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死后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死后剩3453万,乾隆去世时剩多少?

前言

纵观历史,兴衰成败的兴替换代,每一个王朝的盛衰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意义。那么,清朝这棵壮阔的百年老树,从鼎盛到衰败,它的历史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和警醒呢?

乾隆时期:频繁灾难加速衰落

三代君主,盛极一时的大清帝国最终沦为历史当我们提起清朝这段历史,首先想到的便是康、雍、乾三代君主对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开创、治理与传承。

作为清朝开国之主的康熙皇帝,以其开明睿智、仁政宽厚而闻名于世。雍正皇帝则以铁血手段整肃吏治、严惩贪官而为百姓津津乐道。而乾隆皇帝,不仅功绩卓著、国泰民安,还留下“乾隆盛世”的美名万古流芳。

然而,如果我们细究三代君主对国库银两的管治,却可发现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康熙时期,国库亏空严重;雍正时期,国库收入大增;到了乾隆时期,频繁的天灾与皇权的膨胀最终导致国势日衰。

从2716万两,到3453万两,再到约6939万两,我们不难看出,大清王朝最终沦为历史的必然。那么,三代君主是如何管理国库、治理天下的呢?他们又分别留下了怎样的政绩与泪痕?这一切又预示着什么呢?让我们来一探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康熙时期:轻徭薄赋铸就基业

公元1661年,仅仅8岁的康熙皇帝继承了清朝江山。作为一个少年天子,康熙面对的形势异常艰难。内忧外患,盗贼蜂起,三藩之乱刚刚平定,台湾尚未完全统一。

面对动荡多难的局面,康熙皇帝表现出了远超其年龄的胆略与睿智。他选择重用大臣鳌拜,依靠丰臣政权和吴三桂军阀集团的力量平定了政局。

在稳定国内的同时,康熙还在边疆大举用兵。1683年,他派兵收复台湾,驱逐了占据台湾近40年之久的郑氏政权。随后,他又率军先后击退俄国的侵略,收复被沙俄占据的黑龙江以北广大土地。

在军事上屡建奇功,康熙也没有忽视经济民生。他减轻赋税,实行“储粮于仓、富民于田”的方针,并推行温和的放鹿政策,让百姓免受官府的盘剥与苛捐。在他的努力下,清朝开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熙高瞻远瞩地治理黄河与淮河的水患。历时10年之久,康熙帝终于将这两条为祸四方的怪河治理成功,使当地百姓感激不已。

正是凭借这些卓越的军事与政治成就,康熙奠定了清朝在中原广大区域的统治,使之成为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帝国。当他在1722年驾崩之时,已坐拥广袤疆土,被百姓称颂为“康乾盛世”之首。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康熙晚年统治的阴影。随着皇权的巩固和年岁的增长,康熙在晚年也开始政务懈怠,过分专注于南巡游历。更为严重的是,他在任用官员上变得轻信,容忍腐败,并且拒绝惩处大臣的贪污行为。

最终,这导致国库亏空严重。当康熙驾崩之时,国库仅剩2716万两白银,可见污吏们对国库的严重掏空。康熙一生功勋卓著,奠定了清朝基业。但他晚年的懈政与放纵腐败,也为日后雍正皇帝的铁腕反腐埋下了伏笔。

雍正时期:铁腕整肃凝聚民心

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皇帝继位。面对空虚的国库,雍正态度坚决,立即着手开展全面的反腐运动。他首先成立会考府,专门负责检查国库的亏空情况,严查污吏贪赃枉法的行为。

同时,雍正直接收回户部的大权,交给心腹怡亲王胤祥全权处理。他还向朝中的百官发出警告,要求自己填补亏空,否则一律严惩不贷。

两年后,雍正见反腐运动进展不力,更是怒而加码,直接将贪污者处以极刑。此举震慑四方,朝野为之变色。许多贪官不得不主动上缴贪污所得,补充国库。

而雍正的铁腕整肃不仅针对贪官,还直指地方上的不法现象。他收回了地方官们长期擅自聚敛的“火耗”收入,并划分为官员廉洁之用、地方财政之用和公共开支之用。

可以说,雍正的反腐运动狠辣而有效。在其整饬下,清朝的吏治昭示着新的气象,官场风气为之大好。而国库收入也大幅提升,当雍正于1735年去世时,国库银储已达3453万两之多。

然而,我们也不能只看到雍正铁血手段的成效,还需正视其中的苦涩。雍正为了整肃贪污,不惜大开杀戒,使得朝野之间充满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慌。许多官员活在他的高压统治下,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越轨。

这无疑给朝政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寒蝉效应。同时,雍正的残忍手段也给百姓带来了惶恐,生怕触犯了法令而被处以极刑。

所以,尽管雍正通过血腥的反腐让国库收入大增,但其统治所造成的恐惧感也让人不禁怀疑,这种建立在惩戒上的理财之道是否可持续。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留下3453万两白银的国库,以及一个让百官胆寒的朝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登基的乾隆皇帝开放自信、雅趣盎然的个性。他将带来怎样的新气象?大清王朝命运又将如何延续?让我们拭目以待。

乾隆时期:频繁灾难加速衰落

1736年,空前绚烂的“乾隆盛世”拉开序幕。继位之初的乾隆皇帝昂首阔步,充满朝气与抱负。他复活文治,弘扬文化,并通过多次武功彰显大清的威严。

乾隆也不同于雍正残忍。他给予官员更多容错余地,并减轻了对百姓的徭役税赋。这让重新喘息的百官们把他视为开明仁君。

然而,这些光鲜亮丽的政绩背后,潜藏着不为人知的危机。那就是愈演愈烈的天灾人祸。在乾隆60年的统治里,全国范围内发生了14403次的水旱灾害、蝗灾、地震等灾难,其频率是康熙时期的2倍以上。

这些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导致粮价飙升,百姓生活艰难。同时,它也直接导致国库的亏空。

为救济灾民,乾隆不惜费用从国库拨付巨资。他年年大规模减免赋税,发放赈灾银两,但收效甚微。官员们更是乘机贪污揩油,导致真正到达灾民手中的资金只有一小部分。

于是在赋税减轻,而救灾开支激增的情况下,国库的银两飞速流失。与此同时,民变也此起彼伏。

乾隆为平定民变,不得不再次从国库支取军费。这无疑雪上加霜,加速了国力的衰败。而与此同时,乾隆本人也流露出不少乱象。

他奢靡游玩,大兴土木,修建昂贵的圆明园与万春园。对腐败官员如和珅,乾隆也打着“能臣”的旗号加以庇护。这使朝中贪风愈演愈烈,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库的损耗。

当乾隆于1795年驾崩之时,他留下的国库银储已从鼎盛时期的8000万两急剧下滑至约6939万两。这预示着大清王朝的日薄西山。

继任的嘉庆皇帝面对空虚的国库和动荡的国内形势,不得不划断和珅党羽,平定白莲教等叛乱,勉力维系这个濒临崩溃的帝国。

至此,大清王朝从鼎盛走向衰败的历史轨迹已然清晰可见。三代君主,盛极一时的大清帝国最终沦为历史

历史是最公正不过的证明。

纵观三代君主的作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康熙时期奠定的基业,并未因他晚年的懈政腐败而动摇,这源自他开明专政的伟大功绩。

雍正时期的铁腕反腐,为国家带来一时的财富增长。但其残忍手段也埋下了隐患。乾隆时期的频繁灾害与奢靡腐败,终于加速了大清王朝的衰落。

结语

历史并不缺少英明神武的君主,但盛世昌隆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法根除的祸根。这也正是大清帝国最终在风雨飘摇中走向覆亡的原因。

回望历史,我们既不应一叶障目,也不能片叶不全。只有正视历史的教训,汲取历史的精华,方能开创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雍正   乾隆   国库   康熙   王朝   帝国   君主   清朝   时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