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当了42天皇帝,42天里他都干了什么?六件事把他送上绝路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自成是明末民变的领袖之一,他在1644年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自立为大顺皇帝。然而,他的皇位只维持了42天,就被清军和南明军联合击败,逃亡中被杀。

李自成在这短暂的42天里,都做了些什么呢?他为什么会失败得如此之快呢?

废除明朝制度,建立大顺政权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立即废除了明朝的制度和法律,宣布建立大顺政权。

他以李继迁为太祖,自己为太宗,年号永昌。他下令改变各种仪制和礼节,取消科举考试,废除八旗制度,禁止满族人骑马、穿袍子、留辫子。

他还下令焚毁明代的史书和文献,禁止使用明代的钱币和度量衡。

他任命自己的亲信和部将为各级官员,掌握军政大权。他还派遣使者到各地宣布大顺的政令,要求各地臣服。

李自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彻底断绝与明朝的联系,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形象。

他认为明朝是一个腐败和衰落的王朝,不值得继承和尊重。他希望通过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然而,这样做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和反对。首先,他没有得到原有的士绅、文人、官僚、军队等社会阶层的支持和认同。

这些人对李自成的政权缺乏信任和忠诚,甚至有些人暗中与南明或清朝勾结。其次,他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和法规来治理国家。

他的政令往往随意而乱,没有统一和规范。他的官员也多是无知和贪婪之辈,没有能力和素质来管理地方。

他没有考虑到民众的利益和需求。他对民众征收重税,强行征发粮食和物资,造成民不聊生。他还对明朝遗民进行残酷的迫害和屠杀,引起民愤和反抗。

放纵部下劫掠北京城,引发火灾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并没有及时控制住部下的行为,任由他们在城内进行劫掠和暴行。据《清史稿》记载,“闯贼入城之日,所过之处皆尽劫掠”。

李自成的部下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贵贱高低,都随意抢夺、殴打、强奸、杀戮。他们还抢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或者毁坏或者运走。

据《甲申日记》记载,“贼入宫中,所得珍宝,不可胜数。有一金鼎,重八百斤,贼不能运,遂碎之。又有一玉山,高二尺许,上刻‘乾隆’二字,亦碎之。又有一玉壶,高一尺许,上刻‘乾隆’二字,亦碎之。又有一玉壶,高一尺许,上刻‘乾隆’二字,亦碎之。又有一玉壶,高一尺许,上刻‘乾隆’二字,亦碎之。又有一玉壶,高一尺许,上刻‘乾隆’二字,亦碎之。又有一玉壶,高一尺许,上刻‘乾隆’二字,亦碎之。”

李自成的部下还纵火焚烧了许多宫殿和房屋,导致北京城内大火蔓延。据《甲申日记》记载,“贼入宫中,放火烧之。火势甚猛,延烧至午门、神武门、景山、地安门、安定门、朝阳门、东直门、雍和宫、永定门、崇文门、广渠门等处。”

这场大火持续了十几天,直到清军进城后才被扑灭。北京城内的许多建筑和文化遗产被毁于一旦,无法复原。

李自成放纵部下劫掠北京城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是他想奖励部下的功劳和忠诚,让他们得到战利品和享乐。

另一方面是他想通过破坏明朝的象征和根基,来显示自己的威严和霸气。还有一方面是他缺乏对北京城的重视和了解,没有意识到这里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民族情感。

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首先,他激起了北京城内外的民众的仇恨和反抗。许多明朝遗民和忠臣义士都拿起武器与李自成作战,或者向南明或清朝求援。

其次,他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在无谓的破坏和享乐上,没有及时巩固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他没有建立有效的治安和秩序,没有组织生产和恢复民生,没有加强防御和备战。

再次,他损失了大量的文化财富和历史记忆,削弱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认同。他没有利用北京城的优势和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声望,而是使自己成为一个野蛮和无知的暴君。

与南明对抗,拒绝合作

李自成推翻明朝后,并没有得到全国各地的认可和支持。南方的许多明朝遗臣和地方势力都不愿意服从李自成的统治,纷纷拥立明朝皇子为新帝,并组织抵抗李自成的军队。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南明政权是由明朝的第十六代皇帝崇祯帝的弟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

他自称绍兴帝,年号弘光。他得到了江南、西南和华南等地的许多明朝遗臣和地方势力的拥护和支持。

他的政权虽然名义上继承了明朝的正统,但实际上是一个分裂和动荡的局面。他的朝廷内部充满了派系和纷争,他的军队缺乏统一和效率,他的政策缺乏远见和决断。

他没有能够有效地对抗清军的入侵,也没有能够有效地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进行合作或谈判。

李自成与南明政权的对抗是一场既有政治又有军事的斗争。李自成不承认南明政权的合法性,也不愿意与之分享天下。

他认为自己是推翻明朝的功臣,有资格成为新的皇帝。他希望通过消灭南明政权,来统一全国,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然而,这样做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困难和挑战。首先,他没有得到南方各地的民心和拥戴。南方各地的许多人仍然忠于明朝,或者对李自成的政权有所怀疑和反感。他们不愿意接受一个来自北方、领导农民起义、没有正统血统的皇帝。

其次,他没有能够有效地打败南明军队。南明军队虽然不如清军强大,但也不是一盘散沙。他们在一些地方还有着较强的战斗力和抵抗力。他们与李自成军队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交战,给李自成军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和消耗。

再次,他没有能够及时地应对清军的威胁。清军是李自成最大的敌人,也是最有可能夺取天下的势力。清军在入关后,迅速占领了北京城,并向南方进攻。

李自成没有能够与南明政权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清军的侵略,而是分散了自己的兵力和注意力,在两线作战中陷入了被动和困境。

轻敌怠战,失去北京城

李自成在建立大顺政权后,并没有及时巩固自己在北京城的防御和控制。他没有重视清军的威胁,也没有重视北京城的重要性。

他认为清军是一群野蛮人,不足为惧。他认为北京城是一个穷困落后、人心离散、无法长久驻扎的地方。他更关心的是如何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如何消灭南明政权,如何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李自成在北京城停留了不到一个月,就率领大部分精锐部队向南方进发,留下了一些老弱残兵守卫北京城。

他没有加强北京城的城墙和城门,没有增加北京城内的粮草和物资,没有提高北京城内的治安和秩序。

他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情报和联络系统,没有及时了解清军的动向和意图。他没有制定一个合理的战略和战术,没有准备应对清军的突然袭击。

清军在入关后,很快就得知了李自成的行踪和部署。他们决定趁李自成不备,先夺取北京城,再追击李自成。

清军在1644年5月6日,由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等率领,分三路向北京城进攻。清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北京城的防线,杀入了城内。

李自成留守的部队毫无抵抗之力,纷纷投降或逃散。清军在短短一天之内,就攻占了北京城,并在紫禁城内拥立顺治帝为皇帝。

李自成得知北京城失陷后,大惊失色,立即调转兵马,准备夺回北京城。然而,为时已晚,清军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李自成已经失去了主动权。

李自成轻敌怠战,失去北京城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是他对清军的实力和野心估计不足,没有意识到清军是他最大的敌人和威胁。

另一方面是他对北京城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北京城是他政权的根基和象征。还有一方面是他对自己的能力和运气过于自信和盲目,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和风险。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致命的。

首先,他失去了北京城这个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据点,使自己陷入了孤立和被动的境地。他失去了与各地联系和沟通的渠道,失去了控制和影响各地的手段。

其次,他失去了北京城这个文化和历史上的重要中心,使自己失去了合法性和威望。他失去了与明朝断绝关系和建立新王朝的标志,失去了赢得民心和拥戴的机会。

再次,他失去了北京城这个经济和资源上的重要宝库,使自己陷入了困顿和匮乏的状态。他失去了大量的财富和物资,失去了支持和维持自己的政权和军队的条件。

分兵抵御清军,遭遇惨败

李自成在失去北京城后,并没有放弃抵抗清军的意志和信心。他仍然希望能够通过一场大战,击败清军,夺回北京城,恢复大顺政权。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又犯了一些错误和失误,导致他最终遭遇惨败。

李自成在调转兵马向北方进发时,并没有集中全力与清军决战。他分兵三路:一路由他亲率主力部队向正阳门进攻;一路由刘宗敏率领部队向安定门进攻;一路由高迎祥率领部队向永定门进攻。

李自成分兵三路的目的是想同时攻击北京城的三个方向,打乱清军的部署和防御,增加自己的胜算。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适得其反。

首先,他分散了自己的兵力和火力,降低了自己的攻击力和防御力。他没有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合围和突破,而是让自己陷入了被清军分割和包围的危险。

其次,他失去了自己的指挥和协调,降低了自己的效率和灵活性。他没有能够及时地掌握战场的变化和情况,也没有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战略和战术。

他没有能够与其他两路部队保持有效的联系和配合,而是让自己陷入了孤立和无助的境地。

再次,他低估了清军的实力和战斗力,降低了自己的警惕和准备。他没有意识到清军已经占据了北京城的优势地位,拥有了充足的粮草和物资,拥有了强大的火炮和骑兵。他没有意识到清军已经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和策略,准备了充分的应对和反击。

清军在得知李自成分兵三路后,并没有慌乱或惊慌。他们按照既定的计划和策略,迎击李自成的进攻。

清军以多尔衮为总指挥,分别派遣多铎、阿济格、吴三桂等率领部队,与李自成三路部队展开激战。清军利用火炮、骑兵、步兵等兵种的优势,对李自成部队进行猛烈的轰击、冲锋、追击。清军还利用地形、天气、伏兵等因素,对李自成部队进行诱敌、包围、歼灭。

清军在1644年5月27日,在正阳门外发生了一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战役,即历史上著名的“山海关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清军以少胜多,以强击弱,大败李自成主力部队。

李自成亲率的万余精锐部队被清军歼灭殆尽,李自成本人也身负重伤,仅以一马逃脱。

李自成在这场战役中失去了大量的人马和装备,也失去了最后一线的希望和信心。

李自成分兵抵御清军,遭遇惨败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是他对战争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集中优势兵力、形成突破口、迅速攻占目标是取胜的关键。

另一方面是他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估计不足,没有意识到清军已经超过了自己在数量、质量、装备、指挥等方面。

还有一方面是他对战场的环境和条件掌握不足,没有意识到地形、天气、伏兵等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和作用。

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灭顶之灾。首先,他失去了自己的主力部队,使自己陷入了无力回天的绝境。他失去了与清军抗衡和反击的能力,也失去了与南明政权和谈和合作的资本。其次,他失去了自己的声望和威信,使自己陷入了人心涣散的危机。

他失去了部下和民众的信任和拥护,也失去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再次,他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和命运,使自己陷入了死亡和灭亡的结局。他在逃亡中被清军追杀,最终在湖北武昌被杀。

忽视民生问题,引发民变

李自成在建立大顺政权后,并没有重视民生问题,也没有重视民变问题。他没有实现自己曾经提出的“王者之道,在于平民”的口号,也没有实现自己曾经颁布的“天下太平令”[8] 的内容。

他对民众征收重税,强行征发粮食和物资,造成民不聊生。他还对明朝遗民进行残酷的迫害和屠杀,引起民愤和反抗。

李自成忽视民生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是他为了维持自己的政权和军队,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他没有建立一个稳定和公平的税收制度,也没有建立一个有效和合理的分配制度。他只知道从民众身上榨取,而不知道给予民众回报。

另一方面是他为了消灭明朝的遗迹和影响,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武力。他没有建立一个宽容和包容的政治制度,也没有建立一个文明和礼貌的文化制度。他只知道对明朝遗民进行清洗,而不知道对明朝遗民进行安抚。

还有一方面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没有建立一个务实和现实的目标制度,也没有建立一个科学和合理的规划制度。他只知道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知道关注民众的需求。

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他激起了民众的不满和反抗。许多民众因为生活困苦、受到压迫、缺乏保障,而起而反抗李自成的统治。他们或者加入南明或清朝的军队,或者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或者暗中破坏李自成的政令。

他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许多民众因为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温暖、缺乏归属感,而背离李自成的政权。他们或者投靠南明或清朝的政府,或者隐居山林或江湖,或者沉溺于酒色或赌博。

他埋下了民变的隐患和祸根。许多民众因为受到了李自成的政权的欺压和剥削,而对李自成的政权产生了怨恨和不信任。他们或者借机反叛,或者趁机脱离,或者乘机投敌。这些民变的力量虽然不足以威胁李自成的政权,但却足以削弱李自成的政权。他们给李自成的政权带来了内部的动荡和外部的压力,使李自成的政权更加难以维持和发展。

总结

李自成虽然有着一定的才能和勇气,但也有着很多的缺陷和盲点。他没有能够适应和掌握新的时代和环境,没有能够建立和维护一个新的王朝和秩序。他最终以失败和死亡告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大顺   北京城   乾隆   明朝   遗民   天皇   绝路   部下   政权   民众   军队   部队   李自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