总要纠正,自己离那些真正的“大家”差得很远,在他们面前自己永远是后进。

92岁,宁宗一有自己的三不主义,“不体检、不过节(包括生日)、不刻意养生”,拖地、煮粥、晾衣服,这些日常活计都自己动手。

92岁,宁宗一仍然谨记着当年李何林系主任的教导:“无愧于心,无愧于人”;92岁,宁宗一说,自己拥有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获得的财富,这份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显其珍贵,这就是教书岁月中,拥有我所爱,也让我被爱的无数学生!

津云新闻记者 彭俊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6

标签:南开   北平   南开大学   财富   讲稿   读书人   当年   老人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