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实用与美观结合的典范

扫描二维码直观了解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受访者供图

根据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创作的相关文创产品。 记者 张琪悦摄

茂陵博物馆馆长田晖讲解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记者 张琪悦摄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姓名: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西汉时期

出土地:兴平市西吴镇豆马村

现住址:中国国家博物馆


“今天,我专程来茂陵博物馆看青铜犀尊。”8月28日,来自西安市的游客孙蕊说。

茂陵博物馆馆藏文物5244件(组),每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尽管馆内展陈的“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是复刻品,但其巨大的器型、精美的纹饰、生动的形态,依然让游客流连忘返。

壹 精湛华美的“犀牛”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出土自兴平市,出土后被送至茂陵文管所,后辗转上交国家文物局,如今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的代表性文物。大家从复刻品上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件青铜犀尊的非凡气度。”9月1日,茂陵博物馆讲解员吴尧正向游客讲解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长58.1厘米、宽20.4厘米、高34.1厘米,重13.3千克,以苏门答腊犀牛为基本造型。犀尊昂首伫立,身体肥硕,四腿短粗,肌肉发达,身体前肢略微屈曲,似乎在不慌不忙地前行,耳朵立起,栩栩如生。

吴尧说,青铜犀尊比例准确,体态雄健,皮厚而多皱,两角尖锐,双眼镶嵌黑色料珠。尊腹中空,用来盛酒。尊背有椭圆形口,口上有盖,口右侧有一圆管状的“流”,将犀牛左侧后腿轻轻抬起,腹内的酒便从圆管流出。

犀尊表面遍饰精细的云纹,纹饰中嵌入了断断续续的金银丝,好像犀牛身上的毫毛。华美的纹饰既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又有助于表现犀牛皮粗糙厚重的质感,使纹饰与造型完美结合。据专家考证,这件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应当属于尊贵的礼器,为朝廷宫室之重宝,非民间所能拥有。

“此犀尊发现地为茂陵园区,极有可能是汉武帝刘彻的随葬品。根据历史记载,茂陵外藏坑曾多次被盗,犀尊也许是在盗掘过程中被遗弃的。也有学者根据此尊的造型及纹饰,认为其铸造时代可能早至战国时期。汉代青铜器产生于青铜时代的晚期,在我国青铜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这件青铜犀尊体现出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茂陵博物馆馆长田晖说。

根据记载,从西周开始就有收集前朝青铜器的情况,之后历代都有收藏青铜器的传统。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三大阶段。鼎盛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

犀尊是当时一种比较典型的盛酒器。犀为型,尊为器,以犀尊为代表的“鸟兽尊”是古代青铜酒器中重要的一类。从商代到战国,人们把犀牛和象视为神奇的动物,创作了很多带有大象和犀牛形象的酒器,被称为象尊和犀尊。这种酒器一般背上有盖,顶端的右侧伸出一根细管以便倒酒。出土于兴平的这件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我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年代久远。青铜器的独特魅力使它成为众藏家梦寐以求的收藏品。”田晖说。

贰 土里刨出的珍宝

这件青铜犀尊的出土过程,用“从土里刨出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1963年的一天,兴平市西吴镇豆马村的村民用锄头取土时听到“当啷”一声,似乎碰到了硬物。

“莫不是挖到金子了?”有人开玩笑说。这句话引起在场所有人的兴趣,大家纷纷跑过去查看。

大伙你一铲我一铲地翻动着土堆,突然有人大喊:“快看!”一只灰色大陶瓮从土里冒了出来,看样子埋在泥土中已经有些年头。陶瓮里面装着一个锈迹斑斑的物件。这个物件虽沾满了灰尘和杂草,但人们依稀可以分辨出它原本的模样——一尊“牛首”铜像。

站在旁边观望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国栋赶紧上报文管所,文物管理部门专家立即赶赴现场。经鉴定,这是一件以犀牛为造型的青铜尊,造型设计非常凝练、精美。犀尊背上有盖,内藏17件其他器物,包括铜镜、带钩、锉刀、花贝等。

专家们对这件文物给予了很高评价,有专家称:“这件青铜犀尊结构简洁大方,铸造技巧难得一见。”

这么宝贵的文物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才能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它的魅力?1963年3月3日,这件汉代青铜犀尊上交国家文保部门,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展出。

“在全球范围内出土的同期以犀牛为造型的青铜器中,陕西的这件西汉错金银云纹犀尊堪称上品。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古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熟的金属铸造加工技术。”田晖说。

2022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工作人员利用X光探伤、大幅面X射线荧光成像、光纤反射光谱、三维视频显微镜等技术,对犀尊进行了全面检测,对这件青铜精品的铸造和装饰工艺有了更为透彻的了解。

如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游客可以借助四块高清互动屏幕,探索了解犀尊的铸造工艺、锈蚀结构、内部构造,并通过元素解析,发现肉眼无法辨认的犀尊周身云纹分布规律。藏在13个小孔背后的微型超高清屏幕,让观众可以像文保工作者一样,探寻藏在犀尊表面锈蚀下的错金银纹饰。

叁 青铜时代的工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青铜器的出现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其他古代文明中青铜器多为生产工具、兵器不同,中国的青铜器以礼器为大宗,体现了中国人“器以藏礼”的观念。

犀尊属于礼器中重要的一类——尊。《周礼·小宗伯》记载,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宾客。以动物为造型制作的青铜尊,统称鸟兽尊,至今已发现的鸟兽尊包括象尊、牛尊、羊尊、驹尊、虎尊、鸮尊、貘尊等。鸟兽尊多在器物背部或颈后开口盛酒,或有盖或敞口,多不设流口,像犀尊这样兼顾盛酒和倒酒功能的青铜尊颇为少见。

“这件青铜犀尊的多处细节证明,工匠对真实的犀牛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了解。但是,工匠们并没有完全对犀牛进行写实复刻,犀尊的造型和比例较之现实中的犀牛更为精巧和灵动。犀尊的出土,佐证了犀牛曾经在中华大地广泛生存的事实。我们希望展览能让观众了解历史,引导观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田晖说。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全身运用了错金银工艺,使纹饰与造型得到完美的结合。错金银工艺在青铜饰件上的使用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西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早在先秦时代,贵族们便用金银来镶嵌青铜器物,此种装饰工艺通称为“金银错”,又称“错金银”。错金银以青铜、美玉为基体,在基体表面錾刻出所需纹式、图样凹槽,不借助任何黏合剂,嵌入金银丝、片,使金银与基体完美结合,达到严丝合缝、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这件青铜犀尊工艺精湛,镶嵌着非常细密的金丝,用以表现犀牛身上的毛发,既显得华贵,又不影响形体完整,体现了匠心,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典范之作。”田晖说。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其细致入微的写实造型、繁复华丽的纹饰,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理念,科学的合金比例和铸造技艺则处处展现着古代人民的超凡智慧。如今,它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展陈的青铜时代代表性文物之一。(记者 张琪悦)

如果犀尊会说话

采访中,记者在茂陵博物馆展厅的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前久久驻足。透过那闪亮的眼睛,华丽的镶金云纹,记者的意念仿佛穿过历史的尘烟,听到那尊青铜犀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2000多年前,“我”在一场觥筹交错的宴会上喝醉了,再醒来已经是1963年,一个穿着陌生服装的人把“我”从一只大陶瓮里解救出来。

“我”喝醉过,但已清醒了,现在“我”的大肚子空空如也。只要打开“我”背上的小盖,就能注入玉露琼浆。扣住“我”尾巴弯成的挂钩,以“我”的前蹄为支点撬动整体,馥郁的美酒就从我右侧嘴部的流管潺潺流出。

铸造“我”的工匠一定近距离仔细观察过犀牛。你看,“我”骨骼肌肉层次分明,造型生动准确,每只蹄上的三根脚趾都与现实中的犀牛完全一致。但“我”的身体并不完全对称,头部略微向左转,这样不仅方便倒酒而且平添几分俏皮的动感。

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望向“我”,都会觉得“我”精美绝伦。这是因为“我”符合美学上的黄金分割。古希腊2000年前发现的黄金分割,其实中国工匠早就准确地用在了“我”的身上。

最特别的还是布满“我”全身的错金银云纹。错金银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先在“我”的青铜身体上錾刻出浅槽,再将黄金白银碾成丝线,镶嵌到这些浅槽中,最后用厝石打磨。繁复华丽的纹饰与简单质朴的青铜浑然一体,闪现着若隐若现的金辉与光泽,为“我”精美的外表添加了一层神秘感。

这种犀牛如今被称为苏门答腊犀牛,是现代犀牛家族里体型最小的。2000多年前,苏门答腊犀牛曾遍及华夏大地,但是随着气候的变迁,苏门答腊犀牛被迫不断南迁。如今,只有少数的族群生活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和沼泽中。希望看到苏门答腊犀牛,意识到“我”的你们,会想到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记者 张琪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错金   苏门答腊   西汉   兴平   青铜   纹饰   青铜器   犀牛   中国   典范   美观   造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