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儿泄泻证治经验,宝妈们快来收藏备用

小儿腹泻是儿科一年四季最多见的一种疾病,尤其是三岁以内最易发生,若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会影响小儿发育。究其泄泻之因,虽有饮食不节,外感时邪及脾胃虚弱的不同,但本病却如张景岳所说“无不在于脾胃”。感受时邪,以湿邪较为多见。因脾恶湿喜燥,胃恶燥喜湿,二者相互制约,才能腐熟水谷。若湿邪伤脾,可使脾胃运化失职,清浊不分,引起腹泻。《难经》有“湿多成五泻”之语,说明湿邪是致病的主要原因。部分婴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差,加之家长过于溺爱,乱投乳食,或过多给滋补药物,以致造成脾胃壅滞,表现为食少纳呆。此时如过用攻下之品,会使脾胃越虚,泄泻加重,造成恶性循环。

临床治疗泄泻,常分以下四型。

① 伤食泻:证见厌食,呃逆,口臭,脘腹胀满,大便酸臭,往往腹痛而泻,泻后痛止,手心热,小便黄,苔白或黄腻,脉滑,指纹紫。治宜消食健脾。

治疗用平胃散加茯苓、枳壳、砂仁、竹叶、焦三仙调治。若食积化热,胃气不得和降而出现呕吐者,可加黄连;若腹痛拒按,加酒大黄。

若宿食久积虽泄泻不止,而食积仍在,须在健脾消积同时,加甘温益气之品,使正气复补;若因饮食生冷,寒邪由中发者,加干姜以散胃中之寒。此型腹泻不宜分利之法,分利则夺津液,阴夺液损则水泉竭而食不化,更加重病情。

②受热泄泻:临床表现为暴注下迫,肚腹疼痛,肛门灼热,烦躁口渴,面赤唇焦,泻多黄水样便,尿少而赤,舌苔黄或黄腻,指纹红,脉滑数。治宜泻肠清热,用葛根芩连汤加赤茯苓、泽泻、车前子、灯芯、甘草治疗。证见发热、烦躁、口渴倦怠者,宜祛暑利湿,可用香薷饮加荷叶、黄连、茯苓、薏苡、甘草为治。若嗳腐酸臭者,再加苍术、陈皮。

③寒湿泄泻:多因小儿腹受寒凉,或饮食生冷,或寒邪直中中州,在治疗时详细辨别寒重、湿重或寒湿并重,斟酌用药。偏寒泻者,喜热喜按,便稀薄,尿澄清,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指纹淡红而细,治宜益气温中散寒,用《医宗金鉴》调中汤治疗。偏湿泻者以水样便为主,小便短少,口干不渴,腹胀,不思饮食,苔白腻,脉沉缓无力(小儿多不出现沉脉),治宜燥湿温中健脾,用平胃散加茯苓、泽泻、肉桂,蔻仁、车前子治疗。

④脾虚泄泻:小儿面黄体瘦,肠鸣腹胀,下利清谷,淡黄不臭,畏寒肢冷,自汗盗汗,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指纹细而淡红,用四君子汤加山药、砂仁、葛根、枳壳调治。若腹胀不思饮食者加干姜;久泻不愈者,加诃子;呕吐者,加竹茹、藿香;若手心热,苔厚腻,是兼伤食,可加厚朴、山楂、谷芽、麦芽。

除以上四型外,还有惊泻,多见周岁内婴儿,受惊后,肝气抑郁不舒,木来乘土,使脾失健运而作泻。其表现为夜卧不安,时有惊啼,大便色青粘稠,指纹青,苔白腻,治宜平肝息风,佐以益脾和胃。常用钩藤、白术、茯苓、龙骨、炙甘草、远志、柴胡、黄连调治,服后,惊啼好转,唯有腹泻,宜原方去黄连,加党参、炒白芍,每用即效。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在疾病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故变证迅速,而出现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的危候。切勿用辛燥伤阴、苦寒伤阳的药物。这时面色胱白,昏睡露睛,腹凹如舟,气息微弱,要把握病机关键给予恰当处理,常用理中地黄汤,救阴回阳同时并进。药用党参、白术、肉桂、山药、山芋肉、熟地、炮姜、黄芪、当归、补骨脂、炙甘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23

标签:车前子   葛根   小儿   汤加   茯苓   脾胃   黄连   甘草   指纹   饮食   经验   收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