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说中国青铜是外来的-他的说法怎么跟中国考古发现不一致?

敏感文章平台只向粉丝推荐,请点击右上角“关注”,以防失联,并能第一时间获得文章推送。


最近看到许宏的一个视频,谈到中国的青铜起源问题,许宏的观点毫不例外的又是中国青铜技术是外来的产物,视频如下。如果不愿意看视频的话,视频中的文字内容附后。


视频加载中...


许宏谈中国青铜起源的视频文字内容:

大家应该都对之最感兴趣啊,尤其是最早的青铜器。说到青铜器,首先要给大家引进一个概念,红铜和纯铜,指的是原生的铜矿,不是合金的,而青铜呢是加了锡或者是再加铅形成的合金。我们知道石器呢,我们只是改变了石头的形状,那是通过物理变化,而青铜是一种不存在于大自然的人类创造出的合金,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那这样首先要区分出红铜或者叫纯铜与青铜这种合金的差别,一般情况下,红铜或者纯铜早于青铜,因为青铜这种合金呢,一般是需要人工配置它们的比例成分啊,才能制造出器物来,而红铜和纯铜呢,一般就比较普遍的存在于大自然,只有红铜或纯铜的这个时代呢,一般我们称它叫铜石并用时代。

欧亚大陆西部有漫长的铜石并用时代,也就是以使用红铜或者纯铜为主的这样一个时代,能长达2000年。但在中国基本上没有这样一个时代,因为中国的情况是红铜和砷铜出现二三百年,很快中国就进入了青铜时代。所以从这个现象上来看呢,我们倾向于东亚大陆出现的青铜应该是外来文化的产物,是我们吸收接纳外来文化的产物啊,因为原生的一般都有漫长的铜石并用的探索期。

中国的青铜时代的一个特点,它的青铜是以铸造为主的,就是先融化这个铜啊,锡啊,铅啊,然后这个形成合金,用这个来铸造出器物。我们说像制铜技术这种高科技,到了哪一个地方,都被那个地方的人做成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器物,而中原人他注重祖先崇拜啊,重功利,重世俗,重宗法制度,所以他最先就把青铜做成了礼器,一开始是陶制的,后来就是铜制的礼铜器。

所以这样呢,就是我们就这概念,青铜最先进来的时候呢,都是先被做成小的物件,铜刀啊、铜锥啊、耳环啊,日常用的装饰品啊,它的年代呢,要早于这个公元前2000年以前。在短暂的这种原始铜合金尝试期之后,很快呢,中原地区以二里头为先导,就能做出青铜的容器了。所以我们说中国最早的铜器的话,那就可以上溯到比较早的仰韶时代,我说的红铜这还有黄铜啊,它都是偏早的,但是呢,就是做的东西比较少,另外一个跟后边的还有好几百年的断裂,很有可能是失传了,就它跟后来4000多年以来的铸铜技术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最早的铜器,最令人瞩目的还是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容器啊,这个是比较令人瞩目的,最早出现在二里头都邑,而且不光是一种器物,是中国最早的青铜的礼容器群,比如说喝酒的爵、盉、斝,还有鼎。中国最早的青铜鼎啊,大体同时的出现在二里头时期,距今3700年到3500年这个阶段,从河西走廊到甘肃、青海地区到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部这一带的这几个地点率先出现了青铜器,当然各自的内涵不一样。我们说只有这个时候了,中国才进入了青铜时代,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脉络。


许宏的言论听着好像挺有道理,其实仔细分析问题多多。

1、许宏的说法:一般情况下,红铜或者纯铜早于青铜;红铜和纯铜一般比较普遍的存在于大自然。

首先要说明关于冶铜和青铜的一些基本概念。

青铜器是以纯铜(红铜)为主,加入适量的锡和铅等其他元素配比而成的,所以刚被制造出来的时候都是金灿灿的,只是后来长期被埋在地底下氧化成了青灰色,宋代的金石学家给它们命名为“青铜器”。

纯度达98%以上的紫红色自然铜,又叫红铜、天然铜。红铜非常软,其布氏硬度仅35,可以直接锤打成器,通过简单锤锻、打磨,即可制成刀、锥、珠子等小件用品,制作简单。

铜矿石里一般会伴生砷、铅、锌、锡等其他元素,自然界纯铜矿石非常稀少。所以人类在最初冶炼铜矿石时,提炼出来的是含有砷、铅、锌、锡等其他元素杂质的铜合金,这种铜合金制成的铜器,都叫青铜器,如砷青铜、锡青铜、铅锡青铜等。

天然铜可以直接利用,青铜一定要冶炼获得,所以铜金属冶炼基本等同于青铜冶炼,因为人类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铜金属,冶金术起源等同于铜冶炼起源或青铜冶炼起源。

西亚早期的青铜器,以砷青铜为主。而中国早期的青铜器,砷青铜很少,以锡青铜为主。因为砷的分布很广泛,砷是有毒性的,冶炼砷青铜时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后来砷青铜就被锡青铜取代了。

青铜器或青铜历史起源,分为两类,一类铜冶炼技术,一类是铜器制作技术。先有铜金属才能制作铜器,所以冶铜才代表铜的起源。


按照西方考古声称的铜冶炼技术发展历程,冶炼铜必须要经历:天然铜(红铜)——冶炼红铜——砷铜——锡青铜的发展过程。因为中外历史学界普遍认为冶铜技术起源于西亚,这应该是西方历史学界根据西亚的冶铜历史得出的结论。明文辨史经过分析认为,这个发展过程是错误的。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6700年前的黄铜片和黄铜管状物,扫描电子显微镜配备的X射线能谱仪分析表明,黄铜片平均含铜66.54%、锌25.56%、锡0.87%、铅5.92%、硫0.8% 和铁1.11% ;黄铜管状物X 射线能谱仪的半定量分析显示,其含铜69%、锌32%、铁0.5% 和硫0.5-0.6%。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北刘遗址发现铜笄1件,距今5900年,成分和性质不详。

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出土的5000年前的铜刀和几块铜渣,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的检验,结果表明此铜刀为含锡的青铜,并含有少量的铁和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用快中子活化法对铜渣进行检验,结果为含铜36.50% 、锡6.47% 、铅3.49% 、铁0.41% ,酸不溶物一半以上。

山西输次源祸镇于1942年发现过一块年代为5000年前的附有铜渣的陶片,经化验后,含铜47.67%,硅 26.81%, 钙12.39%, 铁8.00%, 经推测当时冶炼的应为红铜。

山西省绛县周家庄遗址出土的4500年前的黄铜片。扫描电子显微镜配备的X 射线能谱仪分析表明,含铜79.46%、锌14.01% 和镍3.81%。

山东省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的2 件4300年前的黄铜锥。电子探针微区分析表明,含铜66.3-77.0%、锌20.2-26.4%、锡0.35-2.15%、铅1.77-4.26%,此外有少量硫、铁、硅等元素。

在王城岗四期文化的一座灰坑 中出土 了1件4000年左右的青铜器残片,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实验室经X 射线能谱仪扫描,测得样品中主要成分为铜、锡、铅, 此外还含有少量的铅、珪、硫等杂质, 金相分析得到该残片是铅含量较高、锡含量大于7%铸造而成的铅锡青铜器。

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铃形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定量分析表明: 含铜97.86% 、铅1.54% 、锌0.16% , 不含铁和锡, 结果证明该铜器是含铜量近98%的红铜制品。

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齿轮,经金相分析含铜 93.9%、锡<0.01%、铅0.01%、砷 4.08%、银0.078%、铁0.07%、铋0.07%、锑0.04%,由此可以看出此件齿状物为砷铜合金。

全世界发现的公元前2 千纪以前黄铜制品约40 余件,分布于爱琴海、两河流域、波斯湾、伊朗、中亚和中国等区域,分析黄铜成分数据、空间分布图及成分相似度分布图,可以发现:同一地区出土的黄铜器,其合金成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地区出土黄铜器的合金元素种类及含量都存在较大差异。(注:以上中国之外的铜金属年代不代表明文辨史认可的年代,文后有说明,后面不再说明)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古人类早期冶炼铜金属时,共生矿或混合矿冶炼是人类早期认识与利用金属时获得铜合金的一种主要方式。共生矿冶炼是指冶炼的矿石本身含有多种金属元素,混合矿冶炼是指将含有不同金属元素的矿石混合在一起冶炼。在冶炼初期一定是在无配比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冶炼,提炼物一定是矿石中所含的金属成分,所以早期铜器应该主要以多种金属元素混合的铜金属为主。

当人类经过长期的冶炼,具备更丰富的冶炼经验后,掌握了通过矿石配比获得更易冶炼、更优性能的合金铜技术之后,才进入了有意识的定量配比冶炼铜的阶段。

在各种定量配比冶炼铜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最具优势的锡青铜、铅青铜、铅锡青铜才取代了其他合金铜如砷青铜等,占据了铜冶炼的主导地位。

地球上天然铜矿石很稀少,当然如果本地矿石是天然铜矿石,也可以未经冶炼先利用制造红铜器物。经过冶炼所得的砷铜,跟黄铜、锡青铜、各种合金青铜一样,并不具有优先发明权,只是古人类活动区域附近矿石不同的产物。

至于冶炼红铜,至少需要1083.4℃以上的高温,比冶炼合金铜需要的温度更高,而且如果矿石中含有其他金属元素,无法通过冶炼获得红铜。红铜比合金铜更难以冶炼,所以人类不可能首先冶炼红铜。

所以冶炼铜从冶炼红铜、砷铜冶炼开始是错误的认识,冶炼砷铜之后再冶炼锡青铜也是错误的认识。以上述中国冶铜的实际考古发现看,黄铜比冶炼红铜、砷铜出现的时间还早,冶炼红铜、砷铜并没有被优先利用。

根据中国和世界铜器发展的脉络来看,早期冶炼铜的发展历史应为:天然铜——无定量配比冶炼获得的红铜及黄铜、砷铜、青铜等各种合金铜——定量配比冶炼的砷铜、各种合金青铜——定量配比冶炼的锡青铜、铅青铜、铅锡青铜、黄铜等。

此处许宏所指的红铜或纯铜,如果指的是天然铜或天然铜热锻或冷锻器物,这不代表掌握了冶铜技术,也不是冶铜技术起源。


自然铜是铜元素在自然界天然生成的各种片状、板状、块状集合体。没有氧化过的自然铜表面为红色,具有金属光泽。但因为氧化的原因,通常自然铜会呈棕黑色或绿色。自然铜中往往还会含有微量的铁、银和金等元素。自然铜在地表及氧化环境中不稳定,易转变为铜的氧化物和碳酸盐,如赤铜矿、孔雀石、蓝铜矿等矿物,所以大自然中的天然铜是很稀少的,这是常识。

红铜和纯铜一般比较普遍的存在于大自然”这个说法就很奇怪:存在于大自然的较纯的铜矿石也会含有杂质或被表面氧化,一般称做天然铜、自然铜,不是纯铜;我们一般说的纯铜是人工冶炼后的产物,这不可能存在于大自然中;大自然中天然铜很稀少,并不普遍。


2、许宏的说法:在中国基本上没有铜石并用时代,因为中国的情况是红铜和砷铜出现二三百年,很快中国就进入了青铜时代;二里头时期,距今3700年到3500年,中国才进入了青铜时代;在短暂的原始铜合金尝试期之后,很快中原地区以二里头为先导,就能做出青铜的容器了;东亚大陆出现的青铜应该是外来文化的产物,因为原生的一般都有漫长的铜石并用的探索期。

青铜时代,也叫青铜文明。19 世纪中叶,以丹麦学者C.J. 汤姆森为代表的欧洲考古学家们,把“史前史”分为三个时代:石器时代、铜器(也称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以使用青铜器为主要特征的时代: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偶然地制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时代不能认定为青铜时代。

1877 年意大利学者G. 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一个“铜石并用时期”作为过渡期

明文辨史首先声明,除了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从来不存在一个所谓的“青铜时代”。众所周知,中国在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和数量众多,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文明。就是这样,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可知,当时生产、生活用具主要是石器、陶器、木器、骨器等,这些器物的数量要远远大于青铜器数量。

中国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在国家祭祀和贵族生活中应用了一些青铜器,但这跟整个社会相比,使用数量整体占比并不大。直至铁器广泛应用,才真正替代了石器、木器和骨器的作用。至于陶器,则一直沿用至今,未被替代。

至于其他文明,根据遗址发现的青铜器主要是兵器、装饰品、塑像等,数量又少,更谈不上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了,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青铜时代。


根据一般观点,中国的青铜时代为夏商周时期,即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朝开始,按照许宏的观点,他认为的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时期开始,即距今3700年才开始,他的观点跟一般史学界观点不太一致。

许宏说“中国基本上没有铜石并用时代,因为中国的情况是红铜和砷铜出现二三百年,很快中国就进入了青铜时代”。

按照目前考古发现,中国最的黄铜器是6700年,最早的锡铜器是5000年,最早的红铜约5000年,最早的砷铜约4000年。中国青铜时代从许宏认为的3700年算起,红铜和锡铜已经有1300年历史了,黄铜已经有2000年历史了,为什么他说红铜和砷铜出现二三百年,很快中国就进入了青铜时代呢?最早的黄铜器距离青铜时代有2000年时间,他为什么没有提及呢?

中国从最早的距今6700年的黄铜合金到二里头青铜器足足有2000年之久的历史,许宏为什么说:“在短暂的原始铜合金尝试期之后,很快中原地区以二里头为先导,就能做出青铜的容器了”?


许宏说:“东亚大陆出现的青铜应该是外来文化的产物,因为原生的一般都有漫长的铜石并用的探索期”。中国在进入距今3700年的青铜时代之前,铜器出现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这已经算是“漫长的铜石并用的探索期”了吧,按照许宏的的逻辑,原生的一般都有漫长的铜石并用的探索期,那中国的青铜也应该是原生的,怎么会说“东亚大陆出现的青铜应该是外来文化的产物”呢?

中国的青铜不但是原生的,中国还是世界冶铜技术的发源地。关于这个命题,待后面详细阐述。



3、许宏的说法:中国最早的铜器可以上溯到比较早的仰韶时代,做的铜器比较少,另外一个跟后边的还有好几百年的断裂,很有可能是失传了,它跟后来4000多年以来的铸铜技术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这里许宏承认中国最早的铜器可以上溯到比较早的仰韶时代了:临潼姜寨遗址的黄铜片、临渭北刘遗址的铜笄、林家马家窑的锡青铜刀,都属于仰韶文化遗存。

许宏说仰韶时代的铜器跟后边有好几百年的断裂,很可能是失传了,跟来的铸铜技术没有关系。众所周知,年代越早的遗存发现的越少,因为年代越久,产量越少,留存下来的几率越低,不能因为几百年没有考古遗存发现,就否定它的存在吧?考古只能证明有,不能证明无啊。怎么能因为几百年间没有铜器发现,就可以声称失传了?

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中国古代失传的技术可太多了,可能很多技术是经历了“发明——失传——再发明——再失传——再发明”这种反复循环的过程的,这可能吗?

大家都知道西方很多事物是在远古时突然出现,然后就看不到演进的遗存了,以此就可以声称为技术发源地。用这样的逻辑去检验西方的技术,恐怕西方发明后失传的东西太多了。明文辨史有点理解为什么西方文明中断后又能被完美发现的逻辑了,这个历史逻辑在西方适用,但是在中国应该不适用。



4、许宏的说法:距今3700年到3500年这个阶段,从河西走廊到甘肃、青海地区到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部这一带的这几个地点率先出现了青铜器。

在3700年到3500年这个阶段,中国各个主要文化圈都发现了较多的青铜器。许宏作为考古队队长的二里头遗址就发现了很多青铜器,二里头遗址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但是许宏说“从河西走廊到甘肃、青海地区到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部这一带的这几个地点率先出现了青铜器”,这几个地点怎么会率先出现了青铜器呢?即使再往前追,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器还是在仰韶文化所在的中原地带,也不是中原周边啊。许宏的逻辑实在令人费解。


当然,其实明文辨史知道,许宏讲述青铜起源的逻辑和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青铜技术是外来的,是西来的。许宏的所有论述都是围绕这个观点来分析的,他的所有论述都想证明中国青铜不是中原地区发明的,是西亚传来的技术。正因为如此,许宏的论述才跟中国考古发现很不一致,错漏百出。



明文辨史认为,当今历史和考古学界关于冶铜技术起源的认识存在较多不符合常理的地方。

一、冶铜技术发明的要求条件

铜矿有很多种,大体分为氧化铜(oxidizedore,其中孔雀石冶炼价值最高)与硫化铜(sulphidic ore,指数种含硫磺的化学式)两大类,加工提炼的条件大不相同。

孔雀石是一种氧化铜矿石,按照一般的说法,因为孔雀石色如孔雀羽毛般鲜艳翠绿,埋藏不深,多出露于地表上,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而使人采集。它又常常与自然铜一起出现,并与铜锈有类似的颜色,又可能被古人类用作制陶的颜料或夹砂陶的砂石,因此孔雀石很可能是人们最早用于冶炼的铜矿石。


天然孔雀石原石


从孔雀石中用还原法提炼红铜所需温度就比较低。还原法炼铜的关键在于,需要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木炭,使得炉内形成一氧化炭(CO),这样孔雀石(碱式炭酸铜,(CuOH)2CO3,malachite)在一氧化炭的环境内产生化学反应,其公式如下:(CuOH)2CO3+2CO→3CO2+2Cu+H2O。换言之,如果在还原气氛中灼烧孔雀石,就可以获得纯铜,此外还会产生水与二氧化碳。所以用孔雀石这种氧化铜矿石用还原法提炼红铜,需要密闭空间和有CO参与还原反应。

孔雀石在早期炼铜技术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但是冶炼孔雀石既需要高温度,亦需要提供CO和控制氧气,这一矛盾造成很多困难。一些矿源品质较纯的孔雀石的提炼,不需要达到铜熔点那么高的温度,只要在密封还原的坩锅或窑里,在还原气氛中燃烧孔雀石就可以获得纯铜,随即可锻造成器,亦可再经火炼,熔为铜液后铸造铜器。

以上信息证明,史前先民最初用孔雀石开展最初炼铜须用还原氧化法,需要燃烧木炭的密封炉窑条件,否则没有其他条件发生持续产生这种条件。


铜的熔点是1083.4℃,冶炼硫化铜矿,在1100─1200℃高温容易发生化学反应,飞出硫气而获得纯铜。有些铜矿耐火,需要1200℃以上的温度才能提炼出铜。如果铜矿石中有其他元素,则可以降低冶铜熔点。如果铜金属配25%的锡,则熔点可降低为800℃。但是铜矿石中一般不会有这么高比例的锡金属,所以在发明冶铜技术初期时冶炼硫化铜矿还是需要1000℃左右的高温条件。

柴火在空气中燃烧的温度通常在500-800摄氏度,这种方法由于火力不集中达不到一定温度,致使所烧陶器质量差,成品率低。后来人们便发明了陶窑,可以达到更高的温度。低温陶700-900℃4个小时就可以烧结成功,高温陶需要在1200-1235℃烧制8个小时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235℃以上,彩陶的烧制温度在800-1200℃。

所以冶炼硫化铜需要具备以下两种条件:第一,硫化铜矿料很少露出在地表上,只有当人们对铜料已熟悉,专门开设矿井去开采时才有可能接触到这种矿石;第二,需要较成熟的炼炉,一方面保持高温度,另一方面要特别考虑排除硫气的烟道。

所以冶炼硫化铜必须要有专门的高温炉窑才可能发生。


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根据现代物理化学原理发现,在黄铜冶炼时, 1个大气压下,还原氧化锌的最低温度约为900℃。然而,金属锌的沸点是906℃,这就意味着在还原过程中,金属锌一俟还原,将迅速变为气体而逃逸。因此,任何冶炼锌矿的过程中,都势必伴随着金属锌的升华和挥发。

在实际冶炼过程中,在冶炼温度尚未到达金属锌的沸点(906℃)之前,一氧化碳和氧化锌的还原反应在600℃左右就已开始进行,当反应温度达800℃以上时,该反应已十分激烈。这就是说,在冶炼温度到达金属锌的沸点之前,相当一部分的锌已经被还原出来。若反应环境相对密闭,则生成的锌蒸汽将不断与铜反应,生成黄铜,从而使锌的生成反应不断进行。

以上信息说明,史前发明黄铜冶炼技术应由铜锌共生矿获得。冶炼黄铜的含锌量与冶炼温度、冶炼时间、冶炼环境(密闭与开放)和矿石的纯度等有密切关系。如其他条件相同时,相比开放环境,在密闭条件下更可能冶炼出黄铜。这说明,古人类冶炼的黄铜,基本是在密封高温炉窑条件下进行的。


西亚声称的早期青铜以砷铜为主,因为砷与其他金属元素共生的矿石较多,所以通过冶炼铜砷共生矿石获得砷铜是显而易见的事。

单质砷熔点817℃,加热到613℃便可不经液态直接升华。砷的化学性质与磷相近,极易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故而在古代较难获得其单质。史前砷铜制品的冶炼工艺与史前黄铜制品类似,应由含砷铜矿或铜、砷混合矿直接冶炼获得。

根据刚才对黄铜冶炼的分析可知,砷铜的冶炼也应是在高温密封的炉窑中才可能冶炼获得。


以上分析表明,露天堆火投入铜矿石不可能很容易地冶炼出铜,也就不可能经常发生,并被史前人类发现注意并有意识地利用。所以史前人类不可能是通过露天堆火投入铜矿石发明冶铜技术的。

无论何种铜矿石,冶铜都必须在密封高温环境中才能成功。史前先民只有在掌握了熟练的陶窑烧陶技术后,才具备了高温密封的炉窑条件,才有可能在陶窑中无意投入铜矿石、或烧制彩陶的粉碎矿石颜料后经常成功提炼出铜金属,并被史前先民发现并利用,从而发明冶铜技术。


古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是铜,铜器冶炼和制作的起源至少需要满足四个要素:

1、古人类活动区域附近有裸露于地表且易于被发现的高品位铜矿存在。

2、掌握高温烧制和密封陶窑技术。

3、存在已足够发达和复杂的社会阶层,有了产品美化、权威化的需求。

4、有富余生活资料足以供养专业冶铜工匠。

以上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四个要素都具备,才有了铜冶炼的可能。但是四个要素都具备,也不代表必然会有专业的铜冶炼活动产生。


冶铜技术与制陶技术相比,还需要以下条件:

(1)硫化矿需要1200°C以上(或稍微低一些) 的冶炼温度,所以需要借助高温炉窑和冶金鼓风技术;

(2) 氧化矿(典型的如孔雀石)需要在高温下强烈还原的加热冶金气氛(温度至少需要710°C,并有CO参与还原反应);

(3) 高温下承接铜熔液的加热设备和搬运夹具 (耐火陶以及中外大口冶炼堆塌,如坩埚和竖炉等);

(4) 将铜熔液与炉渣分离的治金设施。


二、西亚不可能比中国先发明冶铜技术,也不可能传给中国

按照目前史学界通常的说法,冶铜技术是西亚先发明的。

但是,在两河流域古文明所在地区、古埃及文明所在地区并没有铜矿。在铜石并用时代的遗址中未见任何的冶炼遗存, 如坩埚残块、熔炉、炉渣等。故而, 该地区何时掌握冶炼红铜的技术,一直是欧洲学界争论的焦点。


摘自《近东地区冶金术的发展历程》


按照目前的说法,伊朗是最早发明冶铜技术的地区,伊朗铜石时代约为公元前5500-3300年,这一时期开始了铜矿石的冶炼和铸造金属铜制品。

在伊朗中北部和土库曼斯坦西南部,这一时期多数遗址目前都没有发现陶窑。因而在帕哈拉文遗址,当时的陶器只可能是采取露天堆烧方式烧制出来的。

纳德利土丘遗址的彩陶,据称所处地层和遗迹单位的年代均为青铜时代早期,距今5500-4500年。在所谓伊朗的青铜时代,烧陶的温度未达到1000℃,没有发现陶窑,说明当时只会露天烧陶。


摘自《伊朗纳德利土丘遗址出土的青铜时代早期陶器研究》


根据中国考古人员的确认,伊朗北部和中亚地区在4500年前还没有陶窑,这种条件是无法发明冶铜技术的。

西亚冶铜技术传给中国也必须经过伊朗和中亚地区,伊朗北部和中亚地区在4500年前还没有陶窑,而这时中国早已经有了冶铜技术,这说明中国的冶铜技术不可能是西亚传给中国的。




三、中国冶铜技术不可能是外来的,仰韶文化发明了冶铜技术

明文辨史根据中国早期考古发现的铜器做了如下的分布图。根据分布图可以看出,中国早期铜的分布是以中原为中心,向四周年代降低。何况新疆及西北地区气候干燥,遗存保存年代更长久,但是新疆及西北地区考古发现遗存的铜器年代仍然晚于中原地区,这也就解释了中国铜器不可能是西亚传来的。


中国早期出土铜器遗存分布图


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铜器是距今6700年的黄铜器,根据前述材料 可知,由于锌金属的易挥发性(锌的沸点低于纯铜的熔点),黄铜是较难冶炼的铜金属,且中国发现的黄铜器是世界上最早的黄铜器,其他地区如何将冶炼黄铜的技术传入中国?


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前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达到了900-1000°C,已经掌握了熟悉了烧陶火候技术,这时候已经可以提炼出铜金属了。而中国最早发现的铜器都是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发现了距今6700年的黄铜器,在临渭北刘遗址发现了距今5900年的铜笄、在林家马家窑遗址发现了距今5000年的锡青铜刀,这就是冶铜技术的起源。

详情可参阅明文辨史文章《冶铜技术发源于何时何地——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



对于西方声称的铜器起源的西亚地区的两河流域、土耳其、伊朗的早期铜器的断代鉴定,不是用碳14等科学测年方法得出来的,而是用观察和分析方法得出来的。这种方法主观性很强,得出的文物年代是不可信的。


摘自《近东地区冶金术的发展历程》


西方多以地层学和类型学判断遗址遗存年代,但是著名的哈拉夫7000年文化层就夸大了2500年。西方考古遗存有很多年代不合理的地方,虽然西方声称遗址遗存年代很长,实际上年代水分很大,不足采信。

比如古两河流域、及附近的伊朗、土耳其遗址文化年代是西方早就通过地层等关系认定的。虽然西方声称在哈苏纳文化遗址(公元前6500年~前5500年)、耶莫遗址(公元前6100~前5800年)、萨马拉文化遗址(公元前6000年~前5000年)、哈拉夫文化遗址(公元前 5000 年~前 4500 年)发现了陶窑,但是根据哈拉夫文化的实际年代可知,这些文化遗址的实际年代可能都是被大大夸大的。

假如伊拉克哈苏纳文化遗址在8500年前就有了陶窑,为什么在距今4500年的伊朗北部纳德利土丘遗址及附近中亚地区还没有陶窑。经过了4000年,陶窑技术也没有传播到不到1300公里的纳德利土丘遗址?何况两河流域还有众多的耶莫遗址、萨马拉文化遗址、哈拉夫文化遗址呢?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陶窑技术并不是自西向东传播,而是自东向西传播的,包括冶铜技术也是如此。

事实上,不仅有西方学者认为两河流域的彩陶技术是伊朗传过去的,中国考古学者也有证明伊朗彩陶从东向西传播的案例。


两河流域文化遗址与纳德利土丘遗址相对距离示意图



结语

冶铜技术起源于中国的仰韶文化。冶铜技术不是西亚发明的,中国冶铜技术及青铜技术不是西亚传来的;相反,西亚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冶铜技术是中国传过去的。


注:

1、因为铜器制作年代无法通过科技测年直接获得,只能通过分析推断获得,所以对西方考古确定的铜器年代明文辨史不予直接采信。

2、西方考古的遗址遗存主要通过地层学类型学确定,且在科技测年方法出现后未予系统调整。因为哈拉夫文化7000年文化层夸大了2500年,所以西考古遗址遗存文化年代明文辨史不予直接采信。

3、引用参考文献所述年代,对于西方历史考古所声称的年代,没有科技测年和中国历史考古人士确认过的,一律不予直接采信。



参考文献:

《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三个阶段》,《考古学报》 ,2021年第3期,韩建业著

《伊朗纳德利土丘遗址出土的青铜时代早期陶器研究》,南京大学,2021年,张佳杨

《中国冶炼技术本土起源:从长江中游冶炼遗存直接证据谈起(一)》,《南方文物》2018年9月,郭静云、邱诗萤、范梓浩、郭立新、陶洋著

《系统论与世界体系(之二)“陶-铜体系”即“火技术-陶冶体系”》,《社会科学论坛》, 2016/7,陈明远、林川

《史前黄铜器及其冶炼工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8月,凡小盼、赵雄伟著

《两河流域早期社会组织与文明起源研究》,重庆师范大学,陈鹏,2016年

《王巍: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的形成——在兰州的演讲》,《历史网》,王巍,文章链接:
http://his.newdu.com/a/202212/25/2968024.html

《中国青铜器起源及其与早期国家关系的新考察》,陕西师范大学,詹婷,2015年

《近东地区冶金术的发展历程》,《边疆考古研究》,2015年01期,桑栎著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1期,韩建业著

《关于“陶器时代”的论证(之一)没有陶器技术就没有青铜器时代》,《社会科学论坛 》,2012/2,金岷彬 (B.Jinmin ) 、陈明远

《Bronze in Archaeology: A Review of the Archaeometallurgy of Bronze in Ancient Iran》(《考古学中的青铜:古代伊朗青铜的冶金考古学回顾》),《Copper Alloys - Early Applications and Current Performance - Enhancing Processe》,2012.3,Omid Oudbashi,Mohammadamin Emami,P. Davami,链接地址: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21927280

《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 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须划出一个“陶器时代”》,《社会科学论坛》,2011/4,陈明远



敏感文章平台只向粉丝推荐,请点击右上角“关注”,以防失联,并能第一时间获得文章推送,一起辨析发现真实的历史文化!

本文版权属于“明文辨史”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或引用,如果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于“明文辨史”!

请在今日头条首发72小时后转载或引用,否则可能引发今日头条平台自动维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青铜   中国   红铜   青铜时代   铜器   铜矿   青铜器   黄铜   遗址   说法   技术   许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