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手下80万兵马,为何在国难之际袖手旁观?

左良玉是明末一位杰出的将领,他在平定农民起义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然而他与朝廷之间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对朝廷的不满和怨恨,最终导致了他在国难之际的消极怠工,甚至有人怀疑他有叛变之心。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

一、少年志向高 仕途不顺转投军旅

左良玉出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父亲早逝,由叔父抚养成人。他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却有着过人的骑射本领,对兵法谋略也有着深入的了解,对部下也很关心照顾,因此得到了士兵们的拥戴和爱戴。他从小就有着远大的抱负,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以报答叔父的养育之恩。

可惜他虽然勤奋努力,却始终没有考中进士,无法实现自己的仕途梦想。这让他感到很沮丧和失落,觉得自己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在叔父的劝说下,左良玉放弃了科举之路,改为从军为国效力。他决心通过武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二、屡立战功官职不升 朝廷不信任引发不满

崇祯元年(1628年),辽宁发生兵变,左良玉因此被革职。这让他意识到,在军旅中要想获得成功并非易事,需要更加刻苦学习武学,提高自己的内功。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专心致志地钻研兵书谋略,并且不断练习骑射技能。每当有空闲时间,就让部下与自己对练,从不懈怠,终于锻造了一身过人的武艺。这为他以后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崇祯三年(1630年),左良玉复职后被派往河南镇压农民起义军。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活捉了许多敌军首领,立下了头功。这是他在军旅生涯中取得的第一个胜利,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他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兵法,精通箭术,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在战场上立下更多功勋。为了报效国家,他还更加用心地研究兵法,并且要求部下严格训练。河南巡抚樊尚瞡对他十分赞赏,上书朝廷推荐他镇守泽州。次年冬天,左良玉与农民军多次交战,有胜有败。

三、拥兵自重屡次抗命 朝廷压制引发怨恨

左良玉虽然屡立战功,但是官职却没有得到提升,这让他心中不平。他认为自己在战场上的功劳应该得到更好的奖赏。朝廷任用太监杨进朝为督军,更让他感到不满,也影响了他的战斗积极性。

其实,左良玉心中一直对自己的官职不满意。他觉得朝廷没有充分肯定自己的贡献,没有给予自己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太监督军的出现,让他感觉到朝廷对自己有所忌惮,心中不免产生了怨气。

这一年秋天,他与同僚怀庆督抚发生了争执。对方主张积极进攻敌军,左良玉却收容了一些投降的敌兵,并没有积极追击,给了敌人喘息的机会。其实,左良玉之所以这样做,也与朝廷任用太监督军有关。他认为既然朝廷不信任自己,自己也就没有必要为朝廷卖命。

于是他开始故意怠慢军务,不再积极作战。从此以后,左良玉越来越骄傲自大,表现出拥兵自重的姿态。他多次拒绝执行朝廷的军令。崇祯六年(1633年),他与农民军激战时,突然离开战场,导致同僚汤九州陷入困境,被敌军重创。左良玉却将这次失败说成是胜利。他的嚣张气焰日益高涨,再也不听从调度。

四、平贼将军爵位空虚 朝廷赏识不足引发失望

虽然有拥兵自重等罪名,但是左良玉在对付农民军方面确实有着显著的成绩。这一年冬天,他在河南遭遇了农民军领袖张献忠的部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左良玉凭借骑射技能,连射两箭击中张献忠肩膀,张献忠从马上摔下来,受了重伤。

这次战斗让左良玉声名大振,他又一次获得了提升,担任平贼将军,并且进爵为太子少保。然而朝廷给予他的赏赐,并不能满足他的野心。左良玉心中很不满意,觉得这些荣誉与自己的功劳相比完全不值一提。内心对朝廷的不满更加深了。其实,这次追剿张献忠的胜利,是左良玉用血和汗水换来的。他日夜兼程,只为能将张献忠生擒。可是朝廷对他的奖赏却是微不足道的官职和爵位。

左良玉认为,自己这么大的功劳,本应该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重的权力。但是朝廷似乎并不打算将更大的实权交给自己。这让他感到前功尽弃,以后的努力也就失去了动力。

五、父子世袭之约不过敷衍 朝廷于我何曾有过一丝真心

然而好景不长。崇祯十三年(1640年),左良玉再次无视督军杨嗣昌的指示,自行其是。二人明争暗斗,左良玉终于在一次大战中不听命,导致战局胶着。杨嗣昌向朝廷告发左良玉故意怠战。左良玉此时部下已达数十万,实力强大,朝廷难以问罪。

为了息事宁人,崇祯帝不得不转而安抚左良玉,晋升他为宁南伯,并承诺父子世袭镇守武昌。其实,朝廷给予左良玉的承诺,无非是想稳住他的心思。左良玉也清楚这不过是朝廷的权宜之计,并无真心实意。他心中原本对朝廷就存在怨气,这使他更加确信朝廷并不信任自己。

然而晋升并未使左良玉知足。不久之后,他再次置杨嗣昌军令于不顾,导致军机大失。这次左良玉的傲慢态度终于惹恼了崇祯帝。

帝下令削去他的官职,左良玉愈加怨气冲天,对朝廷的指示更加不屑一顾。其实,这已非左良玉第一次遭到夺官之祸。朝廷对自己时而宽容时而严厉的态度,更加重了他对朝廷的怨恨之情。他认为,朝廷不过是利用自己,从未真心信任自己。

六、国难当头消极怠工 朝廷无力挽回其心

就在此时,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势如破竹,左良玉的队伍成为对抗之主力。为了鼓舞军心,崇祯帝特意拨给左良玉军队十五万两储备金。然而左良玉与李自成数次交手均告失败,由朱仙镇败退到襄阳,又从襄阳退到武昌。

崇祯帝再三催他与侯恂会师作战,左良玉仍然袖手旁观。其实,左良玉有着可以打败李自成的实力。但是他认为朝廷始终没有给足自己实权,虚与委蛇之举让他早已心灰意冷。明知国难当前,他还是选择了袖手旁观。

这样的行为,让人不禁怀疑他是否有叛变之心。有人说,他是想借此机会与李自成谋划投降。有人说,他是想借此机会向朝廷施压,要求更高的官职和权力。也有人说,他是想借此机会等待时机,自立为王。不管他的真实动机是什么,他的消极怠工,无疑给朝廷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左良玉的一生,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悲剧的故事。他有着杰出的武功和才干,却没有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却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识和尊重。他对朝廷的不满和怨恨,最终导致了他在国难之际的消极怠工,甚至有人怀疑他有叛变之心。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国难   崇祯   消极怠工   督军   叔父   袖手旁观   兵马   部下   官职   朝廷   手下   心中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