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到底有多可怕?史上最血腥的叛乱!又是如何被平定的

【版权归本人所有,搬运、转载必究】

在两宋交接时期,民族命运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靖康之难和董卓之乱。《安史之乱》所描绘的惨绝人寰故事的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

那个冰封如铁、马蹄声碎的年代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些故事又是如何引起剧变的?这场剧变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何等深重的伤痛?

在大唐天宝十四年的十一月,也就是公元755年冬天,重要官员安禄山背叛了朝廷。

他的背叛如渔阳鼙鼓,震动着大唐的根基,霓裳羽衣曲的醉人旋律瞬间破灭。从这一刻起,大唐这个巨人般的大国开始衰落,历史在此拐了一个大弯。

当时的皇帝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的英明领导者。他的能力无可质疑,能在武则天晚期那场风云变幻的风暴中稳住阵脚,最终成为皇帝,这显然表明了他的才智和胆识。

然而,当他开始沉溺于过度的自我膨胀,不择手段地娶了儿媳妇杨玉环,并逐渐疏离朝政,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生活的时候,他的统治便开始出现危机。他的统治逐渐衰落,而大唐也开始走向了衰败。

李隆基统治后期出现的问题,包括土地兼并、社会矛盾激化、藩政割据和他本人的狂妄自大,都被认为是一切的根源。

此外,虽然有人认为大唐基业的崩溃是杨玉环引起的,但我们应当看到,李隆基的四海用兵以扩大疆域确实带来了多民族融合的繁荣景象。

然而,这种扩张也带来了一个重大弊端,随着疆域的扩大,越来越难以控制,府兵制度也引发了诸多问题。

为啥到了天宝年间就被废除了呢?

在盛唐时期,疆域十分广阔,东边直至朝鲜半岛,西边远达中亚咸海,南边延伸到越南顺化一带,北边则包括贝加尔湖。

如果想去贝加尔湖畔游玩,只要拿着身份证就可以轻松前往,因为湖边的农家乐经营人员都是我们自己人。

面对如此广阔的疆域,如果边关发生战争,地方官需要前往汇报情况,再由统帅派遣军队援助边关。但由于疆域辽阔,这种做法往往无法及时解决问题。

因此,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设置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这些都护府采取了募兵制的方式,将士兵召集起来进行屯垦,并加强地方军事长官的节度使权力。

统帅供应不过来怎么办?

李隆基一向精于统治,他花费了四十余年时间,用巧妙的皇家之术驾驭了许多能人为帝国服务,且从未失败。

然而,他在用人方面出现了失误。他竟然允许一名节度使在辖区内自行征税,并让其负责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这个权力极大的节度使就是安禄山。

此外,安禄山还通过巧妙手段使士兵们逐渐形成了只知有将领不知有皇的观念。

安禄山,这位出身于粟特族的西域康国居民,以其骁勇善战和极善钻营的才能,走上了仕途的巅峰。他不仅巴结他的义父张守珪,更是把皇帝和贵妃娘娘都巴结得团团转。

安禄山深知如何让上司对他产生好感,他总是表现得人畜无害,让李隆基两口子对他极为赏识。他甜言蜜语,古灵精怪,甚至让杨贵妃认他做了干儿子。

当李隆基问他:“徒儿,你的胖肚子里装的啥呀?”他回答道:“回爸爸,孩儿肚子里啥也没有,只有一颗忠心。”他的这种装孙子的行为让他得到了位极人臣的地位。

安禄山深知唐统帅长期以来没有战事,军队毫无准备,而他率领的军队训练有素且战斗力强大。

虽然唐统帅拥有众多英勇的将领,例如高仙知,这位高句丽英雄不仅容貌俊美,而且勇猛无敌,曾为唐朝收服石国、打败吐蕃、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然而面对安禄山的军队,统帅似乎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安禄山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向西,几乎未曾遇到实质性的抵抗。

高仙芝总是称他的一个非常有能力的部下为瘸子。尽管这个部下名叫封常清,长相并不理想,甚至还有身体残疾,但当他初到高仙芝那里时,并没有受到重视。

他的工作状态非常不好,别人都认为他只是四处混日子。然而有一次,高仙芝再次获得胜利。当时他需要有人写捷报,但却发现很难找到一个可以满足他要求的人。

他不得不让人草拟一份捷报,然后反复修改。但是这次,当他拿着草拟的捷报看了很长时间却没有说话时,他的随从们开始猜测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过了很长时间后,高仙芝才问了一个问题:“这谁写的?简直就把我想的每一字都写进去了!”随从们回答说:“就是门口正刷马的那个瘸子写的。”从那以后,高仙芝开始真正重视并重用封常清,而封常清也为他治理军务出谋划策。

当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到洛阳时,高仙芝和封常清立刻采取行动。他们从洛阳招募了6万名混混、流氓和乞丐,仓促组成了一支乌合之众。

虽然他们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训练,高仙芝和封常清依然率领这支队伍去迎战安禄山。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训练和战术指导,节节败退。

最后,高仙芝和封常清不得不退守潼关,利用潼关的地形优势抵挡安禄山的进攻。然而,虽然安禄山勇猛无比,但在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正确战术指导下,这支杂牌军最终成功挡住了安禄山的前进步伐。

在连续传来胜利的消息时,郭子仪用他深思熟虑的眼光提醒李隆基,关键在于潼关的防线。最大的功臣应该是高仙芝和封常清。


虽然他们两人不幸遭遇许多困难,但正是在他们的坚定防守下,潼关才得以守住。然而,李隆基听信谗言,对军事一无所知,甚至重用奸佞,导致忠良受冤。

封常清在前线潼关被无端杀害,他生前坚信必须坚守潼关。高仙芝将封常清的遗体妥善安葬,面对陷害他们的监军边令城,他疾呼天地为证,自己的人格与操守清白。

随后他看着封常清的尸身,感慨万千:“封二啊,我们一起从基层拼杀到今天,如今又一同赴死,这也许就是命运吧。”说完,高仙芝慨然赴死。

这两个人一死,接替他们的人同样不简单。这名将领名叫哥舒翰,突骑施族人,在唐代地位显赫。他曾指挥石堡城战役,这一战成为对付吐蕃的重要转折点。

在哥舒翰接过高仙芝的职位后,继续采取正确的策略,死守潼关。李隆基的大舅子、杨国忠不停地催促哥舒翰出战,但他一直忍耐不住。

然而,在杨国忠的持续施压下,哥舒翰最终还是选择了出战。结果20万大军全军覆没,哥舒翰本人被俘。后来他被安禄山的儿子所杀,潼关失陷,长安门户洞开,安鲁山大军直入。李隆基则匆忙逃跑。

太子李亨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支持下继位,即唐肃宗。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葛逻支合作,他们率领的援军展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使叛军不断败退。

此外,安禄山和史思明集团内部也出现了裂痕,这两个人最终被自己的儿子所杀。但是,他们的儿子显然没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那样出色。


在公元763年,唐朝的首都长安一度是全球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各种肤色的人聚集在一起。

然而,安史之乱这场浩劫使这个曾经繁荣的帝国人口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北方经济几乎被毁灭,南方的经济开始崭露头角。

在这场大乱中,经常出现整城百姓被杀、围城中的人自相残食的惨状。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国运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它让后世的人们对外族产生了猜疑和偏见,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外来事物采取抵触和排斥的态度。

然而,高仙芝、高舒翰、仆固怀恩、葛逻支等许多英雄人物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民族认同和繁荣,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种族隔离绝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安史之乱   潼关   吐蕃   大唐   节度使   捷报   疆域   叛乱   统帅   唐朝   军队   可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