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死前提三个要求:莫脱衣,备薄棺,写家信!秋瑾死后判官自杀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1907年革命女英雄秋瑾的牺牲故事。1906年,秋瑾与其他会党领导人在上海召开会议,商讨两省反清起义事宜。会议后,秋瑾回到家乡山阴县秘密活动,利用大通学堂掩护进行革命工作。为起义做准备,秋瑾在学校开设体育课培训学生。当地知县李钟岳对秋瑾的才华与人品赏识,对她的革命活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这样的条件下,秋瑾组织人手,从上海购买武器。

起义前夕,一名叛徒无意泄露机密,被捕招供,徐锡麟的安庆起义以失败告终,徐锡麟被抓杀。徐锡麟的失败使秋瑾的危机加大,有人告发秋瑾是会党首领,与徐锡麟是表亲。绍兴知府贵福与恩铭都是满人,原本对革命党不满,如今革命党杀满人,格外重视。贵福到杭州拜见巡抚张曾扬,称秋瑾以大通学堂为根据地,发起武装叛乱。

张曾扬要么事先处理保全乌纱帽,要么事后处理引起恐慌,决定后果的是舆论,他因抓捕秋瑾受舆论谴责,忧心忡忡辞官回乡。得知秋瑾要起义,张曾扬派李益智率三百新军赶赴绍兴。山阴知县李钟岳赶赴绍兴,称大通学堂无犯法行为,无凭证不应动武,恳请等待确凿证据。贵福不快但无证据,暂时作罢。李钟岳劝大通学堂师生离开,秋瑾权衡后要大部分学生离开,自己留下三十余人。王金发劝秋瑾离开,秋瑾不为所动。

贵福两次向张曾扬密报,两次得到催剿令。7月13日,贵福斥责李钟岳拖延,再拖即同谋告其与逆党私通,李钟岳只好率贵福等攻打大通学堂。 李钟岳为避免伤亡,让自己的轿子走在队伍最前面,可清兵误伤知县李钟岳,只得射天。秋瑾闻枪声知变,组织师生突围,双方枪战。寡不敌众,加内奸阻挠,秋瑾被捕,7人同犯,2人战死。贵福抓到秋瑾大喜,令两知县审案。公堂上秋瑾缄默。外界要求释放,贵福心恨难平,又不敢杀,便找李钟岳办案。

李钟岳待秋瑾如友,秋瑾倾诉经历,李钟岳佩服,请秋瑾题字“秋风秋雨愁煞人”收藏。两小时后,李钟岳汇报,贵福恼火,以为包庇,赶到杭州告张曾扬秋瑾已认罪,张曾扬下手谕处死。贵福拿到谕令,要天明行刑。李钟岳劝阻无果,心知只能从全秋瑾,答应贵福。当夜再见秋瑾,表示无奈,问有何要求。秋瑾要求一、死后不脱衣,二、薄棺安葬,三、写信告别。李钟岳同意。贵福带兵来催,李钟岳遵命押秋瑾至绍兴轩亭口处死。

遵秋瑾遗愿,未脱衣,购棺请两女子安葬,吴芝瑛、徐自华。李钟岳仁至义尽,遭贵福记恨,失职,百姓送行,李镇川辞官随之。李钟岳闷坐忧伤,常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由我而死”。泪泣题字,欲殉道跳井失败,又欲吊死老柳失败,家友深忧,李镇川不离左右。9月23日,李钟岳态度一变,开心吃饭聊天,嘱咐妻子,检查孩子作业,与李镇川饮茶聊诗。 作为19世纪末清朝一个正直廉洁的知县,李钟岳不幸卷入了轰动一时的秋瑾案。

在这起案件中,李钟岳始终秉持公正立场,拒绝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然而,官场中的阴谋诡计使得李钟岳最终无罪的判决难以落实。在舆论压力和上级谴责中,李钟岳选择了自尽的方式结束生命,时年53岁。李钟岳的死亡消息一出,立刻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响。大众不仅对李钟岳的死表示惋惜,更将矛头指向贪官张曾扬和贵福。各大报刊纷纷发表文章批评清政府,民间还专门将秋瑾案改编为戏剧《六月雪》加以演出。

在舆论压力下,清廷只得对张曾扬采取工作调动,但均遭到拒绝。张曾扬从此名声扫地,仕途黯淡。贵福为保命,更是改名投靠日本当起了汉奸。李钟岳生前清廉,死后连丧葬费用都成问题。李钟岳的妻子只得典当家产和借贷,才将其灵柩运回山东老家。1912年,有识之士在杭州西湖秋瑾墓旁为李钟岳建祠,特设“清山阴知县李钟岳之神位”,表彰其在秋案中“有德于女侠”。李钟岳生前苦难,死后终得安慰,实属善有善报。

李钟岳的一生可谓清官中的楷模。他在官场中秉持正义,在秋瑾案中展现公正廉明。虽然他最终未能逃脱官场阴谋的毒手,但他的品格和作为却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缅怀。李钟岳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清官,他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依然有人怀揣正义和廉洁。我们是否也应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秉持李钟岳那样的正义和诚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山阴   大通   会党   革命党   家信   满人   绍兴   判官   知县   官场   学堂   舆论   前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