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谁说前三十年好,就让他去过“筒子楼、半斤油”年代的生活

近日,@胡锡进说,不时看到有人宣扬改开之前的社会比改开之后更加美好、理想。那样的人应该住回到筒子楼里去,吃饭用粮票,一个月只有半斤油,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和公共汽车,老婆孩子都穿打补丁的衣服……

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和事,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还是有些记忆的。胡锡进老师说的似乎没有错,那个年代他们生活的并不美好,也不理想 。多数人衣不蔽体、缺吃少喝,还整天高喊口号“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奋斗。

仅仅说那个年代修河挖渠这项工作吧!每年到了冬季上级就统一安排,以生产队为单位去疏通河道、修建堤坝。村子里的壮劳力(包括妇女)全部都要上去。富裕的生产队支起大锅一起吃饭,贫穷的生产队每个人还要自带干粮和工具。一干就是三、四十天或者整个冬季。那时候可没有挖掘机,全靠人力劳作,父辈们肩扛、手推、一锹一锹地挖出来了既能防洪又能灌溉的河渠。我们那里的马家河、惠济河等等现在还派上用场的人工水利,就是父辈们用这样的方式依靠双手修建维护的。

我们那个村子比较穷,记得那年秋收刚过,一天早上鸡打头遍鸣,奶奶煮了一锅红薯,锅边上贴了一溜玉米饼(我们当地称锅饼)让父亲母亲带着。还是满天繁星的时候,他们抛下了年老体弱的奶奶,还有年幼的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带上红薯和锅饼,就随着乡亲们一起去挖河……

一个月过去了,父亲母亲和乡亲们回来了。父亲说,那一年挖河,天公不作美,秋雨绵绵,河工特别难做。即便是这样,也没有影响他们按时完成挖河这项工作。因为他们时不时的也看到,公社书记和县委书记也在河道里与社员一起忙碌地干着。

1982年的时候,夏秋交替之际,我们这里连续下了一个多月的雨,路上踩个脚窝,很快就溢满了清水,坑满塘平的场面原来是这样的。即便这样,没有一户被水淹,没有一亩地受灾绝收。多亏了父辈们挖下的坑塘渠河,雨水下泻顺畅,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相比较起来,我们现在有了大型挖掘机,修河挖渠的事情再也不用人推肩扛出大力气。然而,近几年的夏季,一旦连续下雨,往往有洪水肆虐……

我们对那个年代吃的苦、受的罪是有记忆的,永远不会忘记。可能小的时候红薯吃多了,到现在只要提起红薯,胃里就返酸水。

其实,人们之所以怀念那个年代,怀念的是那种“吃苦耐劳、公而忘私、干群一心、无怨无悔”的精神,而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生活。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样的哲理:只有前辈无怨无悔、负重前行的拼搏,才能为后代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一点,在前三十年期间,我们这一代人的父辈们做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锅饼   年代   生产队   筒子楼   挖掘机   父辈   红薯   河道   乡亲   无怨无悔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