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视障男孩入学特校未果”续:多部门提供帮助,男孩将接受康复训练,家人准备选择融合幼儿园

近日,红星新闻独家报道了《5岁视障男孩连续三年想进特教学校学前班未果,出路在哪儿?》。报道中,5岁的视力一级残疾儿童小宇(化名),一直想被家人送进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教育视力障碍班上学,但连续报名三年都没能成功。

小宇的情况受到了辖区残联、教育、妇联等多部门的关注。9月6日,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多部门已开展帮助。顺利的话,小宇将在下周接受包括康复训练、特教交流融合等各类训练。小宇的家人也准备送其到融合幼儿园上学,实现非义务教育段到义务教育段的过渡。

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研究的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主任莫春梅表示,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招收视力、听力和培智三类特殊需要学生,已经是全市特殊教育学校中招收学生类别最多的特殊教育学校。但多重因素影响下,确实很难满足所有如小宇一样的视障孩子需求。

融合教育是特教学校之外的一条重要路径,但是“缺乏专业的特殊教育知识”“特殊儿童能力差,影响班级教学,易引发其他家长不满”等现实也是老师、学校和家长一直以来需要面对的问题。然而,一些向好的改变正在逐步发生。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2023年招生人数目录

最新进展:

视障男孩想进特校,多部门提供帮助

郑女士和丈夫徐先生都有视力残疾,儿子小宇今年5岁,也是视力一级残疾。从2021年开始,郑女士就希望儿子可以进入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视力障碍班学习,但“招生名额紧张,(到今年)一直没能入校”。

8月30日,红星新闻独家报道了小宇的入学经历。后其所在辖区残联、妇联、教育等多部门介入,为孩子后续培养探讨方案。

9月6日,记者了解到,小宇通过了成华区残联的康复训练评估,顺利的话,下周开始,区残联将对小宇提供康复训练,教育部门则提供特教老师给予支持和帮助,妇联也依托就近的“儿童之家”为他开展相应服务。

在各方力量的建议帮助下,小宇的家人也打算尝试融合教育路线,目前正在联系寻找合适的融合幼儿园,帮助儿子度过学前这一年,实现非义务教育段向义务教育段的过渡。

小宇的母亲郑女士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教研员黄汝倩表示,“国内举办视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学校和地区还很少,融合教育已成为特教学校外的一条重要路径。”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鼓励幼儿园阶段的融合教育来提供学前教育,“通过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就近入园随班就读,在特殊教育学校、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等增设学前部或附设幼儿园以及设置专门的特殊教育幼儿园(班)等多种方式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

而就在上月底,《学前教育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初次审议。草案中提出,幼儿园应当接收能够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儿童入园,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普校一个班级的孩子多,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孩子读普校可以更好地提前融入社会。”四川省盲协视障儿童家长委员会主任洪燕表示。

社会调查:

六成幼师愿接收特殊儿童,最担心“缺乏专业知识”

然而,现实是,受教资、师资、幼儿人数等多重因素影响,融合教育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完善。

早在2012年,彼时在成都大学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蔡卓倪就曾发表论文《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文中,蔡卓倪针对成都主城区30所幼儿园(公、私立各15所)的400名专职幼儿园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0.8%的幼儿教师拥有学前教育知识背景,但没有一位教师拥有系统的特殊教育知识背景。近九成的幼儿教师对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持肯定态度,但真正了解学前融合教育的人占比不到1/3。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主任莫春梅认为,师资建设、办园理念、顶层设计、人力条件、硬件设施等都是影响学前融合幼儿园的重要因素。

“幼师是否有过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他们能否为特殊儿童提供支持起着重要作用。从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来看,不是所有的幼师都接受了特殊教育模块的教育。”莫春梅表示。

调查问卷

这也与蔡卓倪的调查结果相吻合:65%的幼儿教师对接纳有特殊需要幼儿进入本班学习持比较积极和主动的态度,但仍有超过1/3的幼儿教师对其持消极态度。

对于接收特殊儿童,幼儿教师的顾虑从高到低依次为:“缺乏专业的特殊教育知识”“没有相关的教育经验”“特殊儿童能力差,影响班级教学,引发其他家长不满”和“特殊儿童与普通幼儿无法融洽相处”。而让幼儿教师们最担心的是“缺乏专业的特殊教育知识”,占比达到97.2%。

在蔡卓倪的调查中,近87%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幼儿园目前正接纳有特殊需要幼儿在园,其中37%的调查者明确表示自己班内有特殊需要幼儿,说明成都普通幼儿园对于特殊儿童的接纳度较高。

推进完善:

多所幼儿园建“资源教室”,高校设融合教育课程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如何让更多特殊儿童能够走进普通学校?莫春梅建议,一方面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园长要从理念上更新改变,了解融合教育的相关政策,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特殊幼儿敞开学习大门;另一方面,鼓励一些有空余学位的幼儿园将学位开放给特殊幼儿,重新调配幼儿园的人员配置和课程设置,将现有资源更好地整合,让特殊幼儿有机会在融合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当然,“问题”之外,一些积极的“改变”也在发生,一些“短板”正在逐步补齐。

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普通学校和幼儿园建设资源教室,配备必要的教育力量、康复训练的设施设备,以及教学用具都很有必要。莫春梅表示,“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目前幼儿园中的资源教室数量更少一些,力量要薄弱一些。但也有一些区域已经将学前融合教育纳入到资源中心的统一支持指导中,比如双流区就在多所幼儿园建立了资源教室,并且每年会对幼儿园的资源教师团队进行培训,并定期进行巡回指导。”

成都市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微信公众号“双流特教”曾发文提到,成都市双流区公兴幼儿园是一所建制公办园,2013年建园,2020年被遴选成为双流区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园,并成立了融合教育资源室,组建资源教师团队。截至2022年6月,园所共接纳6名特殊需要幼儿。

成都市双流区公兴幼儿园的资源教室咨询区 (图据“双流特教”)

同时,师资是影响学前融合教育很重要的因素,幼师是否有过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他们能否为特殊儿童提供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莫春梅透露,目前,已有高校将融合教育模块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成都大学为例,这几年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几经调整,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需要修读不少于2个学分的融合教育模块课程。”

莫春梅介绍,在对全市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的过程中,针对幼师相关知识经验缺少的问题,成都大学在幼师职后培训中已加入融合教育模块的内容,“希望能够通过职后培训来提升幼师融合教育素养。”

另外,在国家层面,今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式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其中提到,扩大特殊教育资源,鼓励20万人口以上的县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20万人口以下的县因地制宜设立特教班。二是推进普惠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加强融合教育资源建设。

红星新闻记者 颜雪

编辑 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双流   幼儿园   成都市   特教   幼儿教师   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   学前   家人   男孩   部门   儿童   学校   康复训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