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祛腐生肌散在肛周脓肿围手术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如何?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更能方便随时回来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中医认为,肛痈的发病多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腻之味,或肌肤所伤,毒邪内侵,瘀血凝滞,经络不通,或因情志不和、房事不洁、起居失常导致肺脾肾三脏受损,湿热乘虚下注肛门,热毒蕴结,热盛肉腐所致。

祖国医学对肛周脓紳的研究

祖国医学中将肛周脓肿称之为“肛痈”,归于“痈疽”一类。关于“肛痈”的记载,最早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痈疽》篇中便有详细的记载,其中提到“痈疽发于尻,名曰锐疽。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此处“锐疽”“赤施”指的就是发生在肛门附近的痈疽。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历代医学家对肛痈进行了不同命名,如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记载“夫悬痈者,此穴在于谷道之前,阴器之后,又谓海底穴于”,此处记载的“悬痈”即为肛痈。

清代爱虚老人所著《古方汇精》中曰“突生肛痈肿痛,若离寸许,名偷粪鼠。若生于谷道前、阴囊后,名骑马痈”,所记载“偷粪鼠”、“骑马痈”均指肛痈。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记载“七曰肛内痈,俗名盘肛痈”,将发于肛门部位的痈肿命名为“盘肛痈”。此外还有根据发病部位命名为“涌泉疽”“穿裆发”“上马痈”“下马痈”等。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记载:“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这是对于“肛痈”的病因病机最早记载。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指出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是导致热盛肉腐成脓的主要原因。

现代医学对肛周脓肿的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肛周脓肿可能因细菌感染或肛门周围独特的组织生理结构而造成,其中肛腺及肛腺导管以及肛隐窝都有可能会被病毒入侵,进而引发肛周脓肿现象。

关于造成该病症的原因,近现代研究学者总结出多种学说,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中央间隙学说、免疫学说、肛腺感染学说以及性激素学说等。

肛腺感染学说:

肛腺作为一种腺体,其具体位置为肛管下端、肛隐窝内,大多为多分枝管状腺或葡萄样腺泡结构,可在肛腺导管的作用下,向内连接肛隐窝,向外连接内括约肌、联合纵肌和其他肛门周边组织,常用于分泌多糖类粘液,再将这些粘液储存于肛隐窝内,可令大便维持湿润度,避免肛管皮肤受损。

肛隐窝为开口朝上的漏斗型组织,其位置在肛柱间、肛瓣后端憩室处,具备屏障功能,还可保护肛腺、避免细菌入侵机体等作用。

若大便水分过低,无法顺畅排出或者频繁排便且便质稀溏,粪便就有可能进入肛隐窝造成感染,引发肛隐窝炎,局部组织病菌借助肛隐窝中的肛腺导管存在于内外括约肌间隙中,就会引发原发性感染灶,再借助肌肉间隙内大量淋巴组织与静脉扩散到各个部位,这是局部脓肿的发病主因。

中央间隙感染学说:

该学说是埃及学者Shafik由于1979年提出的,其认为在中央间隙感染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肛周脓肿或肛瘘等病症。中央间隙的位置在联合纵肌下部及外括约肌皮下端中间,内部与括约肌间沟相邻。

中央间隙中存在许多中央腱,其组成部分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部分肌纤维、脂肪组织,借助大量纤维隔连接肛门周边间隙,对外连接骨直肠间隙,对内则与通粘膜下间隙相连,向下、向下分别连接皮下间隙和通括约肌间隙,还通过后者与骨盆直肠间隙连接。如果中央间隙被感染,致病菌会经由间隙中的纤维隔于其他部位生长,进而引发肛周脓肿。

性激素学说: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高月晋就提出性激素学说。他把肛腺定义为皮脂腺,可通过分泌性激素对其成长发育和功能加以管控,该学说认为肛周脓肿的发病人群当中大多数为男性,少部分是女性。

同时具备婴幼儿时期一过性发病,青少年时期进入二次高发阶段,老年时期回落的发病特征。肛腺的分泌功能会因性激素水平被调节而发生改变。从研究成果来看,提高雄激素和雄激素受体后,皮脂腺分泌也会随之提升,进而形成更强烈的炎症反应。

当个体有着较高雄激素时,其分泌物也会增加。但若分泌物质超过一定量,就会给病菌提供一定的繁殖条件或出现粪便被存肛窦而堵塞肛腺导管,致使细菌持续繁殖的情况。若此时的人体免疫力较弱,持续繁殖致病菌就会让周围组织被感染,从而造成肛周脓肿。

免疫学说:

在免疫学说中表示若直肠肛管下部无法维持健全的免疫机能,婴幼儿时期就很容易出现肛瘘或肛周脓肿等病症。

从相关研究成果可知,婴幼儿阶段的个体直肠肛门局部未形成完善的免疫结构,黏膜绒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生成并发挥作用,又难以分泌大量可维护肠道的SlgA、多糖蛋白复合物,导致肠道感染防御机制难以发挥最大化作用,免疫功能也难以提升,一旦被粪便内病原微生物入侵,肛门局部组织就会因感染而出现肛周脓肿、肛瘘等病症。

临床上大概3月龄的婴幼儿肛瘘、肛周脓肿等疾病频频发生、又有很大概率自愈的发病特征相符。另外,当个体出现肠结核、克罗恩病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肛周脓肿发生率也会提高。

祖国医学祛腐生肌理论

中医祛腐生肌法需在创伤处进入愈合阶段后,依据疮疡等实际情况选择外敷药膏或散剂让创面在药物的作用下出现局部组织坏死且液化的情况,令腐肉于短时间内脱落,进而形成符合相关要求的微环境,缩短创伤面愈合时间。

祛腐与生肌属于综合概念。只有祛腐才能生肌,而前者又是后者的终极目标。明代汪机于《外科理例》中也明确表示只有先让腐肉脱落才能进行后续治疗。中医理论认为“腐”即是创伤处的坏死组织,也包括手术期间由于使用电刀而造成的焦痂或修复创伤期间产生的病理性增生组织等。

《医宗金鉴》运用极大篇幅表明伤口愈合期间使用祛腐药的作用与意义。还以此为基础,借助“升丹”、“红粉”等具备提脓祛腐性能的药物研制“九一丹”等方剂来治疗刚形成疮疡时腐肉迟迟未脱落、难以生成新肉等问题。“祛腐”和“生肌”需相互连接。临床应用祛腐生肌期间,既要遵循辨证论治,又需引进整体观念,围绕创面展开辨证,调整祛腐程度,在祛腐时尽量不伤害新生肉芽组织。

如果肉芽组织可保持红活润泽,要马上把祛腐停掉,转用生肌药。

在现代医学中,生肌可解释为创伤处愈合期间生成肉芽的阶段,可细分成肉芽的生长速度与质量两大部分。在该过程中可适当应用补气活血药物,控制创面组织渗出,让豆芽组织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一般情况下,肉芽组织生长得比较快,红活润泽就意味着创面的生长正常。

从现在研究成果可知,中医祛腐生肌法的主要作用是激活创面局部MMP(间质胶原酶)、MMP(基质溶解素)金属蛋白酶%,使其保持充足活性,在短时间内溶解细胞基质、分解创面坏死组织,还可用于提高吞噬细胞胞浆内溶菌酶活性,令相关吞噬细胞的细菌或异物消化功能大幅提升。在金属蛋白酶及溶菌酶保持充足活力的前提下,局部坏死组织细胞会缩短凋亡时间,还能尽快分解坏死细胞进行分解,让坏死组织尽快脱落,达到“祛腐”效用。

祛腐生肌散简介

祜腐生肌散,其是以祛腐生肌理论为基础,基于祛腐化瘀、敛疮生肌理念制成可在肛周脓肿、肛瘘术后加快创伤处愈合的祛腐生肌粉剂或散剂。

本研究采用的祛腐生肌散源于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并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其中,最主要的药材有珍珠粉、血竭、冰片和体外培育牛黄、芒硝。血竭的主要作用是消除局部组织肿胀状况,还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等功效。


中医外科学认为血竭的多种组成部分都可以用于治疗疮疡,是非常重要的生肌药物。除了该功能以外,其还可用于加快毛细血管生长速度,令局部组织保持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加速处于受损状态组织的修复速度,并借助当中包含的总黄酮可抑制白喉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速度,形成良好的抗炎止痛效用。

珍珠粉味甘、咸,属于寒性药材,常用于安神定惊,还具有明目、解毒生肌等作用。《本草汇言》认为珍珠粉可用于解解毒,治疗恶疮或内溃破烂等症状。《本草新编》则认为如果疮毒的内毒没有被完全清除,可借助珍珠粉生肌,加快伤口愈合速度。

珍珠中含有大量碳酸钙,还有数种机物质和氨基酸。现代研究认为其中的Zn可加快核酸及蛋白质合成,让细胞生物膜结构及各方面性能维持稳定状态,缩短修复时间,让创面尽快修复。Cu可用于合成胶原纤维,再以此加快组织修复及再生速度。

从临床研究成果来看,珍珠粉不仅可以改善睡眠状况,还具有抗氧化、抗惊厥和镇静效用,经常用来美白肤色,治疗皮肤软组织烧伤损伤或失眠,口腔溃疡等症状。珍珠粉能让创面尽快生成大量新生血管,使创面在稳定血供的前提下加快愈合速度。

珍珠粉中包含的甘氨酸、丝氨酸及半胱氨酸可令创面含有更多蛋白质,令局部免疫性能增强,使胶原蛋白再生速度加快,还可缓解炎症反应,加快肉芽组织生长。

冰片是龙脑香树脂加工后制成的,祖国医学将其视为引经药,内服可泄热通便,润燥,外用则可散结消肿、清热解毒。《本草纲目》中认为冰片经常用来治疗闭证神昏或疮疡肿痛等症状。现代医学则认为冰片能让生物膜屏障保持较高通透性,加快血脑屏障开放速度、充分利用药物增强疗效,具备抗炎镇痛、抗菌等效用。

体外培育牛黄:牛黄泛指于牛体内胆囊、胆管内生成的结石,也被称为“丑宝”、“土精”。《神农本草经》把牛黄解释为百草精华,具有其他药物不具备的独特药用价值。

祖国医学则认为牛黄可以清心开窍、清热解毒,当病人因痰热蒙蔽清窍而出现的高热或惊痫抽搐等症状时,可通过牛黄的清热效用缓解症状,也常用来治疗各类疔毒、瘰疬、热毒痈疽等。天然牛黄的产量和质量都无法保障,很难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学者们才通过研究天然牛黄的药理学,借助现代生物工程科技,于体外牛胆汁内模拟牛胆红素钙结石的生理流程,在体外培育牛黄。无论是从功能,结构或形状来看,体外培育牛黄都和天然牛黄没有太大差别,还能保证稳定质量与产量,从相关研究成果可知,在体外培育出的牛黄不仅能控制急性炎症溢出,还能抑制因慢性炎症而造成的增生。

药理学研宄认为人工培育出来的牛黄能让人体肌肤的毛细血管保持相较稳定的通透性,从而形成抗炎效用,还能避免肉芽肿胀增生。该药物还能令炎症部位的SOD保持较强活力,机体的抗氧化机能被激活,体内自由基NO可释放及形成时间也会被延长,能够缓解局部区域的水肿及炎性渗出症状。

芒硝常用于消火消肿或泻热通便,如果外服能改善大便干结、便秘、小儿疳积腹胀、肠痈和各种瘿瘤病。

芒硝中含有大量水硫酸钠,如果外用能形成局部高渗环境,让局部组织不存在过多水分,对乳痈、漆疮或因湿疹而造成的肌肤瘙痒症状得到缓解。芒硝会对迷走神经反射造成一定刺激,令局部血供得到保障,还可强化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效用,加快淋巴回流,达到消炎镇痛、改善水肿等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脓肿   痈疽   创面   肉芽   牛黄   肛门   学说   间隙   局部   中医   手术   组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